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对婴儿大脑的进行雕琢(21)
作者:曹建军
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做个有深度的明白家长。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加粉丝、关注,这对我很重要,非常感谢!以下是正文:
Ⅰ 心理学原理
新生儿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之新生儿神经元的特征:
4 神经回路基础: 仅具备维持生命(呼吸、心跳)和原始反射的基本神经回路,高级认知回路极其简单且未经“验证”。
5 大脑具高度可塑: 这是新生儿大脑最强大的特性!神经元对环境输入(感官刺激、动作、互动、情感)极其敏感,能迅速建立新连接或调整现有连接。
家长为新生儿原始简单的神经回路提供丰富、积极且及时的“验证”和“输入”,雕塑新生儿的大脑。
给家长建议:好父母如同“卓越的雕塑家”:他们理解孩子大脑的潜力,用爱、耐心和科学的知识作为工具。他们通过积极、丰富、及时的感官刺激、情感互动和语言交流,不断地“验证”孩子的先天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精心“雕塑”出健康、复杂且强大的神经连接网络,为孩子一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普通父母如同“尽责的看护者”:他们保证了孩子的基本生存需求,但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提供最优化、最精细的“输入”。孩子的大脑依靠强大的内在生命力依然会成长,但可能未能完全激发其潜能,某些高级功能的发展可能不够充分或效率稍低。
不好父母如同“环境的破坏者”:他们不仅未能提供成长所需的营养,反而用消极、忽视甚至有害的输入,扭曲了孩子大脑的正常发展轨迹。孩子极具可塑性的大脑为了生存,可能会形成适应恶劣环境的非健康连接,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所以,父母的职责,就是为孩子最初简单的大脑,提供一个最适宜其“连接”和“验证”的优质环境。您提供的“雕塑”一词无比精准——父母每天的每一次互动,都在真切地塑造着孩子大脑的物理结构和未来命运。
Ⅱ 虚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好父母家庭:林诗杰(爸爸)、许梅香(妈妈)、小哲(林哲)—— “积极的建筑师”
林爸和林妈深刻理解,自己是孩子大脑的“首席建筑师”,要为小哲原始简单的神经回路提供丰富、积极且及时的“验证”和“输入”,雕塑小哲的大脑。
时间:午睡后的换尿布时间
对应特征:高度可塑 & 回路基础
小哲醒来,哼哼唧唧。林妈立刻温柔地走过来,一边抱起他一边轻声说:“小哲睡醒啦?是不是尿布湿湿不舒服了?妈妈来帮你换个干净的哦。” (这个为“不适感-被安抚”的原始回路提供了积极、可靠的验证,建立了安全感。)
换尿布的过程中,爸爸也参与进来。他做个鬼脸,摇动一个色彩鲜艳的摇铃,并模仿小哲发出的“啊~哦~”的声音。小哲的眼睛会追随摇铃,并试图发出声音回应。(这个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听觉刺激,并鼓励小哲尝试“发声-得到回应”这个新生的社交回路,极大地促进了新连接的建立。)
整个过程充满了抚摸、眼神交流和对话。(这些充满爱意的感官和情感输入,是构建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回路的最佳“建筑材料”。)
大脑发育结果:小哲的“情感安全回路”、“感官整合回路”和“初级社交回路”被反复、积极地验证和强化。他的大脑正在修建四通八达、坚固高效的“神经网络高速公路”。
第二个故事,普通父母家庭:许一凡(爸爸)、曾琳香(妈妈)、小雨(许小雨)—— “被动的养护员”
这个家庭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但缺乏主动、丰富和回应性的互动。他们更像是“养护员”,而非“建筑师”,孩子大脑的“可塑性”未被充分激发。
时间:喂奶时间
对应特征:回路基础 & 高度可塑(未被充分利用)
许妈给小雨准时喂奶,确保她吃饱。喂奶时,妈妈常常会盯着手机看视频或回信息,与小雨却几乎没有眼神交流。
小雨吃奶的间隙,可能会发出满足的“咕噜”声或看向妈妈,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她可能会慢慢停止尝试。(“发出信号-得到回应”的回路没有得到有效验证,可能会逐渐弱化。)
许爸下班后也会抱小雨,互动方式比较单一,通常是抱着她看电视。环境中的背景音(电视)成为了主要的感官输入,这些输入是被动、杂乱且无回应的。(这种刺激对于构建有意义的神经连接效率很低,大脑无法从中有效提取模式。)
大脑发育结果:小雨维持生命的基本回路是健康的,但那些用于高级认知、精细社交和情绪理解的回路,由于缺乏足够优质和回应性的“施工”,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大脑的“可塑性”窗口被部分浪费了,许多潜在的神经连接未能被有效建立。
第三个故事。不好父母家庭:赵大勇(爸爸)、王小红(妈妈)、小源(赵清源)—— “环境的破坏者”
这个家庭的环境充满了压力、忽视甚至负面互动。他们不仅没有为孩子的大脑建设提供帮助,反而在“破坏”原有的基础,并迫使孩子的大脑为适应恶劣环境而修建“扭曲”的回路。
时间:夜晚的哭闹
对应特征:回路基础 & 高度可塑(被负面利用)
小源因为肠绞痛或饥饿而哭闹(这是基于“不适”的原始回路)。他的哭闹声吵醒了刚下夜班的赵爸。
赵大勇非常烦躁,冲进房间对着妈妈王小红吼道:“能不能让他闭嘴!吵死了!” 妈妈因为疲惫和压力,也会不耐烦地用力拍打小源,或者干脆把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任他哭到力竭。(这为“表达需求-寻求帮助”的原始回路提供了极度负面的验证:表达需求会带来更可怕的威胁。这破坏了最基本的安全感。)
小源的大脑在极高的压力激素(如皮质醇)环境中,他学会“闭嘴”,因为哭闹是危险的。他的大脑神经会为了适应这种持续的压力环境,优先建立与“高度警觉”、“恐惧”和“情绪压抑”相关的连接。(大脑的可塑性被用于构建防御性、而非发展性的回路。)
大脑发育结果:小源维持生命的原始回路可能正常,但他用于压力应对和情绪调节的回路会发展异常,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会影响他的免疫力、注意力和未来学习能力。他大脑的“高度可塑性”被用来学习如何在一个充满威胁的环境中生存,而非如何探索和学习,为未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埋下了伏笔。
总结对比:好父母(林家),父母充分利用“高度可塑” 积极、丰富、回应性的输入,帮助孩子构建强大、健康、高效的神经网络,为未来发展奠定最优基础。
普通父母(许家),父母未能充分利用“高度可塑”,对孩子满足生理需求,但互动匮乏,虽然孩子大脑基础回路正常,但高级认知和社交回路发展潜力未被充分开发。
不好父母(赵家),父母滥用和扭曲“高度可塑”,压力、忽视、负面的输入,对孩子迫使大脑为适应恶劣环境而构建扭曲、防御性的神经回路,损害长期健康发展。
这三个家庭的对比清晰地表明:父母的养育,不仅仅是爱和关怀,更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孩子大脑的、深刻的“生物学过程”。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部分之十四。后续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曹建军忠告:这里好家长是理想化的家长,是完美的家长。完美的家长培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不完美,甚至可能会比较糟糕。心理学上认为比较合理的是做足够好的家长,也就是七分好,三分留白。在普通家长的基础上,再加上好家长的理论指引,这样就可能成了足够的好家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