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二封金鸡影后,谁破防了?

500

“在世人面前,其实我们都输了。”——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

作者|摸金校尉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有些遗憾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比如饺子和他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及鼎力支持他的幕后团队。

只能说他是个很聪明的人,懂得早早“闭关”,摆脱一切喧嚣,然后沉下心来一头扎进第三部的创作中。人们不再看见他。留给大家的悬念则是五年后的《哪吒3》会是怎样的故事?

500

同样,五年后的中国电影乃至整个行业又是什么样?

现在也无法预见,或不忍预见。

眼下,所有人都隐隐有些担忧——

2026年近在眼前,今年春节档,大家是否还能迎来一次奇迹?

或者,就像坊间笑谈那样:

年轻人都不去看电影了,某女星和某女星还在为“拿奖”撕来撕去?

不过漩涡里的人从来不会想要努力挣脱出来,只会在漩涡中愈陷愈深。

漩涡外的人或隔岸观火或幸灾乐祸,或摇头叹息,或愤愤不平,把一个又一个人推向风口浪尖。

宋佳,一个被“推”进舆论漩涡里的女星,成为今年金鸡奖的场内话题人物。

01

好东西

宋佳,本就是个命途坎坷的演员。年轻时因与另一位前辈女演员“撞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唤“小宋佳”。直到前辈渐渐隐退,“小宋佳”才成了“宋佳”。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宋佳引发的话题是阶段性的,比如年轻时的话题与中年后的话题完全属于两个圈层。

500

2024年—2025年,围绕宋佳作品的话题不独属她个人,一部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和一部电影《好东西》在社交平台上都曾翻起过波澜。

500

尤其是《好东西》,它让豆瓣一度连带成了被攻击的对象,而影视剧乃至其他文化产品无不存在被舆情放大的情绪宣泄目标,这种现象在内地网络早已见怪不怪。它是一种相互矛盾的结果:

一方面,网民真实的情绪无法得到有效释放,自然会通过任何可能出现的话题进行扩大,以“天然正义”的理由彼此讨伐。

另一方面,部分文化产品落地市场阶段时,使用的一些手段依然停留在光绪年间,即“无讨论、无异议、无差评”的三无目标,导致作品本身缺乏真实的舆情反馈。

这种习惯性思维致使其它文艺作品遭遇无妄之灾,包括演员本人也受到了影响。

宋佳遭遇的,正是这种语境下的攻击。

包括得奖当晚,一大波负面网评纷纷冲击各大平台,其中还包括官媒评论区。

主要争议(其实是定论)在于宋佳没有被“卡二封”。

理由是2013年,宋佳凭一部票房不到200万,口碑平平的冷门电影《萧红》击败了当年呼声最高的《万箭穿心》(颜丙燕)和《一代宗师》(章子怡)。据说获奖仅仅是因为这两位女士之前已经拿到金鸡奖,这就是所谓的“卡二封”。

500

而12年后,宋佳打破了“卡二封”的规则怪谈,凭借《好东西》二封金鸡影后。

一时间,网民暴走,或为前人不平,或对奖评不屑。

当然,今年金鸡奖所封各类奖项争议远不止影后一项,宋佳被舆情攻击实际上也不是针对她本人。而是反对者百思不解的疑惑:

这种“一镜到底”式的操作,有什么说法?

或者说——

从此之后,你评你的,我看我的。大家从此划清界限?

毋庸置疑,这才是真实的声音。

持怀疑观点者,认为自己的话语权被剥夺了、无视了,甚至处于悲愤状态:

曾经,“我们”真的万分支持国货。

可当“我们”支持并信任后,就开始喂大家吃“冷冻的西兰花”了吗?

02

有文化

这种表面上针对演员的质疑在今年已是第二次。

上一次被引入争议漩涡的演员是雷佳音。

大家对他的议论焦点是“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

问题本质与宋佳面对的质疑类似,都在对“资源分配”产生疑问:

如果要“卡二封”,那就一视同仁。

如果不存在“卡二封”,那为何不面对质疑发声?

如果面对质疑掩面而走,那大家为什么不去看微短剧?至少在那里,还有人愿意展示人类最真实的欲望和幻想。

要知道,年轻人有对一切事物评价的话语权,《浪浪山小妖怪》与电影版《长安的荔枝》口碑热度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当他们看到一些无法展示自己精神面貌,却假装“代表”的意见结果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500

就像语言可以修饰,身体很诚实。

让他们走进电影院并发出赞叹的,一定不是“天下大事”,而是触及灵魂的细微刻画。

在展现演技这方面,中国不缺好演员。

那么宋佳或雷佳音是不是好演员?

当然是。

口碑和票房的真实反馈说明无论是作品内容还是演员表演,走“群众路线”才是王道。如上所言,质疑她的人并非质疑她本人。

只是当中国电影票房产值被微短剧产值超越时,电影人最该做的不是“反思”,而是“对话”:

与观众对话、与故事对话、与社会对话、与真实对话。

能做到其中任何一点,都不会让质疑与失望成为主流声音。

一句话概括——

“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

03

狮王争霸

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结尾,黄飞鸿拿到金牌后,正色走近镜头,他对李鸿章说:

“大人,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没有天灯挡枪的话,胜负归谁还真没人知道。现在金牌在我黄某的手上,并非我赢了大人。为了大显我民神威而举办的这场‘狮王争霸’,死伤这么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实我们都输了。依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还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区区一个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大人三思。”

500

1993年的徐克、张炭和吴思远都很棒,1993年的电影也很棒。

时隔三十多年再品味它,竟发现许多人和事依然是割裂的、矛盾的且不可调和的。

就像如今的互联网上,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到一桩能坐下来平心静气探讨的话题了。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且每个阶段,一边倒的舆论都会让人产生身处于平行时空的错觉。

如《山花烂漫时》的人物原型张桂梅和电影《好东西》本身的社会话题,如今都成了“为反驳而反驳”的工具。

500

500

最讽刺的是——

陷入骂战的人可能都没看过这两部影视剧,仅凭一腔孤勇开启了声讨之旅。

然后话题重入轮回:

“年轻人都在看什么?他们都在想什么?”

或者我们不妨拆解、重构它:

“能否让事情回归到本质,让简单、纯粹成为基调?”

比如好就是好,一般就是一般,差就是差。不搞规则怪谈,让观众口碑和市场反馈作为标准。让演员安心拍戏,让导演脱离人情往来,让艺术和文化回归到应有的地位,让年轻人在某部作品中获得最真实最具象的描述。

而不是像赵天霸对黄飞鸿那样不可一世:

“不做我大平号的人,就不要做人了。”

500

接着,在一顿拳脚中鼻青脸肿,依旧发问:

“为什么大家不去看电影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