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哪来的底气?

这些天,日本挑衅,中国硬刚,可谓万众一心,大长国人志气。其实这件事道理很简单,无论是谁,只要胆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挑战我们的底线,必然遭到迎头痛击。

回想一百多年前,山河破碎的旧中国何尝不想挺直腰杆、捍卫公理?可那时我们空有热血,却无铁拳。现在的中国,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不惹事,也不怕事,与人为善,以直报怨,这就是中国最好的样子。

最近很多长居海外的朋友跟我说,中国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底气了,中国人在国外也越来越受欢迎了。这种感觉是有数据支撑的。很多国际民调都显示,全球大多数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都在明显上升,而且远高于美国。世界对中国的好感从何而来,又是什么托举起中国人这份底气?

一、这底气,根植于国力的沃土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是最朴素的道理。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兵连祸结、动荡不断,数以百万计的华人被西方殖民者掳掠、贩卖,出海务工几乎与奴隶无异,被人说成“猪仔”“苦力”。

500

▲ 1869年,横跨美洲大陆的第一条铁路——太平洋铁路完工,这其中凝结着超过1.2万名华工的血泪。

上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华人出国谋生,很多没有一技之长,只能扛着蛇皮袋闯码头,或在餐馆刷盘子到后半夜。远离故土几十年,混出头的却寥寥无几。

而如今国人走出国门,要么是带着资本技术谈投资,要么是背靠国内完整产业体系优势谈合作,或者纯粹就是说走就走、打卡全球。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早已不是空谈的诗意,而是真实的底气。

中国经济的体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二。中国还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连续8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买全球、卖全球”,成为驱动全球商业循环的日常脉搏。无论对中国有多大偏见,都不得不承认,中国早已是全球经济的动力源和稳定锚。

▲ 视频:2025年9月,福建舰成功弹射三型舰载机。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中国更是一日千里。我们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开源大模型掀起全球智慧风暴,福建舰三道弹射划出中国力量的新航迹,还有新能源汽车引领绿色变革,人形机器人重塑未来图景,航天科技不断叩问深空……一张张“中国创新名片”,正将一个古老而传统的中国形象,刷新为“酷炫中国”“硬核中国”。难怪外国人到中国会觉得是穿越到未来,有人还惊呼中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有组织的现代化实验室”。

中国人走出国门才发现,华为、小米在全球街头随处可见,甚至一国总统都亲自为折叠屏手机“代言”。中国机器人在德国汽车厂焊螺丝,在沙特防沙治沙,连机器人马拉松比赛都跑在最前面。微信支付覆盖几十个国家,支付宝支持绑定主流外卡,在欧洲看足球赛、在东南亚逛夜市,不用换外汇,扫码就能付。该说不说,国家真给我们长脸了。这不是谁的施舍恩赐,而是14亿多中国人一起干出来的。

某些国家喜欢从“实力地位出发”跟别人打交道。我们当然不认同这种霸道逻辑,但也得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当中国的综合实力屹立潮头,无论中国人走到哪里,也都自然拥有了更高的平台、更足的底气和更受尊重的目光。这就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二、这底气,彰显于道路的旌旗

1989年,美国学者福山抛出“历史终结论”,宣称“自由民主”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演化的终点和政治制度的最高形式。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历史终结论”更是赚足眼球。西方那套“民主自由”的说辞被包装成普世真理,动辄拿来给中国挑事、发难。

但日久见真章。当西方国家的政治极化、贫富分化、社会撕裂、效率低下成为日常,“民主神话”的滤镜也随之碎了一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醒悟,西方民主制度的资本导向与多数民众的民主诉求先天背离,从一开始,他们就抛弃了人民。最新民调更显示,半数西方民众认为“民主已崩溃”,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人民渴望彻底变革。

▲ 视频:2025年11月,美国前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在访谈中表示,“中国的产业政策成效显著”“重视人才培养值得我们借鉴”。

曾经有人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没想到中国人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短短几十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而那些对西方模式亦步亦趋的国家,反而停滞不前、深陷困境。越过山丘,我们才发现西方的那套东西也不过如此。既然前面再无人带路,不如索性踏出一条新路。如今,中国道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借鉴的对象,连美国硅谷大佬都公开表达对中国模式的羡慕,认为中国取得了美国体制无法企及的突破。福山本人也改口说,“中国模式是唯一能与西方自由民主制竞争的模式。”

任尔风云起,我自笃行之。当一些西方政客还在搞“拳击赛”,中国却在跑“接力赛”,“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十五五”又蓄势待发。有外媒感叹,五年规划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节拍器,每一个规划都标志着中国进步的一个节拍。

而中国式规划的逻辑,就是把人民置顶,再让时间说话。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时,不仅在党内外征求意见,还在网上征集到300多万条有效建言。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期盼,最后都落进了规划的文案,变成了发展的硬指标。从问计于民到顶层设计,再到基层落实,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闭环。无论是更好的教育,更稳的就业,还是更人性化的养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永远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人都知道,我们的国家还不完美,但一定是朝着大家希望的方向在走。

中国在世界上也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兼济天下”的新路,那就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让自己好起来,也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让大家一起好起来。

500

▲ 这是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访问孟加拉国期间,曾被该船医护人员接生的一名女孩与当时的“中国妈妈”重逢的感人瞬间。

当某些国家满世界开空头支票,中国的“一带一路”一搞就是十多年,全球四分之三的国家都成了共建国,创造了40多万个工作岗位,帮助4000万人脱贫。当一些国家的军舰到别人的地盘耀武扬威,中国的和平方舟已航行超28万海里,相当于绕赤道12圈,为23万患者带去希望。当日本右翼势力疯狂挑衅为军国主义招魂,中国雷霆反击,坚决守护用鲜血换来的公理正义。

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稳定就是全球稳定力量的巩固,中国的进步就是国际进步力量的壮大,中国的发展就是共同发展机遇的增长。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脚下迈出的每一步,都让我们的底气更足一分。

三、这底气,深藏于文化的根脉

千禧年前后,一些中国杂志喜欢写“反思小故事”。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德国人的严谨守时、美国人的独立思考总让文中人自惭形秽,觉得中国人干啥啥不行。然而,当数字时代冲垮了信息的围墙,一场深刻的文化自信觉醒,不知不觉在中国人心里生根发芽。

传统文化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不断与现实生活产生连接。川剧变脸变出抽象表情包,皮影戏里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化身美羊羊,还有“围炉煮茶”“穿汉服游古城”……博物馆里的文物,大步走进了当代生活,启迪着现代审美和哲学。每一次传统与现实的碰撞,都在进一步深化文化的内涵,注入新的养分,让我们的文化革故鼎新、生生不息。

中国文化不再被西方的标准桎梏或左右,而是以主体的身份与世界对话,互学互鉴、守正创新。当“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时,孔子的“和而不同”提供了东方智慧。当西方“征服自然”的工业化模式陷入困境,庄子的“天人合一”理念指明了生态与发展并存的新路。

“世界的中国”不再只是熊猫、功夫、戏曲,而是不断推陈出新,用科技加成、情感共鸣打动更广泛的海外受众。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获国际级大奖,在海外掀起“西游热”。今年上半年,中国短剧海外应用全球累计下载量突破5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无数外国人上头。网剧、网文、网游,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三样”。

500

▲ 上图:2006年,中国孩子在游戏厅玩外国电子游戏。

下图:2024年,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德国科隆国际游戏展强力吸粉。

过去,西方处心积虑建造了舆论霸权的大坝,让中国的真实信息流不出去。现在,在TikTok这样的平台上,普通中国用户和外国游客拍摄的海量短视频,就像一颗颗子弹,冲击着这座大坝,让越来越多的人超越误解与偏见,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在这场中外人民的双重奔赴中,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再次审视了自己,看到了“近处的风景”,更增添了从容和自信?

很多睁眼看世界的西方人,开始思考讨论中国“是不是做对了什么”。对此,我们的反应不再是受宠若惊,而是一笑置之。从小心翼翼的仰视,到从容不迫的平视,文化自信擦亮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成就了不卑不亢的中国心态。

有福之人生在大邦之地。今日中国,如同一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也让我们舒展枝叶。而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一言一行,又何尝不是一扇扇窗,让世界看到开放、包容、自信、可爱的中国?当个人与家国双向奔赴,世界东方还会迸发出更多震撼山海的力量。

500

▲ 家国同心,迎向光明。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