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一些事:特斯拉杀疯了!一口气起诉30多家中国公司

特斯拉又一次把“按章办事”演绎到了极致。

资料显示,过去4个月,特斯拉在中国起诉了30多家企业,理由只有一个:购车没跑够2万公里,国家不给补贴,那就请你把钱还回来。

500

前几年国家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出台了不少补贴政策。

车企可以先垫付部分补贴,等用户满足一定条件后再向政府报销。其中一个硬性要求就是:企业名义购买的新能源车,两年内必须行驶2万公里。

换句话说,如果用户买了车但没跑够这2万公里,那这笔补贴就白搭了。车企不能找政府报销,只能回头向用户要这笔钱。特斯拉当初也照这个政策走,为了促销把补贴先垫了。但如今政策退坡,补贴报销不了,特斯拉便开始“秋后算账”。

问题出在后面。2022年起,一些企业的车到了两年期限,却没跑够2万公里。特斯拉拿不到国家的钱,只能回头找这些企业追讨补贴款。一车金额大多在7000元到15000元不等。数额不大,但架不住数量多。小事哥注意到,仅过去4个月,就有30多家企业被特斯拉告上法庭,遍及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

很多被告企业表示,他们是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收到法院传票的,其中最先被曝光的是无忧传媒。2022年他们买了一辆特斯拉Model 3,补贴7761元。车没怎么开,结果两年到期不达标,特斯拉直接起诉。

特斯拉说:“补贴我垫的,国家不给我,你退钱。”无忧传媒收到法院传票时才发现合同里有“跑够2万公里”的条款。后来双方达成和解,退了钱,特斯拉也撤了诉。

500

小事哥注意到,这不是特斯拉第一次动真格。早在2022年6月,特斯拉就开始发“补交款项通知函”,甚至短信提醒:“快两年了,赶紧多开点。”没人理?那就法院见。

小事哥认为,从法律角度看,特斯拉确实没问题。合同白纸黑字写着,企业跑不到2万公里,就得退补贴。

500

不少被起诉的公司表示:我们买新能源车主要是为了接送客户、员工通勤,平时用车频率并不高。甚至有些公司,是为了“撑门面”买车,车子常年停在车库里吃灰。要他们两年跑2万公里,确实不现实。

有企业负责人表示,自己压根不知道合同里有这个条款,直到收到法院传票才知道自己被告了。

从法律上看,特斯拉确实没有问题。根据财政部的规定,新能源汽车企业用户必须在两年内跑够2万公里,车企才能拿回垫付的补贴。

过去几年,国家为了推动新能源发展,补贴力度堪称“豪横”。车企先垫钱,等用户跑够标准,再向国家申请报销。这种模式下,用户不跑够,车企就成了“活雷锋”。

500

在美国,特斯拉就常常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对它来说,发律师函和打个招呼没区别,用诉讼来解决合同纠纷是标准操作。但在中国,这种方式就显得格格不入。毕竟中国市场讲究“和气生财”,大家更愿意通过协商解决问题。特斯拉的“硬碰硬”,自然会引发争议。

而相比之下,友商们的做法就“人情味”多了。像比亚迪、蔚来,早就在购车环节明确补贴标准,还会根据用户情况灵活处理。哪怕用户不达标,也多半是协商解决,极少走诉讼。

特斯拉的做法看起来更像欧美模式:合约至上,出问题就打官司。可在中国,太过强硬的方式容易引发反感。

500

一位网友说得直接:“法律上你赢了,用户心里你输了。”有的说:“几千块都要打官司,太小气。”也有支持的:“合同白纸黑字写清楚了,不跑够就退钱,这不是很合理吗?”

500

有网友说得很直白:“你要在国外,这种操作没人说你。但在中国这么干,就是不接地气。”还有人调侃:“国产车你骂一句试试,人家法务部分分钟找你喝茶。”

500

更有网友一针见血:“这是守规矩和钻空子的较量。”特斯拉只是把欧美做法带到了中国,合同优先、法律解决。

小事哥了解到,目前大多数被起诉的企业都选择和解退款。毕竟几千块钱的事,打官司费时费力,还不如息事宁人。但这场风波也提醒所有企业:别再做“只看价格不看合同”的冤大头。

这场“补贴追讨战”,特斯拉赢了理,输了情。但站在全球市场的角度,它可能也不在乎这点口碑。它要的是规则清晰,流程标准,账目干净。

小事哥了解到,目前大多数被起诉的企业都选择了和解退款。毕竟几千块钱不值得打官司。

这件事也提醒大家一个现实:买车前合同得看清楚,尤其是涉及补贴的条款,别光顾着省钱,最后反而多花时间、多出麻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