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责众不靠谱 - LIBOR丑闻|残唐五代失败学
一.潜在场景
想来诸君多半见识过类似的场景:
职场
工作时间干私活,既违反员工条例,也不符合劳动法,但身边的同事都这么干,凭什么自己就不能搭公司的这趟顺风车呢!只是……如果管理层整改追责,阁下又该如何应对呢?
创业
创业初期,为了抢占市场,不惜游走于灰色地带——反正同行都这么干,天塌下来,也是高个子顶着,咱们就窝囊点,当武大郎就好!但……市场先生的铁拳也许会迟到,却多半不会缺席。
投资
既然大家伙儿都说那只股票还能继续高歌猛进,而且确实有太多的人在这上面发了财,那自然就应该重注加仓!嗯……英国南海泡沫事件了解下?


经历过以上困境的诸君一定想问:【随大流能否真的法不责众】?

残唐五代用【李嗣源的大棋-荆南绞肉机】这段毋庸置疑的史实,沉淀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好可以答疑解惑。
这个宝贵的非遗就是:
法不责众可当不了靠山!
往者已逝,来者可期。前人的智慧,可供正创造历史的诸君参考。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后人应该能够学以致用……吧?

懂得许多道理,能过好这一生吗?
二.平行宇宙
好奇心爆棚的诸君可能会有疑问:要是不按刚刚总结的干货去处理,会发生什么?并不需要去平行宇宙寻觅,现实中就有人重蹈覆辙!
1.重蹈覆辙1.交易员入狱
2015年8月,法院。

法官宣判:“瑞银和花旗集团的前交易员汤姆·海斯因8项共谋欺诈罪名被判处14年监禁。”
那一瞬间,汤姆·海斯是懵逼的——在此之前,可一直都是“刑不上大夫”的,无论证据如何充分详实、无论舆论多么民意汹汹,本着法不责众的约定俗成,还没有哪个交易员真有机会享受银手镯一副、免费住宿经年的待遇。那一刻,汤姆·海因不由自主地回忆——自己有没有为避免站在法庭之上而努力过?
20.是梦是实?
恍惚中,交易员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因为维修不利而多年没人使用过的洗手间隔间——尽管保洁早就上了锁,但交易员十分清楚,这把锁也同样年久失修,只要随手一扭,就能轻易打开。事实上,交易员十分清楚地记得:每次要干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小事情”,他都会偷偷躲到这里。
可惜,狡兔三窟并没有救得了交易员——监管机构锲而不舍,在整栋大楼里逐寸搜查,最终还是毫无悬念地将他薅了出来。被抓出来的那一刻,交易员跟法官宣判时一样,也是满心的疑惑——彼时,他质疑的是:自己到底哪里惹到监管机构了?尽管被捕,交易员还是没有完全放弃希望。一来,被捕不等于有罪;二来有罪也不见得有罚——反正在交易员不算短暂的职业生涯中,是没见过同行入狱的。
咋听起来,这种说法似乎反常识,但只要认真想一想,确实合乎逻辑。交易员可都是精英人士,就算真的作奸犯科,也断然不会轻易留下罪证;就算检察官能拿出证据,交易员也可以拿“自己主观无恶意”来推脱——如此一来,秉持“无罪推定”的原则,想定罪可就不容易了。
交易员努力回忆,可是,记忆如同被碎纸机处理过的纸张,无论如何挣扎,他只能唤醒零星几个场景:
突然间,监管人员就杀气腾腾地找上门来。彼时,他第一反应也是检索自己犯了哪些问题。可搜肠刮肚,也实在想不出到底干过什么事情……这倒不是他如同羔羊般纯洁,恰恰相反,作为一个资深的交易员,他有无数种在灰色地带套利的小伎俩——只是,那种级别的问题实在不值得监管机构如此兴师动众……一定是那位同僚手脚不干净,才惹上了这些杀胚的。只是,没多一会儿他就意识到,自己还是天真了——无论资历深浅、不管职位高低,交易大厅几乎没有漏网之鱼,全都被监管人员严格盘问。
也许是金融行业多年磨砺出来的风险意识起了作用,尽管始终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但交易员还是有了先逃为敬的念头——如果责罚可能落在自己并无担当的肩膀上,逃避就是所有选项中最不坏的那一个。这才让他不顾一切地躲进了以为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小隔间里。
天价罚单
回到法庭,木已成舟的交易员开始回忆另一件事儿——难不成是公司犯了事儿,结果拿自己出来背锅?无数新闻头条,如同中毒的电脑一样,在交易员的思绪中疯狂弹窗:
由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美国司法部(DOJ)、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欧盟委员会牵头,发起全球联合调查。德意志银行缴纳25亿美元罚金。瑞银认罚15亿美元。英国与美国监管机构要求巴克莱银行缴纳罚金高达4.5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背叛缴纳6.1亿美元。除此之外,汇丰银行、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也曾因涉嫌操纵LIBOR而收到传票或接受调查。……
交易员更不明白了——东家已经拿出上亿美元的诚意,自己居然还要入狱!难不成,自己还真是罪有应得?
钱从哪来?花到哪去?
恍惚之中,交易员被法警押送着,离开了法庭。

一群身穿“占领华尔街”T恤的人隔着层层拦阻,大声指责:
“你这个吸血鬼,知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你而倾家荡产?""每天醒来,你就没有为此感到过羞愧吗?""别以为入狱服刑,就能抵消你的罪孽!”“监狱里的那些老鸟会好好招待你的……”……
阵阵声浪让刚刚从回忆中清醒过来的交易员再次陷入迷离的旧日时光。
拿到奖金后,一掷千金,给自己的车库又添加一辆限量款的豪车——这个级别的奢侈品,哪怕仅仅是入门级,普通人也得花上十数年的积蓄才能卖过到门槛。无数个夜晚,自己都跟同事把精力消耗在衣舞娘俱乐部里,用来舒缓——或者干脆就是麻痹——白天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带着大客户去非洲,通过行贿,在受法律保护的国家公园里肆意猎杀狮子、犀牛。……
这些固然拉仇恨且难以被主流价值观认可——但,不过是无伤大雅的小小炫富,能有几个人不希望自己也能过上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之所以批判,归根结底还不是酸葡萄心理作祟!
唯一让这份理直气壮有些动摇的,是几幅一闪而过的场景。但,无论交易员怎么努力回忆,最多也只能想起来几句只言片语:
“这是为你精心准备的礼物”;“史上最低的美元LIBOR”;“想想你的生活吧”;……
交易员真的开始担忧,也许,自己绝真地犯过什么大错——但,只要深入细想,剧烈的头痛就会就会打乱他所有的思绪,勉强抓住的线索随之灰飞烟灭。
交易员不得不彻底打消了深究原因的想法。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财经记者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曙光初现
案子宣判后,参与了整个过程的财经记者终于获得了与交易员面谈的机会。
监狱会见室。隔着桌子,交易员与财经记者相向而坐。
财经记者略带·嘲讽地先开口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您又一次失忆,已经记不得我是谁了吧?”交易员迷茫中带着一丝恍然:“我就说对你有些似曾相识呢——不过,抱歉,我的确是想不起来更多的细节了,每一次我努力回忆……”财经记者飞快地打断交易员:“都会头疼欲裂,对吧?”交易员满脸的惊讶,半晌,才缓过神来:“看来,我们真的见过很多次面啊。”财经记者无奈而又略带伤感:“您不将这份难得的敏感度用在正道上,真是暴敛天珍呢!”不等交易员再次发问,财经记者先发制人:“咱们之间过往的交谈其实并不重要。我想,对您而言,尽管职业道德有污点,但职业素养倒是有足够下限的。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LIBOR?”
财经记者没有猜错,一听到LIBOR这个词,无数碎片又开始在交易员的脑海中不停弹窗——与过往那些凌乱片段不同的,这一次,他的思绪颇为顺畅……以及有序:
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即:伦敦同业拆借利率。这是国际银行间短期无担保贷款的基准利率,原由英国银行家协会管理。该利率基于16~20家报价银行提交的预估借款利率,剔除最高和最低25%报价后取算术平均值生成,每日公布美元、英镑等5种货币的35个期限利率。由于被指定报价的机构都是当今一流的银行,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小部分的人控制着世界的结算利率。LIBOR涵盖隔夜至12个月共7个期限,应用于全球数百万亿美元金融产品定价,包括贷款、债券及衍生品。
凌乱的碎片
财经记者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有些欣慰,又有些苦涩:“果然,在职业素养上,您终究还是专业的!如您所知,作为最重要的基准利率之一, LIBOR几乎是所有资产定价模型的起点与前提,她的任何变动,都会通过复杂的传导机制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定价与资产配置。事实上,作为曾经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石,LIBOR一度影响着数万亿美元的金融合约。”财经记者死死盯着交易员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质问:“那么,您还能回忆起当初是如何操纵LIBOR报价的吗?”这一次,交易员的头没有过往那么疼——毕竟,有了这个提示,他长久以来的那个疑惑终于有了揭开面纱的可能:
……这是为你精心准备的礼物……嘿,哥们儿,我下周有个巨大的3个月美元利率头寸要结算。帮个忙,把报价弄低点怎么样?回头请你喝Dom Pérignon。
……史上最低的美元LIBOR……没问题,哥们,已经给你安排上了——就像圣诞老人提前来了。
……想想你的生活吧……要是监管部门和投资者们知道我们这么干,舆论就能点燃人们的愤怒……也许,他们会当着法官和陪审团的面,把我撕成碎片!
“你这个吸血鬼,知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你而倾家荡产?"我知道这是限量款的跑车——如果不是的话,压根就不值得我付款……当然是全款现金,我会在更有回报率的项目上使用贷款的,哈哈哈!
无数场景交错闪现,尽管次序混乱、繁杂不清,但,仅此而已的线索已经让心中早就暗暗揣摩过无数可能的交易员联想到那个自己曾隐约察觉到,但一直拒绝接受的可能——LIBOR这个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数字”,的确成了自己牟利的工具……吧?可是,整个过程到底是怎样呢?就算自己想,一个没什么影响力的MR. NOBODY也没有能力左右整个市场的动向啊!
看着明显已经想起了些什么却依旧紧闭双唇的交易员,财经记者轻轻叹了口气。这不是两人的第一次对话,自然,交易员类似的反应同样无数次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在财经记者看来,每一次,交易员都回忆到了事情的真实过程;但每一次,他又主动回避,彻底否定犯错的主观性。无论如何,这个案子都已经随着投行的认罚与交易员的入狱而画上句号,无论能否从交易员口中证实真实的过程,对财经记者而言,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了——毕竟,无论是否交代,投资者与市场的损失都不可能挽回;无论能否勾勒出事件的全景,交易员犯罪都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财经记者从包里拿出档案袋,推到交易员面前,“案子结束了,这些东西对我已经没有价值了。不过,也许您还想看一下;也许这些能帮助您回忆过往。”看着交易员半是期待、半是漠然接过档案袋,财经记者又叹了口气,站起身来,“那么,再见了……最好,再也不见了!”
财经记者的调查报告
翻开档案袋,首先是一张照片,照片中,沉重中夹杂一丝不可思议的记者死死盯着面前的白板;而白板上,则一张一张地贴上各种颜色的便利贴——交易员甚至能想象到,随着便利贴数量的增加,财经记者的神色会慢慢从不可置信变成不可思议。

将照片反过来,是财经记者手写的一下段话:
危机期间,却异常稳定的LIBOR数据曲线。???***为什么在市场最恐慌的时候,衡量银行借贷成本的LIBOR却如此平静?这不合常理。除非……它在说谎!
排除掉所有不可能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夏洛克·福尔摩斯
噩梦开始的地方恍惚中,交易员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因为维修不利而无人使用的隔间。但这一次,让交易员迷茫的是,这个小小的隔间到底在哪里?是自己的公寓,还是公司的休息区?是下班后常去鬼混的俱乐部,还是老板家里那个经常召开秘密会议的大别墅?嗯……有一点,交易员又是十分清楚的——每次要干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小事情”,他都会偷偷躲到这里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有了照片的提示,用了一小会儿,交易员终于确定:这里是公司的休息区——因为,他手机屏幕上正显示着自己工作账号,以及开始近乎垂直俯冲的K线图。交易员咬咬牙,还是拨通了那个已经数次刚刚拨出去就又被挂断的号码,这一次,他一直坚持到对面接通电话——尽管整个过程也没用上几秒钟,
“哥们儿,我这边有个大头寸……明天帮我把3个月美元的LIBOR报低一点怎么样?”
交易员甚至有一点诧异,这种明显违背职业道德——嗯,根本就是违法——的言辞,自己说出来,居然并没有预想的那样难堪、滞涩。
交易员看着手中的档案袋,翻过一页,又看到了财经记者的手写笔记:
彼时,交易员有权利直接通过电话、邮件、即时信息(如Bloomberg Chat)向本行或其他银行的提交员提出请求,要求其将报价设定在有利于其交易头寸的特定水平。这是赤裸裸的欺诈,投行间沆瀣一气,为了个人奖金和企业效益而损害客户和市场的利益。
恍惚之间,交易员又回到了小小隔间里,电话的那一头传来了对方的语音。交易员敏锐地注意到,对方话语中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如释重负,
“哥们儿,我给你搞了个史上最低的美元LIBOR,是给你的礼物——欢迎来到交易员之家!”
被巨大的惊讶拖回现实的交易员不可置信地翻看资料袋里的文件,这一次,他按捺不住心中的焦急,直接将所有的资料一股脑铺在地上。
一张次贷危机期间监管机构的照片映入交易员的双眼,这是张后期编辑过的图片,照片的左边是打印成堆的聊天记录、电话录音文本以及邮件之类的故纸堆;右侧则是调查员们满是疲惫坐在会议室讨论的场景。随后,又是一张财经记者的笔记:
监管机构的调查员认为:我们最初以为只是个别人的违规。但很快,越来越多的线索指向巴克莱,然后是高盛,然后是德意志银行、瑞银……固然还没拿到决定性的证据,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不像是一起犯罪,更像是一种文化。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幽灵。尽管我们一直在说“定罪是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但我和我的同仁更加相信,也许明年、也许下一个月、也许下一周……甚至,可能下一秒,我们就能从这一大堆无序的“沙砾”中淘出黄金来。
交易员清晰地回想起,同样是在次贷危机期间,自己和同事们讨论过,监管机构是否会彻查公司的全部交易过程?以及,自己这些人的命运是否会在危机期间根本性地改变?他同样清晰地记得当初的结论——又不是咱们几个人这么干,更不是咱们投行如此做,事实上,整个金融圈都是一家人。就算监管人员个顶个的都是福尔摩斯,难不成他们还能把整个金融圈都一勺烩了?咱们可是金融立国,这种动国本的事儿,就不可能发生!更何况,这世界上哪儿有福尔摩斯啊!
交易员变得焦躁,他一把甩掉手里的照片,将地上铺开的资料弄得更乱了,原本押在下面的一张财经记者手写的便签就此露出一角:
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它本应是一个简单的答案:‘你今天能以多少利率借到钱?’但问题在于,答案不需要证明。它基于‘信任’,基于‘专家判断’。从一开始,这就不是一个关于事实的数字,而是一个关于意愿的数字。这是整个系统最原始的漏洞,一颗埋藏于全球金融心脏地带的定时炸弹。
信任!专家判断!这两个词儿激活了交易员一直藏在心中的一段不愿回首的记忆。

一个身着名贵定制西服、满脸颐使气指的老人用毋庸置疑的口吻命令道:“我们的LIBOR报价不能太高!市场会认为我们没钱了,下一个倒下的就是我们。把数字压下去,不惜一切代价。”沉默片刻,一个颤抖的声音答道:“要是监管部门和投资者们知道我们这么干,舆论就能点燃人们的愤怒……也许,他们会当着法官和陪审团的面,把我撕成碎片!”老人犀利的眼神扫过来,颤抖的声音立即停嘴。也许是下一秒、也许过去了一分钟,老人再次开口:想想你的生活吧!你不会为了些狗屁不通的规矩,就堕落到跟散户们一样的窘境吧?颤抖的声音抖得更加利害了,但下一刻,抖动停止、声音也变得坚定起来:“你是了解我的!”
剧烈心跳带来的砰砰声将交易员重新拉回现实。一开始,那个声音过于颤抖,他完全没意识到说话的人是谁;但当颤抖消失,一切恢复正常,他立即认出来,说话的人正是自己。这么说,自己真的是罪有应得?
下一刻,交易员“看到了”自己亲手在键盘上输入一个数字——那是一个远低于LIBOR真实水平的数字。同时,他也“听到了”彼时自己的心声“现在的所作所为,无关利润,而是为了生存。”
交易员喃喃自语:“原来,自己真的没有被冤枉,也没替他人背黑锅!”他看到因为被反复翻动四角已经卷边起毛的便签上后续的文字:
交易员被告知,这只是游戏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在玩。LIBOR不是一个数字,它是一个笑话,而交易员是讲笑话的人……直到有一天,笑话成真,而交易员,成了笑话本身。……系统的漏洞,在危机中被放大为一场集体的欺诈。
以及,法官宣判时补充的那句话,
你们并非不知法,而是认为法不责众。今天,法律在此宣告, ‘众’的规模,只会加重罪行的严重性。
交易员目光呆滞地坐在地上,但他的脑海里却如夜空烟花一般将整个事件的过程用寥寥数个片段便完整地呈现出来。
1.系统漏洞
LIBOR,这个金融业至关重要的底层参数,是基于专家——其实就是利益相关方的经验,或者干脆直白一点,根本就是猜测——估算出来的,而非强制性的交易数据;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却以行业自律为由,从未对LIBOR的估算进行过外部审计与监督。于是,当提交报价的银行员工(提交员)其同事(交易员)持有大量与LIBOR挂钩的金融产品头寸时,不可避免地创造出巨大的操纵动机。随着越来越多投行深陷其中,行业内形成了“大家都在这么做”的文化,削弱了个体负罪感,并产生了“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2.危机来临
本来,这事儿虽然违法,但市场整体向好,投行们私下的腌臜行为固然上不得台面,但所有人都有肉吃的现实让这种行为一直又存在的土壤——直到,次贷危机的到来。危机期间,银行担心报出较高的拆借利率会被市场视为自身资金紧张、信用风险高。因此,有人为了利润、有人生存,反正,在老板的命令催促下、在交易员的积极配合下,包括巴克莱、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将之前已经操练过千百回的把戏重装上阵——故意低报借款成本,以营造财务健康假象。反正,法不责众,监管机构总不可能把所有银行全都ban了吧!如此成体系的操纵LIBOR,最终误导了市场对银行体系健康程度的判断,从根本上破坏了金融稳定。而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该举动进一步放大了金融危机的杀伤力。
3.东窗事发
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过于巨大,连有钱便是娘的资本主义也无法对此无动于衷。由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美国司法部(DOJ)、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欧盟委员会牵头,发起全球联合调查。最终,对巴克莱、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处以累计超过90亿美元的罚款;多名涉案交易员和提交员被提起刑事诉讼,多人被判入狱。打破了“白领犯罪不坐牢”的惯例。
“……8项共谋欺诈罪名、被处14年监禁……”
简报上用荧光笔涂亮的文字又一次刺激得交易员开始剧烈的头痛,这一次,甚至伴随着不可抑制的呕吐。
听到动静的狱警赶紧过来查看,交易员的单间里,几乎遍地都是令人作呕的呕吐物,而交易员本人正躺在这一堆他自己制造出来的垃圾上捂着头,大声呻吟。预警赶紧打开牢门,忍着不适,将交易员拉起,扶着他去了医务室。而保洁则赶紧带着工具,打扫房间,将带着酸臭味道的资料丢进垃圾袋……
两个小时后,得到治疗的交易员返回房间,一眼看到丢在床头的资料袋,他又回想起什么来,赶紧跑过去,打开袋子。这一次,里面只有零星的几张纸,都是一些关于LIBOR的历史、各大投行在次贷危机期间的表现之类没有营养的东西。交易员左翻右翻,也无法从中找出什么能提示自己的东西。半晌,他无奈地将资料放回去,一脸茫然地躺到床上,心想:“多半,我还是替谁背了黑锅……好在,东家已经缴纳了这么大一笔罚金,就算自己真的犯过什么错误,将来还是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回忆可以作假,但现金却是实打实的!”只是,念及至此,交易员的头却疼得更加厉害了!
绕梁余音:丑闻最终动摇了LIBOR本身的根基,导致全球基准利率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其影响持续至今。具体的动作,包括但不限于:
2017年7月:由于LIBOR的公信力严重受损,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继承FSA的职能) 宣布,将逐步淘汰LIBOR。
主要期限的美元LIBOR在2023年6月30日后停止发布,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实际交易数据的新的基准利率,如美元的有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
……

法不责众可当不了靠山!
往者已逝,来者可期。前人的智慧,可供正创造历史的诸君参考。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就算参与犯罪的是整个金融圈,参与其中的个体也绝没理由认为自己可以靠着“法不责众”逃脱制裁!这很可悲,但总算聊胜于无不是。

各大监管机构出重拳,投行缴纳罚款,涉事交易员入狱服刑……就算我们不能奢望毕其功于一役;但起码,现阶段金融体系的bug肯定是被到了修正了……吧?
特朗普对降低利率的反复施压、美国对就业数据的粉饰太平、甚至硅谷银行的倒闭,无一不是用铁一般的事实揭示:事情远远没有得到修正,最多也不过是将爆发的时间向后拖延些时日而已。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明明并非法不责众,怎么还会有如此之怪现象?无他,因为更底层的逻辑是“大而不能倒!”

君不见,瑞信银行可曾经是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经营个人、公司金融服务、银行产品及退休金、保险服务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管理的财富曾超过 1.5 万亿美元。就算瑞信爆雷,可最终的结局并非破产倒闭,而是被同在瑞士的瑞银并购。在资本家看来,让瑞信这样的庞然大物破产,无异于动摇国本——所以,即便硅谷银行可以拿出来献祭,但规模再大的话,那就只能大而不能倒!
众所周知,无论危机多么大、损失多么惨,都不耽误华尔街投行慷慨地给自己的员工开出了天价的奖金——用的还是政府发放的救济金!


参考资料:
1.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欧阳修【新五代史】
3. 薛居正【旧五代史】
4. 胡三省【通鉴音注】
5. 藩镇与牙兵:唐朝到五代的双重祸乱(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04902)
6. 集体行动的阈值模型 - 叛军意外攻陷邺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05212624905929235/)
7. 恪守常识,王晏球困死定州|闲话资治通鉴里的残唐五代(https://mp.weixin.qq.com/s/KHQC97MnBp0Tji8uk7ClWg)
8. 育儿之要在于传道 - 李存审的遗产|闲话残唐五代(https://mp.weixin.qq.com/s/aJtFJH1huIO55k7Rog2lMQ)
9. 伦敦同业拆借利率(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C%A6%E6%95%A6%E5%90%8C%E4%B8%9A%E6%8B%86%E5%80%9F%E5%88%A9%E7%8E%87/4302619)
10. 32亿美元收购,百年瑞信历史终结(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373973)
11. 李嗣源的大棋-荆南绞肉机|闲话资治通鉴里的残唐五代(https://mp.weixin.qq.com/s/XcwaPf3sDku2Y5-zVBXNGQ)
12. David Enrich【蜘蛛网】
13. Jeremy Warner【LIBOR丑闻】
14. 诺兰【记忆碎片】

特别声明:
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别感谢辛苦制作、上传的网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