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源世界屠榜的阿里,把天赋带到了C端
就在昨天,阿里巴巴正式官宣 “ 千问 ” 项目,千问 APP 公测版正式在各大应用商店及网页端上线,外界普遍认为,这是阿里巴巴正式全力进军 AI to C 市场的标志。
就在上周,媒体就已有报道,阿里正在秘密筹备 “ 千问 ” 计划。
据了解,此次千问 APP 的上线,阿里核心管理层将这一项目视为 “ AI 时代的未来之战 ” 。改版后的应用将在未来数月逐步增加代理式 AI( agentic-AI )功能,以支持在淘宝等主要平台上的购物体验。
同时,阿里计划最终推出千问的海外版本,将其推向全球市场,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目前 AI 行业霸主 ChatGPT。
在千问 APP 正式走向前台之前,其背后的基座大模型——通义千问( Qwen )早已在技术圈和B端市场积攒了惊人的声望。
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 2025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 》中,阿里 Qwen 的重要模型贡献度位列全球第三,近期发布的旗舰模型 Qwen3-Max,性能更是直接超过了 GPT-5、Claude Opus 4 等国际顶尖竞争者,跻身全球前三。

在 B 端,Qwen 更是被开发者戏称为 “ 源神 ”。截至目前,Qwen 系列模型的全球下载量已突破 6 亿次,超越 Meta 的 Llama 成为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家族。
前阵子老黄在 GTC 大会上演讲时,就提到 Qwen 在全球开源模型里的市占率是最高的,而且还在猛涨。

在国内,超过 53% 的财富中国 500 强企业选择了阿里云和 Qwen,Qwen 也成为了中国企业使用最多的模型 。
就在上周,Qwen 大模型甚至还引来了硅谷集体恐慌 “ Qwen Panic ”,大概意思就是,以阿里的 Qwen 大模型代表的开源模型,有一定成本优势,并且开源属性还更吸引大量客户;而美国目前主流的大模型开源的打不过 Qwen,闭源的那些在后续的竞争中又有可能会落入下风。
谷歌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就预测,在成本压力和技术可行性的双重压力下,全球大多数国家最终可能会转去使用中国AI技术。
可是,相较于在专业人士、B 端的超高影响力,Qwen 在普通大众里的知名度就没那么高了,这与阿里此前一直比较克制在 C 端的宣传工作有关,直到本次千问 APP的全面公测才有所转变。
为什么阿里会选择在这个时机全力进军 to C 市场呢?
在知危编辑部看来,这并不是什么一时冲动,而是基于技术成熟度、战略规划与市场时机的深思熟虑。
第一个就是阿里在 AI 领域技术长期积累,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2009 年阿里云成立至今,已经成长为亚洲第一、全球前四的云计算服务商,而在本轮AI军备竞赛中,云实力在相当大的层面影响着大模型的能力。
另一边,2017 年达摩院成立后,立足基础科学、创新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不断进行着对 AI 领域的探索,据阿里官方透露,早在 2018 年也就是达摩院成立后,就已经开启大模型研发。
到了 2021 年,阿里已经落地了全球首个十万亿级参数的大模型 M6,甚至在 2022 年 9 月( ChatGPT 问世爆火前的三个月 ),阿里就已经正式发布了自研大模型。

如今,千问大模型基本已经是全球开源模型的断层第一。
9 月份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一口气推出了 Qwen3 的 7 个版本,其中,旗舰模型 Qwen3-Max,性能超过 GPT5、Claude Opus 4 等,跻身权威 LMArena 榜单全球前三,Qwen3-Max-Thinking 推理模型成为国内首个斩获数学推理( AIME 25、HMMT25 )的大模型。
在全球 AI 开源社区 HuggingFace 发布的模型榜单中,全球前十的模型中有 7 个来自千问家族。。。

第二个,阿里的 AI 布局也到了需要从 B 端转向 C 端的阶段。
今年以来,阿里在 AI 领域进行了一波波饱和式投入。
从 2 月份宣布投入 3800 亿,到 9 月份的云栖大会上,又加码预计到 2032 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是现在的 10 倍,阿里的 AI 野心不断加码。
光是在 B 端呼风唤雨,已经没法满足现阶段阿里在 AI 领域的胃口了,是时候在 C 端扬名立万了。
年初那会,有不少产品打着接入 DeepSeek 的名号获得了高增长,而阿里生态下的很多产业伙伴,想必也想让 Qwen 成为自己的金字招牌吧。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在今年的云栖大会,发表了自己关于 AI 的看法。他觉得,实现通用人工智能 AGI 已是确定性事件,而AI终极进化目标是发展出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 ASI。
而这个通往 ASI 之路又会分成三步走:
第一阶段:“ 智能涌现 ”,AI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
第二阶段:“ 自主行动 ”,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
第三阶段:“ 自我迭代 ”,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 “ 超越人 ”。
在吴泳铭看来,目前的人类社会已经处于第二阶段。
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理解,在阿里巴巴看来,此前的时间里,AI 能力停留在第一阶段,to C 的 AI 产品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而如今第二阶段的 AI,水平已经能够辅助人了,是时候做一些普通人都能用得上、用得好的个人助手了。
所以,千问 APP 的战略目标可不仅仅是够聪明会聊天,而是要 “ 能办事 ”。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阿里巴巴正在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 APP,让千问具备更强大的办事能力。
当然了,这些都还是长期规划,我们也得看看现阶段的千问APP到了一个什么水平,也就是实际用一下。
打开 APP 的第一印象就是,千问长得很不淘系,像是一个清秀小生,只有一个对话框、功能选择,还有几个问题推荐,这种简约风也算是满符合大家对科技、AI 的品味的。

而且,你可以直接免费使用目前全球最强的开源大模型,Qwen3-Max,这位的水平可是逼近 OpenAI 的 GPT-5 及 Anthropic 的 Claude 4 Opus,后面二位你每个月都得花几百刀充会员才能畅快用上。
我们一番测试后发现,免费其实还不是千问最大的特点,它的能力是真有点强悍。
给大家看个例子,最近知危编辑部有同事想做近视手术,但实在不知道如何该选哪种方式,于是就把自己情况发给了千问老师:30 岁的女生,左眼 700 度,右眼 1000 度,医院检查后表示眼睛状况半飞秒和 ICL 晶体植入手术均可,那在不考虑价格差异情况下,光从生活体验、后续风险等角度判断,做哪一个比较合适?

今儿个,这个同事挂了个专家号,专家的建议和千问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除了这些大模型常见的问题、任务,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千问和淘系应用的联动,于是我们拍了双鞋问了问千问。
向上滑动查看图片

要知道,图片里鞋身上的李宁标并不明显,小白鞋的种类又相当多,而千问不仅精准识别,还在下方直接有了淘宝、1688 和闲鱼三个平台的商品接口,你可以直接丝滑切换,甚至点击链接直接购买。
这种体验,感觉比淘宝识图还要更好一些。
类似的这种功能,一旦在淘系应用内全面铺开,千问还真极有可能从一个对话框,进化为通往 AI 生活的 “ 任意门 ”。
我们也意识到,随着千问 APP 的发布,人工智能竞赛正在发生更深层次的转变——从单纯的模型智能竞争,转变为生态系统和普及速度的争夺。
在这场竞争中,阿里拥有全球极少数玩家才具备的 “ 全栈 ” 优势。它不仅拥有全球领先的AI云计算基础设施和排名第一的开源模型,更重要的是,阿里背后庞大的商业生态涵盖了电子商务、物流、金融、地图、支付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工智能的未来并非仅由最精妙的算法决定,而是由最深入融入日常生活的模型决定。
阿里千问 APP 的入局,或许是代表中国开源模型首次在 “ 应用层 ”,向全球头部 AI 产品发起的一次正面突围。



知危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