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长沙要起飞了!

中国的哪些城市会成为“全球研发中心”?
你或许会脱口而出几个城市,但有个答案可能会让你意外:
长沙。
很多人印象中,长沙最著名的标签,一个是“房价亲民”,一个是“消费天堂”。
这都是事实。这里的房价收入比常年全国倒数,房子均价一万元左右,但这里人均收入却是中部第一,一个普通家庭攒钱10来年就能买房安家。
买房没压力,消费就有活力。凌晨的长沙商业街区依然是霓虹闪烁,甚至游人如织。2024年,长沙居民将近70%的可支配收入都投入到了消费上,在27座“万亿城市”里,消费结构指数排第一。
“茶颜悦色”高峰时单店日销4000杯;“文和友”重现老长沙风貌,年客流量超千万;“墨茉点心局”开业就火遍全网。此外,养生茶饮“楂堆”、融汇了民俗与美食的“火宫殿”等143个新消费品牌都在这里诞生,而且从新品牌渐渐长成经典品牌。
低房价,百姓钱袋子鼓,烟火气足,长沙连续17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幸福的长沙现在正在下着一盘更大的棋局:向“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迈进。
很多年了,坊间都有一个说法,有着400多万湖南人的深圳是湖南的第二省会,而现在,长沙正努力在科创上成为“下一个深圳”。

2023年6月,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岳麓峰会上首次提出“把长沙打造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此后,长沙在科创领域崛起的速度仿佛“开挂”一般。
先看国内成绩。长沙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中位列第9,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排在前面的,除了北上广深,就只有杭州、南京、武汉与西安。
再看全球表现。在施普林格·自然发布的《自然》增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中,长沙排名第23位,较2022年提升11位。这份榜单里可都是纽约、波士顿、北京、上海、深圳等世界级科创中心,能挤进前50已属不易,长沙却一口气冲到了第23位。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截至今年5月,长沙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3823家,比2023年9月新增1796家,近乎翻倍;68家央企、201家世界500强、8609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安家;3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数增至3家;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30余项,其中全球领跑和自主可控技术27项......
数字背后,是一大批科创精英和领军企业选择扎根长沙,或正从长沙蓬勃生长:
被誉为“大疆教父”的李泽湘教授,是全球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权威,也是湖南人。是他破格录取汪滔为学生,并与他共同创办大疆,然后有了大疆的封王之路。

▲来源:深圳创科院
多年来,李泽湘深度参与孵化的科创企业仅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就超过60家,包括云鲸智能、本末科技、李群自动化等知名公司,由他创办的运动控制及智能制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固高科技也早就上了市,他也被科技创业者称为“最想拜的师父”。
长沙提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后不久,沈晓明书记代表湖南政府与李泽湘举行会谈,邀请他进一步加强与家乡的合作。
正如他名字的寓意:“泽润湖湘”,回报家乡一直是李泽湘放不下的情怀。于是,他一方面致力引入科创企业,尤其自己体系内企业落户湖南,一方面还牵头建设湘江科技创新院,并与多所湖南高校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从更基础层面为湖南科创出力。
如今,李泽湘早前领衔在长沙创办的自动驾驶技术企业“希迪智驾”,已是估值近百亿的全球商用车智能驾驶的领导者。2024年,它还创造了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无人驾驶混编纪录,在西北一座露天煤矿实现了56台无人矿卡与500多台有人驾驶车辆协同作业。
目前,希迪智驾的收入已从2022年的0.31亿元猛涨到2024年的4.1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263%,今年预计可实现盈利,而公司也有望登陆港交所成为矿山智驾第一股。
从中国率先把原创科技产品卖到全球,并在欧美非电中央空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远大科技集团,到率先将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做到世界级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
如今的长沙除了培育类似希迪这样的科技独角兽,也继续在锻造打破“卡脖子”技术的大国重器方面持续发力。
曾经,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的盾构机,中国是一穷二白,市场长期被德、日、美垄断。进口盾构机不但价格极其昂贵,还在使用中处处受制于人、受人之气。
曾经,一个地处偏远的项目购买了某国盾构机,需要设备维修时,对方派来的服务员除了要吃好的住好的,还要能游泳。因为别无他法,所以只能答应,最后专门为其修了游泳池。
但现在,这样的岁月彻底一去不复返了。
当中国基建被盾构机所困,长沙铁建重工肩负起使命。2010年11月,铁建重工自主研发的首台土压平衡盾构机“开路先锋19号”问世,直接迫使国外盾构机降价30%。2023年10月,全球直径最大(8.61米)、单体最重、承载最高的整体式盾构机主轴承在铁建重工下线,中国从此彻底自主掌握了全球最领先盾构机全过程关键核心技术。
如今,中国盾构机全球市占率已超七成,其中一半是“长沙造”。

▲来源:中国科技网
华诺星空成为应对“黑飞”无人机最具实力的企业之一,在低空经济展翅翱翔;三诺生物成功将国外垄断的千元级血糖仪打至平民价,市场实力冲击全球前三;全球消费电子结构件龙头蓝思科技从深圳迁回湖南,其业务从一块玻璃一直做到全球最前沿的AI、人形机器人……
今年9月,华为鸿蒙生态创新中心正式落户长沙,长沙的科创圈又添一员猛将。
如今,烟火气背后的长沙,正越来越硬气:越来越多的科创“第一”正在这里诞生,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正在这里落户耕耘。长沙,正在呈现出全球研发中心的气质。

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需要满足众多软硬条件,首当其冲的关键要素,当是人才。
长沙的优势,首先就是在人才。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素来是一个英才辈出之地。“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孕育出一批批干才。若追溯到近代,更有“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之说。具体到科创更相关的,袁隆平、周光召、黄伯云等近200位两院院士皆出自湖南,总量居全国第四。
如今,长沙的人才优势,依然十分显著。
2025年全国最新百强高中榜单中,全国前5长沙占两席,分别是排名第四、第五的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全国前50,长沙自己占4席,包括排名第11的湖南师大附中,排名第48的长沙市一中。
除了全国一流的高中之外,长沙每年高校毕业生超20万,并坐拥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三所985大学。
要知道,全国很多省份都只有一所985,有的甚至一所都没有,而长沙一城就独占三所,数量上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其实力仅此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
特别是国防科技大学,分量尤为突出。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
我国第一台亿次超级计算机“银河-I”、在全球超级计算机中七度称雄的“天河”系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关键技术,乃至磁浮列车、激光陀螺、超精加工等大国重器背后,都有国防科大人的身影,是当之无愧的“军中清华"。
当然,人才济济只是基础,能否留住才是关键。
长沙周围环伺着深圳、广州、重庆、武汉等超级都市,从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虹吸人才。但即便如此,长沙过去10年人口净流入依旧超过300万,并且以年轻人、大学生为主体。
这当中,还包括大量高层次人才。近两年,长沙新增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1000余名、市级高层次人才1184名、“高精尖缺”领军人才223名、企业研发中心聚集人才超万人、外籍专家年均增长近10%,甚至柔性引进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
长沙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吸引力?房价低、收入不错、城市宜居、生活安逸,发挥了很大作用。湖南省、长沙市近年来围绕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对领军科学家及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产业顶尖人才可获得100万元至200万元不等的奖励;45岁以下专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者,可直接落户;35岁以下,毕业两年内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本科及以上者,可获1.2万至3万元不等的补贴......
为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湖南和长沙下足了功夫。
2025年9月,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亲赴上海出席招贤引才活动,更直接对在场大学生表示:“我们有一个雄心,让湖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大学生创业的目的地!”
同年10月,《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5》在北京发布,长沙位列全国第九、中部地区第一,这也是长沙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前十。

要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光有人才还不够。实验室里完成的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而要实现“从1到100、到10000”的跨越,还必须根植于产业,有资本、市场支持。
研发不是闭门造车。真正的成果,必须在真实产业场景中验证、迭代、放大。全球级的研发中心往往与强大的产业集群相伴而生,就像北京与京津冀、深圳与珠三角。
而产业,也是长沙被忽视的强项。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排名全国第一、全球前三。聚集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星邦智能五大巨头。
工程机械之外,长沙在储能材料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领域也都形成了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2024年,长沙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中位列第五位,并以26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位居中部首位。
再看整个湖南,产业集群的优势同样明显,全省拥有装备产业、材料产业、消费品产业、建筑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6个万亿级产业。
这片湘江水流经的土地,产业体系完整、生态多元,如同一片茂密的森林,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在生产端得到验证,并转化落地。
所以,无论是人才储备还是产业土壤,长沙都已具备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核心要素。

▲来源:潇湘晨报
人才和产业高效“反应”,还需政府营造适宜的“环境”与“水温”。这方面,长沙也是越来越强。
为推动基础研究,长沙将相关经费年均增幅提高至4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3%;
为了破解企业“融资难”,长沙组建了规模超430亿元的科创基金群;
为打通科创平台建设的堵点,长沙派出89名干部,对接290家高能级平台,精准解决企业难题;
为了让智能网联汽车跑得起来,长沙直接在湘江新区建设了覆盖12公里测试道路、78个典型场景的智能系统测试区,这也是当时国内测试里程最长、场景最复杂的封闭测试场地。
正如长沙提出的那句口号:“把最优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把最好配套留给创新企业、把最美风景留给科技人才。”

长沙为什么要建设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曾讲过一段话:“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最终目的是要以研发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全球竞争的本质就是产业链的竞争,谁能掌握更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谁就能傲立全球城市之林。
湖南产业基础不错,把长沙打造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就像给一艘工业巨轮装上了智能芯片,这不但关系到长沙的发展,也更是关系整个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步妙棋”。
风水轮流转,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时代、它的命运,而现在,长沙成为全球研发中心的时代命运到了。这不只是它今天的选择,也更是过去多年积累下来的独特优势。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过去这么多年,长沙一直对房地产,尤其房价表现克制。当很多城市土地价格、房屋价格飙涨之际,长沙耐住诱惑,坚持“房住不炒”,努力发展消费型经济、制造产业经济。这让它在房地产引领经济的时代显得有些落寞,也让它在今天倍加优势。
因为房价本来就不高,对房地产依赖也没那么大,所以当房地产情况急转直下,长沙受到的影响也相对小。因为当年就注重消费经济的培育,所以如今也在经济转型上更显从容。
得益于早年就注重消费经济内循环、制造业出海大循环,夯实了实体经济的底。2024年,长沙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7万元,是中部各市唯一超过6万元门槛的城市。全国来看,除了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城市,以及首都北京外,内陆地区长沙排名第一。
作为一个不靠大海、不沿长江的中部城市,没有高城市等级的加持,也没有强资源的倾斜,能够取得这个成绩,颇为不易。
2025年1月,《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沙的定位由“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跃升为“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少掉了“重要的”三个字,但强化了唯一性。
国家赋予的新定位,让长沙迎来重大机遇。也正是这样的背景下,长沙提出了“双中心”的目标——“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双中心之下,长沙起飞,就在此时。



华商韬略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