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封杀令”背后:美的、小米、格力、海尔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
2025年,中国家电市场在经历了疫情后的复苏与消费分级的大背景下,整体规模稳步增长,但内部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美的集团作为国内家电行业的“老将”,正试图在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根据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美的实现营业收入1119.33亿元,同比增长10.06%,延续了今年以来稳步增长的态势。

然而,就在财报发布后不久,一场关于“美的禁止授权售后服务商承接小米、格力等竞争对手业务”的传闻在业内发酵,尽管美的官方迅速辟谣,称从未出台此类政策,但这一事件却意外揭开了美的在售后服务网络、生态控制与行业竞争中的深层焦虑。在看似稳健的增长背后,正面临来自海尔、格力、小米等对手的多维冲击,以及自身转型中的结构性挑战。
美的辟谣“封杀令”
今年11月,一则关于“美的严禁授权服务商承接小米、格力等品牌业务”的消息在行业内广泛传播,引发了不少关注。尽管美的官方很快出面澄清,表示“从未发布过此类政策”,并重申“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但这起风波依然反映出家电行业在售后服务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事实上,随着整个家电行业逐渐从“产品竞争”转向“服务竞争”,售后服务渠道已成为品牌方和平台方争夺的关键阵地。根据《2025年家电行业研究报告》,进入2025年,国家高度重视扩大内需工作,以旧换新政策红利释放,家电行业呈现出积极复苏势头,产品创新以及智能化等有望为行业带来增长点,
在这个大背景下,美的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自建服务网络之一。截至2025年9月,美的旗下的安得智联已在全国建立了超过3000个服务网点,拥有3万名认证工程师,服务覆盖全国98%的区县。然而,随着小米等互联网品牌采用“轻资产+平台化”模式整合第三方服务资源,格力、海尔等老牌企业也在不断加强自有服务体系建设,美的在售后服务领域的主导地位正面临分流压力。
从美的的辟谣到行业龙头们的长期服务承诺,家电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观重塑。服务不再是可以压缩的成本中心,而是品牌价值的核心载体和可持续竞争的关键壁垒。不过,如何在自有业务与对外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开放的同时继续保持服务品质,仍然是美的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美的遭遇多维挤压
如今的中国家电市场,早已不是那个光靠打价格战、多开门店就能高枕无忧的年代了。各个头部企业正根据自身的基因和资源优势,在技术研发、生态布局、用户运营等方面,构筑起不同形态的竞争壁垒。某种程度上,它们正从不同方向,对美的形成“差异化的挤压”。
先看海尔智家这样的“场景生态派”。海尔早在很多年前就押注“智慧家庭”,推出三翼鸟这个场景品牌,推动家电从“单机智能”升级到“全屋联动”。简单来说,海尔走的是“卖场景而不只是卖产品”的路,品牌溢价和用户粘性都明显提升。
另一类是以格力为代表的“技术深耕派”。在董明珠的带领下,格力长期坚持“掌握核心科技”,在空调压缩机、芯片、储能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投入。虽然格力在智能化和生态构建上步伐不算最快,但它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上的积累,让它在产业链中拥有很强的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
还有小米这样的“用户与流量派”。小米凭借其强大的AIoT平台、高性价比的产品组合,以及高效的线上渠道,构建起庞大的用户社群和活跃的生态闭环。,通过硬件吸引用户,再靠互联网服务持续赚钱,并反过来支持硬件创新。小米这一套打法,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家电的盈利模式,其增长速度与生态活力,确实让传统巨头不得不重视。

对美的来说,过去所依赖的“大规模制造 + 多渠道分销”模式,在行业高速增长时期非常有效,但在今天这个存量竞争的时代,边际效应确实正在减弱。
美的的科技必修课
毫无疑问,智能化与数字化是美的近年来转型的核心方向,也是其财报中反复强调的亮点。具体来看,美的的科技布局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智能家居,推出“美的美居”APP,试图打通全屋智能场景;二是工业技术板块,比如自研并量产MCU控制芯片、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三是机器人与自动化,依托收购来的库卡不断拓展ToB业务。这些投入确实带来了回报,既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增强了产品竞争力,成为美的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
不过平心而论,美的目前的科技转型,更多是利用现有技术去优化产品和业务,而在真正的底层技术突破和颠覆性创新方面,与全球顶尖的科技企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比来看,华为凭借在鸿蒙系统和通信技术上的深厚积累,智能家居战略具备更强的底层架构支撑;格力则凭借对空调核心技术及储能领域的专注,在特定赛道建立起技术品牌认知;小米虽然以资源整合见长,但通过AIoT平台标准和用户数据运营,也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护城河。
因此,美的在科技投入上的决心和规模值得肯定,但如果长期停留在“技术应用者”的层面,而没有孵化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操作系统级平台或真正颠覆性的产品,那么在未来的生态竞争中,可能仍然难以摆脱“跟随者”的角色。
结语:
2025年的美的,可以说是一场自我的较量。一方面,公司的营收规模持续增长,数字化转型也初见成效;但另一方面,行业竞争越来越复杂,美的在品牌影响力和价值突破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不过,美的手里其实握着一副好牌:不仅拥有全球领先的制造规模和高效的供应链,产品线也覆盖了众多品类,研发投入连年增长,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方面更是走在了前面。而接下来,美的真正要做的,可能是在战略上做好“断舍离”,聚焦核心方向,并且沉下心来把事情做“极致”,要么在核心技术上突破,打造出别人无法替代的“杀手锏”;要么把生态做透,成为推动行业开放共赢的主导者;要么深耕用户运营,与消费者建立超越买卖关系的情感联结。
过去,美的凭借对规模与效率的极致追求赢得了市场,但如今,这也可能成为制约它走向下一阶段的思维定式。对方美的来说,眼下需要的或许不是再次调整业务或组织架构,而是一场触及发展哲学、竞争逻辑和价值创造的深层变革。这不仅关乎战略方向的选择,更关乎企业基因的进化与组织能力的重塑。
说到底,制造业的根本在于提供可靠的产品与效率,而科技企业则要定义未来的体验与价值。美的未来的征途,正是在这两种本质之间寻找平衡,并努力实现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