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华提出“卖书就像卖白菜”的口号时,我惊为天人,但现在看行业内卷他难辞其咎
【本文来自《华杉未在通牒期限内道歉,罗永浩确认将公布录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当年读客老板,也就是华与华中的弟弟,提出“卖书就像卖白菜”的口号时,我是惊为天人的。但是,多年以后回溯出版业的发展,那极具代表性的口号所昭示的“卖出去的才叫书,卖不出去的叫废纸”理念,带给出版业的颠覆性变革,可能未必全是好事儿。
首先,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在图书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中,首选后者的论调。
在此之前,多数出版社虽然也看重销量、利润,但多少还留存着一些知识传播者的风骨,仍然会出版一些叫好不叫座的书,比如一些冷门的学术著作、佶屈聱牙的研究著作、不知名的作者作品等,哪怕它们的销量只有几百册。
在此之后,各大出版社、图书公司仿佛被华子开了窍一样,深刻地记住了“卖书”的精髓。能卖出大价钱的,才是好作品。于是,知名作者的作品版权竞价一个比一个高,不知名的少有人问及;很多不好卖的学术类著作开始被拒,评职称用的著作开始收费出版……出版社开始更看重销量报表、市场预测,学会了跟风和模仿。确实,那些年很多出版社的效益很明显有所好转或提升。
然而,这个风向带给文化传播领域的是,跟风、重营销、押注童书(最赚钱)的书商多了,慧眼识珠的出版人少了,有创意、有深度的图书个人感觉也少了。一本好卖的书,今天在这家出版社出版并一再加印,版权期一过再卖给另一家出版社出版接着卖。一枝独秀的背后,是东施效颦和万马齐喑。
其次,图书是内容为王还是营销为王的争论,在现实给出的答案面前不言自明。“有渠道,就有销量”成为出版业不争的事实。以抖音带货卖书为例,各带货主播作为“渠道”,主推、力推、重复推的书,就是比没有抢到这类带货渠道的书卖得好。网上书店里图书琳琅满目,买书的人不是顺着畅销榜找书,就是被网站力推的书吸引,没有这些渠道的书只能默默无闻。线下书店也是看书下菜的,你的书有读者、有需求,他们才会给摆上书架。
到如今,出版业几乎可以说是完全被渠道反向拿捏。当当、京东上的图书即使在平时,也大多是五折封顶。抖音图书带货,要在定价腰斩的基础上再给主播25%乃至30%的佣金。线下书店则是先铺货后付款,结果要账催款成了老大难。
最后,在一轮轮的优胜劣汰竞争过后,很多图书公司和出版社除了拼渠道、拼营销,就是最终的拼价格。这不是说把图书的定价调低,而是定价不变或往高走,折扣往低走。一套200多元的书,抖音上能低到不到50元。
价格战究其本质,就是看谁更能“降本增效”。所谓降本,自然是降低成本,比如降低纸张的质量、印刷的质量,少一些创新设计,乃至——降低从业者的薪酬。以北京这拥有200多家出版社的集中地为例,2025年专业/技术人才月平均薪酬中位值为13025元,但图书编辑的工资6000打底,平均在8000-10000元这个水平线。
以远低于城市平均值的薪酬,能招聘到怎样的从业人员?这样的从业者,能有多少知识底蕴和能力水平?又能出版怎样的图书?
可以说,图书出版既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行业,也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
有人说,第一个内卷的人是有罪的。就个人来说,我觉得图书行业发展中的这些弊端,作为业内领头羊和卖书理念先导者的读客,难辞其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