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变局!荷兰撑不住了,全球芯片博弈迎来微妙时刻
作者 | 醒木
荷兰按下暂停键
新华网19日消息,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19日发表声明,宣布暂停针对安世半导体的行政令。
卡雷曼斯称此举旨在“展现善意”,将继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与中国政府进行“建设性对话”。

11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中方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贯的。中方已同意荷方派员来华磋商,愿与荷方一道,从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供链安全稳定的大局出发,尽快解决当前危机。但要强调的是,希望荷方带着建设性方案来,而不是做做样子、旧调重弹;奔着解决问题来,而不是创造新的问题和矛盾。希望荷方切实展现与中方真诚合作的意愿,尽快提出实质性、建设性解决问题的方案。
看来这就是荷兰建设性方案的第一步,中国递给荷兰的台阶,它倒是从善如流的下了,但下得却不那么坦荡,不那么彻底。
荷兰的精巧平衡术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荷兰这个“暂停”动作的深层含义。
荷兰这波操作,本质上是在各种压力下找平衡的理性选择,说白了就是“扛不住了”。
本来中美贸易谈判达成共识,暂停了穿透规则,荷兰的处境就很尴尬了。再加上欧洲的经济压力,很显然荷兰撑不住了,再嘴硬也抵不过实际压力。
对于荷兰而言,这是一个在多重压力下寻求平衡的理性选择。
经济上,中国是荷兰在欧盟内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规模高达数百亿美元。在农业、食品、化工等多个领域,荷兰经济都与中国深度绑定。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之际,主动激化与重要贸易伙伴的矛盾,纯属自讨苦吃。

其次,安世半导体并非一家普通企业。它是全球汽车半导体领域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关键的功率器件上,占据了全球近半壁江山的市场份额。此前荷兰的行政令,已引发了欧洲汽车制造商的强烈担忧,甚至警告可能面临停产风险。来自下游产业的巨大压力,迫使荷兰政府必须仔细掂量一下后果。
因此,荷兰的暂停,更像是在利益和面子上挣扎了一番,最后还是低头了。
安世为何如此关键?
要看清这场博弈的全貌,必须认识到安世半导体在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安世半导体由中国闻泰科技控股,但其业务彻头彻尾是全球化的。它是汽车电动化的核心供应商,其生产的芯片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电机驱动的“心脏”。更为关键的是,它高达80%的芯片需要在中国东莞的工厂进行最终的封装测试,才能交付给全球客户。

这个“中国制造”环节,使其成为了地缘政治摩擦的焦点。其“龙头”的市场地位能带给市场的冲击力同样是相当大的,此前断供已导致芯片现货价格一度飙升至平时2-5倍。
可以说,谁动摇了安世,谁就动摇了全球汽车产业,尤其是正处于黄金赛道的电动汽车产业的根基。这正是中方强调要解决“全球半导体产供链动荡和混乱的根源”的底气所在。
风暴远未平息
荷兰的让步,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
“暂停”与“撤销”的距离还存在差距,“暂停”是临时性的,可逆转的;而“撤销”才是永久性的,是解决问题的终点。11月19日晚,闻泰科技发布关于子公司经营管理情况的进展公告。其中提及,“公司对安世的控制权仍然处于受限状态”。
荷方是否会顶住其他方面的压力,迈出这更具决定性的第二步,才是更为重要更为实际的。
其实,安世事件是当前全球半导体动荡的一个缩影,其根源在于一些国家滥用单边制裁和技术壁垒,以“国家安全”为名,行“科技保护主义”之实,试图用政治力量强行扭曲全球化了数十年的产业链。这种行为破坏了商业互信,其结果很可能是一个效率更低、成本更高、创新更慢的“碎片化”产业链格局。

无论此次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它都给所有需要半导体产业的国家上了一课。可以预见,中国市场必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速功率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国产化替代进程。这对于本土企业是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将重塑未来的全球竞争格局。
荷兰按下的“暂停键”,证明了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通过“脱钩断链”独善其身,对话与合作依然是解决争端的唯一正道。这次“暂停”能保持多久?是否会最终转向“撤销”?假使美国再度施压,荷兰会不会跟随?这些依然悬而未决,其答案不仅关系到一家公司的命运,更能考验一些国家在政治风浪中,能否坚守理性。



新财迷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