以己度人?美西方的操作,连以色列都学会了...

作者 | 醒木

以色列学到美西方的 “老把戏”?

据《以色列时报》26日报道,以色列国防军(IDF)正进一步召回出借给高级军官的中国产电动汽车,这是继今年早些时候禁止所有中国产汽车进入军事基地后,以色列军方的又一行动。报道炒作称,以军方担忧,车辆内置的传感器和软件可能存在被中方用于“情报收集”,存在所谓“间谍风险”。以军方拒绝对此事做出回应。

500

细究之下,所谓的情报收集风险说法存在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以色列军方采购之时,必然对车辆进行过检查并进行切断外部数据的技术处理,据报道引述《以色列今日报》等以媒披露的信息称,以军方目前召回了约700辆汽车。其中大部分是2022年以来分配给拥有大型家庭的中校、上校级别军官的瑞虎8 Pro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若有问题早就发现,没道理过去几年之后才一批批的召回。同时,以方拒绝对此事做出回应,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让人不禁思考其背后的真实动机。

一套熟悉的剧本正在重演

说起来,这事透着股熟悉的滑稽感。

近年来,美西方对中国汽车发难,2024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BEV)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今年1月,美方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网联车软硬件及整车在美国使用,毫无事实根据。近日,挪威、丹麦、英国分别对中国制造的公交车展开所谓“安全调查”,声称这些车辆可能被“远程操控”。这种高度一致的说法,很难说不是早有通气。

这一连锁反应于中国高端制造崛起,刺痛了某些国家的利益神经。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分析,2025年1-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9.4%。财信网报道,2025年1月至8月,比亚迪以约255.6万辆的销量稳居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榜首。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智能控制、光伏产品等核心领域在全球市场快速崛起,这让欧洲车企倍感压力。在此背景下,美西方以“国家安全”为保护工具,打压中国企业,这是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遇到的、更高维度的打压形式。

事实上,在以色列国内市场,中国电动车却持续热销,2025年一季度,中国电动车在以色列的市场份额高达82.8%,渗透率之高,已成为当地街头的常见景象。另一方面以色列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美国盟友体系面临的选择压力。

更深层的动因,在于以色列部分势力的“以己度人”。要论“情报收集”,以色列在加沙冲突和伊以冲突中,对巴勒斯坦和伊朗的情报搜集和打击则更为突出。这种用自身情报思维臆想中国企业,这种基于自身行为模式的“有罪推定”,缺乏令人信服的事实依据。

从5G到TikTok,现在到电动车。从美国到欧洲,再到以色列,这种炒作套路观众早就看腻了,每当中国在某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获得长足发展,就会突然变成某些国家的“安全威胁”。

500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存在所谓“安全担忧”,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扩张步伐并未减缓。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宁德时代在德国、比亚迪在匈牙利的投资项目都按计划推进。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揭示了全球经济相互依存与现实利益考量之间的复杂平衡。

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多种方式的突破路径。首先,深化本地化战略成为重要路径。通过在海外直接投资建厂,和当地合作,既能够规避贸易壁垒,又能带动当地就业,实现互利共赢。比如比亚迪在泰国、匈牙利设立生产基地,宁德时代在德国建厂,都是这一策略的成功实践。

500 

此外,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也是关键举措。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对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全球布局,抵消风险。

追溯“中国威胁”的叙事演变,从最初的“低价倾销”“质量低劣”,到后来的“盗窃知识产权”,再到如今的“数据安全威胁”和“产能过剩”。变得是不断迭代的话术,不变的是对中国发展的遏制。

如今“国家安全”正被滥用为推行保护主义和地缘对抗的工具。可历史一再证明,以“安全”为名行保护之实,或许能赢得一时喘息,但终将在全球产业变革的开放浪潮中错失机遇。而中国的成长之路,只会在这种风雨洗礼中不断迈向成熟。

战友们,欲了解更多,就来【新财迷】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