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行业2026 将进入“强结构、弱总量”的新阶段
01.从双11看未来:2026 行业增长靠结构,而非总量
根据 Sandalwood 中国电商市场监测数据,今年双11手机市场整体呈现“增量前置、结构上移、竞争格局重构”的特征。
虽然销量实现 +6%、销售额 +13%、ASP +7% 的温和增长,但增量并非在大促周期内均匀分布,而是高度集中于前段,这意味着真正推动增长的并不是需求回暖,而是需求被大幅提前释放。
具体来看:
10 月上旬的预热期成为市场主峰,销量、销售额与 ASP 增速分别达到 +38%、+62%、+17%,呈现集中爆发;这种爆发的背后来自品牌促销加码、渠道预售机制强化与用户提前锁单行为的叠加。然而进入双11当周后,增长迅速收窄至 0%、-4%、-3%,未能出现往年大促主峰期的“二次拉升”,表现出在促销强刺激下,潜在需求已在预售阶段被透支,主会场阶段对整体市场的拉动明显不足。
这一前强后弱的节奏清晰表明,换机需求依然谨慎,促销刺激的边际效应下降,而用户对于价格与价值的敏感度持续提升。

02.增量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区间集中效应
在需求整体偏稳的背景下,今年双11的增长更主要体现为价格结构的加速上移。
从量价结构来看,根据 Sandalwood 中国电商市场监测数据,增量高度集中在 3000–6000 元与 9000 元以上两个区间。前者受旗舰功能下放、整体产品力提升与换新需求逐步累积的共同带动,呈现稳健增长;后者则在高端用户换机周期延长、品牌新品强化的背景下维持强势表现。
相比之下,1000–3000 元的中端需求依然偏弱,受谨慎消费影响尚未恢复,而 6000–9000 元的高端腰部在更高端与更高性价比机型的双向挤压下表现趋弱。这表明今年的双11增长并非均匀扩散,而是建立在供给端高端化策略、政策端补贴托底与用户结构分化的共同作用下,增量被吸向更具价值感的中高价位段。
未来结构上移可能持续,但具体强度仍会随成本、补贴政策与需求修复节奏而动态变化。

结构性上探由 Pro 驱动:标准版增速放缓
这种结构性变化在产品层面表现得更加清晰。
整体市场中,根据 Sandalwood 中国电商市场监测数据,Pro 向中高端系列同比增长约 +20%,显著高于标准版的 +5%,新增量集中在具备更鲜明差异化价值的中高端段位。
对于厂商而言,结构上行的核心动力来自这些高势能系列,它们在影像、性能、设计或 AI 功能上的突出卖点更易穿透用户注意力,实现真正的增量拉动。
与此同时,市场也出现了另一项重要变化:整体头部系列的集中度下降。
从数据来看,前十大系列的份额从 61% 下滑至 55%,标志着过去“头部系列统治市场”的格局正在松动,而具备清晰卖点的腰部旗舰与细分强项产品获得了更高的存在感。
这意味着用户决策正从“横向比价”转向“明确价值感”,在存量竞争加剧、换机节奏延长的背景下,只有在某一核心功能点上具有突出的识别度,才能真正形成爆款。

结语:综上,今年双11并未体现出全面需求回暖,而是呈现出需求前置释放、结构性价位段集中特征与产品力驱动型竞争的结合。对于厂商而言,依靠全价格带覆盖来换取规模的模式正在失效,资源投入正在从“多点撒网”转向“加注关键 SKU”。未来的市场增长将更依赖价值密度高的核心单品,以更高的产品力集中度承接有限但更高质量的增量。
换言之,存量时代的竞争重点不再是“覆盖多少”,而是“做强哪几个”。这种趋势极有可能持续影响 2026 年及之后的产品规划与市场策略,推动行业进一步向高产品力、强爆款逻辑、结构性增长的方向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