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A+H:一场关于未来十年的全球卡位战
2025年,资本市场的聚光灯再次聚焦于“A+H”这一上市模式。
近日,海澜之家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冲刺“A+H”。截至11月24日,今年实现“A+H”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16家,超过140家A股公司提出赴港上市或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计划。
这场双重融资的盛宴,既是企业应对当下复杂环境的战略选择,更是其迈向全球舞台的关键一跃。然而,潮涌之下,暗流也随之涌动,双重赛道带来的不仅是资本的甘霖,更是公司治理、战略执行与全球化能力的终极考验。
融资“双通道”与估值“再平衡”
纵观2025年以来的资本市场图景,A+H上市俨然成为一批“新经济”龙头企业的标配。从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的新能源豪强,到创新药、AI制药的生物科技先锋,再到半导体、高端装备的智造巨头,他们构成了此番上市潮。
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新增A+H上市企业数量及募资总额均已超2024年全年,潮涌之势,可见一斑。
本轮IPO热潮正是“天时、地利、人和”共振的结果。
首先,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A+H上市提供了制度保障。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同年10月,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联合推出优化审批流程,为合资格A股公司设立快速通道——对市值超100亿港元且合规记录良好的企业,监管评估可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这些制度创新大幅降低了上市时间成本。
2025年5月6日,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联合宣布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提交上市申请前提供专门的指引,解答这些企业在筹备上市早期阶段的关键问题,帮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并满足相关上市规定。
其次,港股流动性全面激活,叠加市场信心持续修复,推动估值体系重塑,为内地企业A+H上市创造有利窗口。
一方面,港股市场的资金面改善显著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了IPO吸引力;另一方面,估值回升增强了企业海外发行的估值锚定效应,有助于实现“H股不折价、甚至溢价”的发行定价目标。
从市场表现来看,2024年9月至2025年6月,恒生科技指数和恒生指数分别上涨47.2%和32.8%,涨幅显著超过沪深300指数(16.3%)和纳斯达克指数(11.0%),在全球主要股指中排名前两位。在流动性方面,“924政策”实施后,港股市场成交显著回升,主板日均成交额由约1,000亿港元升至超过2,500亿港元,换手率也从约60%提升至逾100%。
最后,港股再融资体系完备、机制灵活。港股上市后,企业拥有多种灵活高效的再融资手段,可根据战略需求进行资本运作安排。首先,大股东可通过配发旧股实现减持,这是在不增发新股的情况下转让持股、释放流动性的方式;其次,企业可采用供股的形式,向现有股东按比例发行新股募集资金;与此同时,港股市场还支持配发新股的模式,虽与A股定增类似,但审批流程更为高效,无需监管部门逐案审批,加快了融资节奏;此外,公司还可通过“代价发行”方式,以发行股份作为支付手段来收购资产。
然而,通往盛宴的道路并非坦途。企业选择“A+H”,便意味着要直面“双重挑战”。
最直接的挑战来自于合规成本的倍增。企业需要同时遵循中国证监会、沪深交易所与香港联交所的两套监管规则,在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公司治理等方面接受双重审视。一份公告,需兼顾两地投资者的阅读习惯与监管要求;一次业绩发布,需应对来自境内外的不同质询。这对企业的内部合规体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另一大挑战在于估值体系的磨合。A股投资者往往更看重企业的成长潜力和行业赛道,愿意为“故事”和未来支付溢价;而港股市场由机构投资者主导,估值逻辑更为理性与国际化,更关注企业的即期盈利能力、现金流以及与国际同行的对标情况。如何平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预期,与两套话语体系的投资者进行有效沟通,成为管理层必须修炼的内功。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指出,赴港上市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市场适应性,香港投资者更偏好国际化企业,对A股龙头的高估值未必买账,可能导致股价低迷;二是监管差异,香港市场对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要求更高,增加了合规成本;三是汇率风险,人民币贬值预期下,港股融资收益可能被汇率波动抵消。
从“赴港上市”到“全球出海”的战略跃迁
如果仅仅将“赴港上市”视为一个融资行为,那无疑是低估了其战略价值。
在越来越多企业的蓝图里,港股市场不再只是一个“融资港”,更是其全球化战略的“桥头堡”和“试金石”。
翻阅2025年诸多A+H上市企业的招股书,“全球化”、“国际化”已成为高频词汇,清晰地勾勒出他们的出海雄心。
例如,全球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在其港股招股说明书中明确披露,此次港股上市所募集资金,计划用于推进匈牙利电池工厂一期及二期项目建设,以及补充营运资金等用途。
招股书披露,匈牙利项目一期及二期的总投资额约为49亿欧元(约人民币371亿元)。截至2024年底,宁德时代已投入约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3亿元),剩余资金将于未来陆续投入。
无独有偶,美的招股书披露,募集资金中约20%将精准投入全球科技研发,驱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5%的资金将用于优化全球销售渠道与网络,强化品牌国际影响力;另有20%资金将直接助力海外产能的拓展,加速全球化生产布局。
国内奶茶连锁龙头蜜雪冰城在港股招股书中详述了其庞大的海外扩张计划:“公司计划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多功能供应链中心,以加强公司针对水果产品和小料等食材的本地生产能力,并侧重使用当地采购的原材料,以及促进公司海外的研发和数字化供应链运营。该中心将提升公司生产能力和成本效率,使公司能够顺应海外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并有效支持全球化战略。”
招股书中还提到,“截至最后可行日期,我们已在海外多个国家拥有超过4000家门店……本次上市募资将主要用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包括在东南亚、日韩及澳洲等市场建立供应链网络和品牌形象。”
由此可见,赴港上市的价值远超越融资本身,它是一个接轨国际规则的预演场。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赴港上市是境内企业国际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企业利用外资发展,优化公司现代化治理水平,更好融入全球经济。一系列支持、便利企业境外上市政策措施的出台,明确了监管方向,完善了制度体系,增强了企业境外上市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浪潮之后,迈向深蓝
A+H的上市潮涌,是中国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鲜明注脚。它标志着一批领先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的内卷,而是凭借资本的双翼,勇敢地跃入全球竞争的深水区。
学者孙心悦在接受FT中文网采访时指出,在中国企业出海议题上,香港有五个方面的优势,即环境及地理优势、成功和经验优势、金融优势,其中包括资本、人才、互联互通的优势,另外还有法律优势和营商优势。
未来的挑战,将从“能否出海”升级为“能否在海外深耕并盈利”。企业需要应对的,是远比合规更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跨文化管理难题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重塑。
田利辉预判,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热度仍将延续,但这场热潮也会分化:优质龙头企业有望借助港股实现估值修复,真正走向全球化;而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伪成长”企业,将面临港股投资者更严格的审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