掂量过后果吗?日本真敢再次大规模偷袭中国?

500

500

500

500

500

.

这几天我感冒缠身,整个人恹恹的,本懒得动笔。可刷到网上有人恶意炒作“日本偷袭中国”的荒谬话题,妄图混淆视听、制造混乱,实在气愤。更让人好气又好笑的是,部分国人竟被这漏洞百出的谎言蛊惑,搞得心慌意乱,我觉得有必要说说这事。部分国人之所以被谣言所骗,是因为他们不懂现代战争逻辑、地缘政治格局和中日实力差距。在军事科技全域渗透、战略态势近乎“裸奔”的今天,日本想要大规模偷袭中国,简直是异想天开。中国早已筑起坚不可摧的防御长城,日本则深陷制度枷锁与实力短板的双重桎梏,再加上现代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我可以把话放在这里,即便借它一万个胆,日本也绝不敢迈出大规模偷袭中国的疯狂一步。

.

现代大规模偷袭的核心前提是“出其不意”,但在我国全方位、立体化的预警与防御网络面前,这一前提早已沦为泡影。我国已建成由天基卫星星座、超视距雷达、先进预警机与侦察无人机构成的全域感知体系,实现了对东海、西太平洋等重点区域的 24 小时无缝监控。以空警 - 3000 为代表的预警机搭载量子雷达与人工智能指挥系统,探测距离超 700 公里,可同时跟踪千余个目标,对隐身战机的识别概率突破 90%,3 秒全向扫描的速度让任何空中异动都无处遁形;配合东风 - 21D、东风 - 26 等反介入 / 区域拒止利器,我国可精准遏制敌方海上力量在西太平洋的行动自由,海空力量常态化巡逻更让重点方向形成 “铜墙铁壁”。日本只要出现任何大规模兵力集结、舰机调动、物资筹备等偷袭前兆,都会被全方位监控网络实时捕捉,所谓 “突然袭击” 在现代战场透明化面前,早已成为被扔进历史垃圾堆的陈旧概念。

.

更核心的威慑在于,现代大国间的冲突早已不是“一厢情愿”就能发起的冒险,战争的终极成本足以让任何理性国家望而却步。中日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经济深度融合、供应链高度互联,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双方经济将瞬间崩溃,全球产业链也会遭受毁灭性打击,这种 “相互确保经济摧毁” 的现实,本身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威慑红线。而中国拥有的可靠二次核反击能力与强大常规打击力量,更让日本不敢有丝毫妄念。一旦遭遇大规模偷袭,中方的反击将精准覆盖敌方军事设施、关键基础设施与战略节点。日本本土狭长、人口和产业高度集中于沿海,是典型的 “易损结构”,根本承受不起对等反击的代价,历史早已证明,偷袭只能赢得短暂的战术侥幸,却必然引发对手的全面反击,最终导致自身覆灭,日本不可能重蹈珍珠港事件后的覆辙。

.

日本想发动大规模偷袭,还需冲破自身层层枷锁,这从一开始就是绝无可能的妄想。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其放弃战争权与武力解决争端的权利,主动对他国发动进攻性战争,既违背法律底线,还得跨过内阁、国会、国内舆论三重阻碍,政治上根本走不通。这些年,尽管右翼频频鼓噪修宪,日本军事行动仍被美日同盟死死束缚,境内常驻的 5 万余名美军与日方军事基地、情报系统深度绑定,一旦日本冒险偷袭,必然将美国拖入对华战争,而美国绝不会放任这种引发全球冲突的疯狂行径。从军事实力看,日本短板更是致命:受规则限制无核武器,缺航母、战略轰炸机等关键进攻装备,远程投送能力严重不足;人口老龄化导致兵源紧张,高端武器依赖进口且维护成本高昂,根本撑不起大规模战争消耗。这种“防御有余、进攻不足”的体系,从根源上堵死了其大规模偷袭的可能。

.

必须指出的是,虽大规模实体偷袭毫无可能,但随着技术发展,网络、电磁、太空等新兴领域的小规模偷袭因无需大规模兵力调动、隐蔽性较强,存在一定实施可能,但终究难以改变战局,更成不了日本挑衅中国的筹码。网络领域,我国关键基础设施有多重冗余备份和国家级网络防护体系,日方黑客攻击、病毒植入只能造成短期干扰,无法实现长期瘫痪;太空领域,我国快速补星与天基防御体系成熟,即便日方用反卫星武器偷袭,我方也能迅速补位并精准摧毁其太空资产;电磁领域,其伪造雷达信号误导防空系统的伎俩,在我国量子通信与智能识别技术面前不堪一击,极易被识破反制。更关键的是,新型偷袭溯源技术日趋成熟,日方一旦行动必被精准锁定,招致我国军事、经济、外交多领域强力反制,最终只能得不偿失。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当今中国的实力早已沧海桑田,和往昔有着霄壤之别。当然,中国的实力跃升,从来不是为了挑起冲突,而是为了遏制战争;不是为了恃强凌弱,而是为了守护和平。在绝对实力差距与多重约束下,日本既无能力、也无勇气对中国发动大规模偷袭,即便在新型领域的小规模挑衅也不过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不容置疑的现实铁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