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时期的战争 - 话说空中拦截(上)

近期解放军航空兵部队在东海拦截外机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这向承平日久的社会提了一个醒,其实战争并不遥远,江浙沿海就在最前线。无论日夜都有高性能的战斗机、侦察机在百公里外逡巡游弋,伺机窥探,是空军航空兵、雷达兵、地空导弹部队和海军防空舰撑起了防空伞,保卫着万家灯火下的繁华和安宁。

500

只要世界上还存在政治纷争和意识形态的不同阵营,这种空中国境线上的猫抓老鼠游戏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它最初源自冷战时期的空中对峙,当时美苏除了在中欧一线囤兵百万、剑拔弩张,也在其它战线展开各种较量,力争在对手有机会攻击自己之前先发制人摧毁其打击潜力。

500

战略轰炸之矛

在洲际弹道导弹和战略核潜艇成为可靠的威慑力量之前,美苏双方主要依靠战略轰炸机穿越北极地区临空投掷核航弹完成核打击任务,相应地也各自发展了大型截击机作为应对。

在那个航空大发展时代,美国战略空军先后研制了亚音速的B-36(航程1.6万公里)、B-47(航程7500公里)、B-52(航程1.4万公里)和超音速的B-58(航程7千公里)四型战略轰炸机;苏联则装备了亚音速的图-95(航程1.5万公里)和米亚-4(航程8100公里)。

500

这些划时代的钢铁巨鸟统治着当时的天空。装备10台发动机(6台活塞+4台涡喷)的B-36续航时间长达40小时,航程1.6万公里,按照规划战时它将执行穿梭轰炸任务,从阿拉斯加或者格陵兰的前沿基地起飞,在苏联投弹后前往欧洲或者中东落地。

配备6台J47涡喷发动机的B-47航程7500公里,续航时间18小时,可以跨越大西洋增援欧洲。50年代美国战略空军共装备28个B-47轰炸机联队,通常部署到英国、摩洛哥、西班牙、阿拉斯加、格陵兰和关岛的前沿基地,随时保持1/3的飞机处于警戒状态,接到命令可立即起飞攻击苏联目标。

B-58则是第一种达到2马赫的轰炸机,只能携带核航弹,没有常规轰炸能力。因为各有缺陷,航空技术迭代发展的速度也很快,这3型轰炸机都只服役了十年就退出现役,只有8发的常青树B-52一直服役到现在。

500

1961年《费城问询报》刊登的一幅插图很好地展示了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当时的核威慑计划:

上图蓝色航线 - 航程1.45万公里的B-52G和B-52H全部驻扎在美国本土(除了第72轰炸联队驻波多黎各),在空中加油机的支持下可以从任意地点穿透苏联国土,主要集中在北冰洋方向,从正北直插西伯利亚腹地。

红色航线 - 航程相当较小的B-47部署在环绕苏联的海外基地,从阿拉斯加、远东、非洲一直延伸到欧洲,战时这些基地的B-47将和空中加油机同时升空发起突然袭击,以增强生存能力,其主要突击方向是苏联的东西两翼。

黑色虚线 - 不可召回的新兴洲际战略导弹概念令双方达成了可相互毁灭的核平衡。

500

> 编队飞行的B-52和B-36

为了避免战略轰炸机遭到突然袭击在起飞前就被摧毁,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从1958年开始试运行空中警戒,一个轰炸机联队每6小时升空一架携带核武器的B-52,该机落地前下一架已经起飞,24小时不间断维持一架值班轰炸机在空中。到1961年底开始正式展开“铬穹行动”,战略空军司令部每天起飞12架次,沿着规划好的闭合航线飞行,使其随时处于可攻击苏联境内目标的有利位置。

500

> 1964年德州谢泼德空军基地的“铬穹行动”航图,向东北飞到新英格兰,在大西洋上空中加油后于纽芬兰岛东南角转向西北方,在格陵兰西北角折向西前往阿拉斯加,在太平洋上空加油后再沿着西海岸返回美国本土

最终目标是在高度戒备期间随时保持战略轰炸机总数的1/16在空中飞行,即使苏联得以摧毁美国国土上的大部分核武器,仍然具备展开核报复的能力。在这期间,美军还展开了多次规模更大的空中警报训练,例如1961年10月1日到11月5日进行的“铁丝刷”行动中,战略空军从11个空军基地各起飞了1架B-52,沿着6条不同航线飞越加拿大领空。

但是随着加入行动的轰炸机数量越来越多,航线变得相当拥挤,开始危及飞行安全。“铬穹行动”对原计划进行了调整,并从短期警戒计划转变为常态化部署。原先环绕加拿大的航线被称作“北国”,新开辟了跨大西洋航线被称为“邮袋”。

500

> 1966年白宫文件显示的3条警戒航线,南线每日6架次,从东海岸到西班牙进入地中海到亚得里亚海上空巡逻再返回;北线每日4架次,从北部向东北到格陵兰再返回;西线每日2架次,从华盛顿州沿海岸线到阿拉斯加再向北进入北冰洋,然后绕过阿留申群岛返回。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空中警戒的级别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被提升到1/8水平,即全轰炸机队数量的1/8升空。最初每天起飞66架次B-52,西线28架、北线2架监控格陵兰图勒地区、南线36架。西线增幅较小的原因是阿拉斯加埃尔森空军基地的加油能力有限。到11月5日,B-52的每日出动量增加到75架次,西线42架、北线2架、南线31架,这一警戒级别一直维持到11月21日,持续近30天,当月B-52共出动2088架次,累计飞行时间41168小时,高峰时约有65架轰炸机随时处于作战状态。

500

1968年1月21日,一架北线的B-52在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发生事故坠毁,机组人员跳伞,机上挂载的4枚B28FI核航弹中有一枚遗失至今没有找到,其它航弹因常规炸药爆炸导致弹头破裂产生放射性沾染。这起著名的“断箭”事故导致“铬穹行动”在第二天就被立即终止,整个7年行动期间共坠毁5架挂有核弹的B-52。

不过美国对苏联的核轰炸计划并没有停止,不断根据双方的实力和装备情况进行调整完善,相关演习从未间断。例如2015年4月1日举行的“极地咆哮”演习,从米诺特空军基地和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分别出动2架B-52H,前者飞越北极,后者向东进入北海,同时在预定发射点模拟发射了总共80枚空射核战斗部巡航导弹,从北西两个方向包夹俄罗斯西部的预定目标,然后轰炸机返回本土。演习期间轰炸机机组和加拿大、英国、荷兰空军的战斗机进行了异型空中拦截演习,北极机组还进行了宝贵的极地导航训练。

500

> “极地咆哮”演习自1987年开始

2016年8月1日,美国空军又组织了一次3方向6机同时出击,演习名称为“北极怒吼”,包括4架B-52H和2架B-2,分别飞越北冰洋、波罗的海和北太平洋,其飞行路线和“铬穹行动”惊人的相似,但更加靠近俄罗斯领空。这些轰炸机得到24架KC-135加油机、E-4B空中指挥机和E-6B核指挥机的支持。

500

苏联的战略轰炸机队规模比美国小,型号也少,发展过程大致相同。米亚-4因为发动机推力不足,航程较小,后来主要改装为加油机使用。战略轰炸机的主力是图-95,和B-52一样一直坚持到现在仍是绝对主力,其挂载2具副油箱的航程达到1.94万公里,3次空中加油时续航时间34小时,可以轰炸世界任何地点。

500

苏联在1955年的苏联航空日飞行展示活动中让10架米亚-4在飞过检阅台后又绕圈和后8架再次通场,造成共有28架的假象。1956年U-2侦察机发现列宁格勒的机场上停有30架米亚-4,美国情报部门按苏联每个轰炸机基地都部署这个数量推算,到60年代中期苏联的战略轰炸机总数可超过600架。

这两个因素叠加令美国认为苏联的战略轰炸机数量在60年代占据优势,因此大力扩充轰炸机部队规模,制造了2042架B-47和744架B-52。但实际米亚-4仅生产93架,其中只有19架担负核警戒任务,那30架被拍到的米亚-4就是当时苏军手中的全部。图-95系列数量也没这么多,到90年代初停产时的总产量才超过500架。

苏联也有对美国的战略轰炸规划:东线从阿穆尔州乌克兰卡空军基地和伊尔库茨克州贝拉雅空军基地指向阿拉斯加和阿留申,西线从萨拉托夫州恩格斯空军基地突击图勒和阿拉斯加,从卡卢加州谢科夫卡空军基地和诺夫哥罗德州索尔特西空军基地出击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前出北海和北大西洋,从侧翼进逼西欧。

500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战略轰炸力量曾经一蹶不振,军费不足、人员流失严重限制了飞机的维修保养和训练演习。直到2007年战略轰炸机才开始恢复战斗巡逻,军事演习和武力展示的力度逐步增强。

俄空天军经常在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北大西洋、东大西洋和北冰洋上空部署2-3架图-95MS或图-160M组成的战略轰炸机编队,不定期向太平洋部署1-2架图-95MS,三型战略轰炸机有时也会出现在波罗的海和黑海上空,演练对沿岸北约国家特别是其首都的模拟攻击。俄军轰炸机有时候会逼近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海岸,飞越北约军事演习区,或者模拟攻击美国的航母打击群。

500

例如2018年2月15日,图-95MS战略轰炸机编队在苏-30战斗机的协同下,从克里米亚海岸向乌克兰本土进行了模拟发射巡航导弹演习。一个月后的3月22日,图-22M3编队在克里米亚、乌克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海岸沿线展开巡航,并进一步飞越了黑海海峡和土耳其海岸,距离敖德萨的最小距离仅为40公里。

除了这些全副武装的战略轰炸机,冷战的前沿敏感地区还有很多大型特种机的鬼魅身影,包括美国的RB-47、RC-135系列、EP-3系列、U-2、SR-71,苏联的图-16、图-95MR/TRS侦察机。它们行动隐秘,或者依靠高空高速,或者伪装成民航班机,或者具备超远航程,每逢对手展开大规模演习或者发射导弹、火箭就会出现在现场周围活动,刺探情报,测试对手的反应。

500

500

空中拦截之盾

面对这些空中的不速之客,美苏双方都不敢掉以轻心,谁都不能保证一次常规的巡航会不会就地转变成真正的核进攻。而要实施空中拦截,双方都面对相似的困难,航程极大的战略轰炸机可以从任意一个防守薄弱的地点深入内陆,而防御方的战斗机必须从少数几个靠北的空军基地起飞跨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广袤的冰原、雪原才能实施拦截。这些气候恶劣的高纬度地区不适合部署地空导弹,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

为此美国、英国、苏联都研制了专用的大型截击机。它们的设计重点是高空高速大航程,追求高爬升率,配备当时非常高端的大型火控雷达、中远程空空导弹(甚至是核航空火箭弹)和半自动/自动化截击引导系统,并不强调机动性,缺乏格斗和对地攻击能力。

500

> 曾经击落2架韩国民航班机的苏-15截击机,共制造1290架,从未出口,其最大速度达到2.5马赫,爬升率228米/秒,同时代美国最强的量产专用截击机F-106最大速度2.3马赫,爬升率只有150米/秒

早期的航电系统和大推力发动机结构非常复杂,体积和重量巨大,再加上航程的要求载油量很高,这些因素叠加导致截击机大型化。飞行员坐在座舱里视野狭小,犹如驾驶载人火箭,接到出击命令后在预警机或者地面引导下尽快升空达到预定高度的拦截点,发射导弹并引导其攻击目标,然后就燃料告警灯闪亮前赶快返航,全程可能根本见不到拦截目标。

苏联防空军装备了专用的苏-9、苏-15、米格-25,还在超音速轰炸机的基础上改装了雅克-28P和图-128重型截击机,后者机长达到30米,最大起飞重量43吨,航程2560公里,没有安装机炮,挂载2枚R-4R雷达制导导弹和2枚R-4T红外制导导弹,每天从西伯利亚的机场起飞展开空中巡逻。

500

> 冰天雪地中的图-128

美国空军在50年代研制的6种百式战斗机中F-100、F-101A和F-105为战斗轰炸机,F-101B、F-102、F-104和F-106都是专用截击机。它们的产量相当大,F-101B制造了479架,F-102约一千架,F-106也有342架。F-104总产量高达2578架,但主要用于援外,美国空军嫌它太小,航程不足,装备了296架,其中截击型F-104A仅153架。海军的F6D和F-111B两个舰载截击机项目都不成功,没有投产。

这些截击机装备空军防空司令部的截击机中队,后来移交给空军国民警卫队,典型的拦截行动包括监视、驱离在大西洋上空的图-95,跟踪往返古巴的苏联飞机。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德州空军国民警卫队服役时驾驶的就是F-102。

500

> 1973年元旦当天坐在F-102座舱中的布什中尉

英国也研制了外形独特的标枪和闪电式战斗机,专门用于在北海、北大西洋方向拦截苏联轰炸机。

500

> 外形奇葩的闪电战斗机拥有2倍音速和卓越的爬升率,保卫英伦天空长达28年

之后的狂风ADV型及台风战斗机与其它欧洲战斗机相比都更偏重截击能力。和标准的狂风IDS多用途对地攻击型相比,ADV防空型机头尖锐,内部安装了“猎狐犬”雷达,机身加长1.36米以便在机腹半埋式携带4枚“天空闪光”半主动中距空空导弹,增加了一个容量909升的0号油箱还减小了阻力,取消了左侧的航炮,增大了翼套后掠角,作战半径达到1850公里,最大速度2.32马赫,IDS的这两项指标分别是1390公里和2.2马赫。

500

500

> 上为狂风IDS,下为ADV

7、80年代,美苏都开始研制装备新一代战略轰炸机,B-1、B-2和B-52,图-22M、图-160和图-95,分别形成一老带二新的三驾马车格局,延续到今天。它们的超音速冲刺能力、大航程、精确制导武器载弹量都给对手的防空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其中最大的图-160作战半径7300公里,最大速度2.05马赫,2个弹舱可各挂载6枚射程6千公里级的Kh-BD战略巡航导弹。而B-2的隐身能力、地下加固设施打击能力和越洋攻击能力在今年的伊朗核设施空袭中显示得淋漓尽致。

500

矛更尖,盾也更硬。70年代出现的四代战斗机机采用先进的平板缝隙脉冲多普勒雷达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配合电传操控系统和翼身融合等优化的气动设计,性能更强悍,体积却缩小了很多,到五代机更是如此。战斗机不再区分为轻型的格斗战斗机和重型的截击战斗机,F-15、苏-27、F-22、歼-20这些当代全能型重型战斗机即具备出色的高空高速能力,承担国土防空拦截重任,也拥有非常优秀的机动性能,可以在前线夺取制空权。

其实三代机的F-4已经具备了F-106这类专业截击机的全部能力,只不过因为它更加全能,战术空军的需求量更大,才没有和F-106抢饭碗。下一代舰载战斗机F-14也是以舰队防空的截击为首要任务,但可变后掠翼设计赋予它非凡的格斗能力,在TOP GUN可以和A-4这样的轻型高机动飞机一较高下。这些重型机的空战能力如此优秀,以至于原本设计用于空战的F-16、F-18只能去干扔炸弹的苦活。

500

> 一架来自阿拉斯加阿德卡海军航空站的F-14A和一架阿拉斯加空军司令部第21战术战斗机中队的F-15在阿德卡岛西南350海里处共同拦截了一架图-95H,距离基地648公里已经是很多战术战斗机的极限作战半径,对这两型重型四代机来说还很轻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