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战败观

奥巴马是《三体》的忠实粉丝,并不是因为他热爱科幻小说,而是他想通过《三体》来了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观。黑暗森林法则与猜疑链,在任何朝代皆适用。无论是官场或职场,最忌讳的就是口无遮拦。很多精英会效仿蹑手蹑脚的带枪猎人,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伺机而动。

《菊与刀》曾是美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但如果想了解日本人的战败观,《进击的巨人》描写得更通透。作为右翼,其作者对日本近现代史了如指掌,整部漫画表面是讲跟巨人的斗争,实际上是重新解构日本兴衰的历程,以及作者对日本未来的担忧。

可以发现,巨人的很多内容都参照了历史,比如立下“不战之誓”的145代王指的是1945年天皇颁布的《终战诏书》,在作者看来,日本的《和平宪法》是对过去侵略行为的忏悔,但如今却成为整个民族的束缚,这与安倍内阁要求解禁“自卫权”的主张相呼应。

主角团三人则被视为明治维新的象征,无论是艾伦还是阿尔敏,他们的梦想都是“看海”,冲出巨人的包围圈,追寻真正的自由。这与“求知识于世界”和“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等口号遥相呼应。三笠则致敬日俄战争时期东乡平八郎的旗舰“三笠”号,日俄战争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黄种人打败白种人的案例,被日本人视为存亡之战。漫画中马来与中东联合国的战争复刻了旅顺战役,双方为争夺203高地大打出手。

历史上,日本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腐败的幕府统治,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在漫画中,王室试图封锁外界存在的信息,任由帕岛人自生自灭。然而高大的城墙却被巨人摧毁,其造成的影响不亚于“黑船事件”对日本社会的冲击。为获取有关巨人的信息,埃尔文团长发动革命,推翻了王室统治,让帕岛人意识到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海的对面存在科技更发达的文明。作者给予明治维新极高的评价,埃尔文团长被塑造为有勇有谋的角色。

与极右翼不同,日本右翼并不否认侵略的负面意义,他们知道侵略行为是不对的。巨人里面描写了很多战争时期平民的悲惨生活,很多无辜的人被牵连进来。但在作者看来,日本挑起的太平洋战争,带有“悲剧”一面,属于先发制人的预防式战争。

这也是极右翼和右翼的重要区别,极右翼属于宗教狂热式的好战分子,喜欢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它人,带有共同毁灭的倾向。右翼相对理性,喜欢权衡利弊;但如果战争能为自己带来好处,右翼人士会毫不犹豫支持开战,哪怕代价由整个社会承担。中右翼是日本自民党基本盘,其价值观对日本政府抉择有较大影响。

按照设定,《进击的巨人》里面有九大巨人,分别对应旧日本帝国的九大领土/殖民地,包括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冲绳、台湾、朝鲜、库页岛、满洲。帕岛上的土著则对应日本人,由于帕岛曾经犯下的罪孽,岛上的人被三座围墙禁锢,分别是希娜(支那)、罗斯(俄罗斯)和玛丽(America),这三堵墙寓意日本最重要的三个邻国——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历史上分别与这三个邻国爆发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由于巨人拥有支配世界的能力,海外民族试图入侵帕岛,夺走所有的巨人。

在作者看来,日本的地缘环境极其恶劣,处于三个大国的夹缝之中。这与波兰类似,这个东欧国家曾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瓜分。对帕岛人来说,海的对面是强大的马来人,其掌握先进的科技,且与帕岛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仇恨。帕岛人的祖先曾殖民过马来人,他们非常担忧会遭到马来军队报复。

帕岛人在面对马来人时的困境,反映了一战后到二战前日本人心态的变化。上个世纪20年代初,日本迎来较为宽松的地缘环境。由于不满凡尔赛体系被英法操纵,美国奉行孤立主义,默许日本在东北亚的扩张。苏俄爆发内战,无暇顾及远东形势。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沦为日本商品倾销地。由于外部形势缓和,日本社会氛围较宽松,迎来“大正民主”时期,中产阶级迅速崛起。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中旬,日本经济和外交环境迅速恶化。受“大萧条”冲击,日本商品滞销海外,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在罗斯福的率领下,美国有走出孤立主义的趋势,着手扩建海军,志在夺取西太平洋地区控制权,日本国力有限,面对美国的战略围堵节节败退。苏联则掀起工业化建设浪潮,仅用两个“五年计划”,就在远东获得压倒性优势。对于日俄战争的惨败,苏联人一直耿耿于怀,试图攻占满洲,夺取中东铁路和大连港控制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和清军可以打出1:10的交换比,清政府在谈判桌上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在“九一八事变”中,30万东北军一枪不放让出沈阳,日军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东北。然而东北的沦陷激发起中国民族主义和抗日情绪,在随后的长城会战中,以汉人为主的中央军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这使日本重新审视中国的潜力。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废两改元”,初步建立现代财政和金融制度,叠加“关税自主运动”,财力大幅增长。不仅如此,南京方面还跟德国开展军事合作,用钨矿换取德国装备,并计划在五年内武装60个德械师。这使日本陷入恐慌,根据大本营评估,如果在1937年对华开战,日本在武器上尚有压倒性优势;然而如果拖到1940年开战,中日的陆军差距可能会被抹平。“卢沟桥事变”只是借口,日本一直蓄意挑起中日全面冲突,阻止中国进一步发展。

站在1937年的时点上,日本战略界普遍认为不能坐以待毙。假如美国摆脱孤立主义,亦或是苏联腾出手来解决远东问题,再或是中国完成整军备战,日本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在吞并东北后,关内的中国人把日本当作复仇对象,民众要求结束内战,一致对外。这与帕岛人面对马来人的心态是一样的,帕岛是小国,马来是大国,前者对后者曾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伴随国力增长,海对面的马来人可能会展开复仇,届时帕岛将迎来灭顶之灾。

在处理与马来的关系上,帕岛分为鹰派和鸽派。鹰派主张先下手为强,依靠偷袭削弱马来军事实力,为帕岛发展科技争取时间。鸽派主张谈判,与马来人签署和平协议。最终帕岛内部陷入分裂,强硬份子发动政变,干掉了支持谈判的高层。这对应了历史上的二二六政变,被陷害的匹克西斯司令则代指明治元老西园寺公望。一战后日本海军曾出现主张扩军备战的“舰队派”和主张大国协调的“条约派”,最终“舰队派”占据上风,《华盛顿海军公约》沦为废纸。

作者并不赞成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但他并没有把这些人描绘为小丑。在漫画中,曾经被嘲笑为胆小鬼的胡洛克为了帕岛不遭到外界报复,抱着必死的决心与主角团展开搏斗。这其实也是日本右翼对军国主义者的看法,虽然不支持,但部分理解他们的做法,因此拒绝反省错误。

漫画中的马来对应现实里的中、美、苏三大强国。现实里日本为夺取南洋的石油资源,发动珍珠港偷袭,掀起太平洋战争。漫画中帕岛人对马来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部分收回了巨人之力。作为报复,美国对东京实施战略轰炸,整座城市化为火海。马来则出动飞艇对帕岛发动空袭,并杀死大量平民。值得一提的是,为马来服役的艾族人对应现实中的日裔美国人,珍珠港事件后这些人曾被关入集中营,很多男性被编入军队与自己的同胞作战。

漫画中的调查兵团对应现实中的联合舰队,前者的行动指令参考了海军条例,历任调查兵团团长则对应联合舰队司令。跨海而来的巨人象征盟军的军舰,为击败这些动辄几十米的庞然大物,士兵们需要像海军航空兵那样立体机动作战,以类似俯冲轰炸的方式寻求一击必杀的机会,阵亡率极高。帕岛人对巨人的恐慌,不亚于现实中日本人对美国海军的畏惧。

二战后期,日本政府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筹码,向年轻人灌输“七生报国”的理念,大量培训“神风”特工队,对盟军舰队展开自杀式袭击。在漫画中,调查兵团的新兵曾被敌人逼到墙角,很多人拒绝参加送死的任务,他们并非怕死,而是觉得这种死法毫无价值。埃尔文团长只能发表战前演讲:“死去的人,其意义是被生者赋予的;即将赴死的人,其意义则由后来人所赋予。”在埃尔文团长的率领下,新兵们向敌人发起自杀式冲锋,为同伴争取偷袭的机会。当然了,现实中的“神风”特工队并没有让美国妥协,反而坚定了美国投掷原子弹的决心。但这解释了为什么日本右翼宁可得罪亚洲邻国,也要支持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因。

可以发现,整部漫画的主旨围绕自由展开,作者非常希望日本实现“国家正常化”,摆脱战败国的困境。艾伦一直把自由当作最高目标,希望同胞摆脱被奴役的状态,并为此付出生命代价。作为右翼代言人,高市早苗致力于修改《和平宪法》,让日本重新获得发动战争的权利。

在现实世界,日本是唯一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然而在漫画中,作者对核威慑寄予厚望,认为拥核自立是日本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展望未来,假如中美围绕台海爆发冲突,冲绳或沦为战场,日本很难独善其身。在巨人世界,帕岛遭到全世界围攻,男主不得不启动终极威慑,杀死了岛外80%的人口。这反映了日本极端的民族性格,假如这个国家真的获得核武器,它恐怕不会任由它躺在发射架上,而是会先发制人给对手予以打击。

结合漫画,可以发现二战后盟军对日本的处理过于宽松。与德国不同,日本并非无条件投降,而是保留了天皇制的有条件投降。作为对德国挑起世界大战的惩罚,苏联割走了东普鲁士这个军国主义的策源地,容克地主阶层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德国也告别了穷兵黩武的普鲁士传统,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

日本则不同,只要天皇制存在,日本就保留了军国主义复辟的土壤。漫画中调查兵团的口号是“为人类献出心脏”,这与日军“为天皇陛下而战”的口号如出一辙。尤弥尔是艾族人的祖先,天皇则是大和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亦是其精神图腾。二战后期,日本宁可损失上千万平民也要坚决保留天皇的存在,这使作为战争元凶的裕仁天皇逃过了审判。天皇既是日本最高元首,又是日本宗教领袖,天皇的存在,让日本右翼存在“万世一体”的幻想,认为他们的文化独一无二且坚不可摧,并以此为侵略行为辩护。因此如欲彻底改造日本,需废除天皇制,摧毁其军国主义毒瘤,从根源上解除其再次发动战争的可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