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这盆大锅菜里藏着“爱兵如子”的密码?
回望
“要用兵,就要爱兵。”这是贺龙带兵时常挂在嘴边的话。短短几个字,既是对部队干部的谆谆教诲,更是他用一生践行的行动准则。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贺龙用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诠释着官兵一致、爱兵如子的深厚情怀。
时间回溯到1928年寒冬,贺龙率领部队转战于湘鄂西的深山密林之中。冰天雪地,寒风刺骨,部队缺衣少食,生活条件恶劣到了极点。贺龙和战士们一样,身着单薄的军装,脚穿破旧的草鞋,常常几天吃不上一粒盐,喝不上一口热粥。
有一次,炊事员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弄到一点盐巴,想着首长日夜操劳,便悄悄给贺龙炒了一碗带盐的辣子。贺龙尝了一口,品出其中有盐。他没有独自享用这份“特殊待遇”,而是把这碗辣子倒进了大锅菜里。他笑着对炊事员说:“红军嘛,讲究的是官兵一致,有盐同咸,没盐同淡嘛!”那点盐巴融入大锅菜中,或许连一丝咸味都尝不出,但战士们都真切地感受到了贺龙的爱心,也更加坚定了跟着贺龙闹革命的决心。
1931年6月,贺龙率领红三军攻克湖北房县,建立了鄂西北根据地。在一次行军途中,一名小战士因连日饥饿体力不支,晕倒在地。贺龙见状,二话不说快步上前,不顾自己也已整整两天粒米未进,弯腰背起小战士就继续前进。小战士苏醒后,发现自己竟趴在贺龙军长的背上,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久,国民党军队纠集兵力疯狂反扑,部队因寡不敌众被迫紧急转移。行至一条河边,由于没有渡河工具,部队只能蹚水过河。但暴雨突降,河水猛涨,还有不少伤员被困在原地,处境危急。贺龙当机立断,对大家说:“把伤员背过去,会水的,跟我来!”随后他第一个背起一名战士下到河里。由于这名战士腿部受伤,贺龙干脆让他骑在自己脖子上往前蹚。
“贺龙背兵”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爱兵的一个缩影。他革命一生,战斗不息,爱兵如子,在士兵中树立了崇高威望。
回响
干部爱护士兵,既是我军的红色基因,也是我军的政治优势。即便在作战条件异常艰苦的岁月里,这支人民军队也始终拒绝特权特例,将士同穿草鞋、共嚼野菜,在生死考验中建起最纯粹的战友情。
也正是因为大家平日里肝胆相照、惺惺相惜,战场上才能成为彼此的后盾与支撑,催生出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战斗力。就连国民党军都感慨:“我们学不了,就官兵一致、一律平等这一条,就学不来。”
官兵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命令与服从,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情感。我们常说“以情带兵”,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要付诸实践却不容易。在现实中,有的干部谈工作部署多、与战士掏心窝子唠家常少;有的教育管理简单生硬,只知批评责备,不懂疏导鼓励,硬度有余而温度不足。试想,若干部对战士的困难漠不关心、对他们的诉求推诿拖延,战士又怎么会把部队当家、把战友当亲人、把干部当兄长,更不要说培养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
基层是活力的源泉,时代在变,装备在升级,但战士渴望真情、需要理解的心从未改变。干部要摒弃“官本位”思想,学会用信任、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战士,从思想深处强化让战士做主人、唱主角、当主力的行动自觉。有时,一个宽慰的手势、一次耐心的倾听、一句及时的点拨,便能驱散战士心头的雾霾,点燃他们建功军营的热忱。当干部把战士放在心上,战士自会把使命扛在肩上;当上下同欲、官兵一心,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战胜不了的敌人。



钧正平工作室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