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文化差异性

500

人人都追求美,厌恶丑,可是美是什么呢?关于美的解释,美学家们已经有了很专业也很学术的解释。不过,大多数人很难达到美学家和艺术家对美的认知层次,我只想从一个非美学家的普通人的角度谈一下对美的看法。

500

图一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碑刻

美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认知,这种差异性首先是每个人天生的性情和禀赋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其次是因为每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天生的性情和禀赋难以改变,而文化背景却是后天的。

500

图二 梵高油画作品《向日葵》

从中西方两大文明体系的差异性来看,中国的传统文明注重性情的人生体验,把性情视为人生第一推动力,认知反而是次要的。于是美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是心与物的交汇所产生的一种快乐的情感状态,美是事物对情感的一种冲击,也是情感对事物的一种冲动,总之美是情感和事物的关系不是认知和事物的关系。就好比你感到某事物很美,却说不出为什么美,因为美是情感的结果,不是认知的结果。就算认知也会参与美的评价和创造,但只是作为辅助工具起作用的,起主导作用的确是情感。

500

图三  苏州园林的天然美

西方文明就不一样了,他们倾向于认知来主导人生,理性重于感性,人生的终极目的是对宇宙规律的思考和认知以及对规律的绝对服从。美在这种文明体系下也成了无关情感的认知行为和结果,美是宇宙的规律性,人们对美的发觉也是对宇宙真理的发觉,美的体验就成了对宇宙规律的绝对服从。但是由于他们把认知视为第一推动力,而认知过程中又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于是关于美的认知也产生了唯物主义的美和唯心主义的美的分歧。

500

图四  西方神殿的严肃美

当然中国文明体系下,也有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派别,有本土的儒道,也有从印度传入的释。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既然处于同一文明体系之下,都是把性情视为人之本体的。

不过儒家更注重人的主动性,注重学习和实践,这种学又不同于西方对宇宙规律的探讨,而是对人的情感关系的美好状态的探索,学是为人的情感服务的,探索的目的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不是对绝对规律的追求和服从,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于是儒家的美的最高境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随心所欲(性情)不逾矩(规律)的状态。

500

图五  儒家的礼乐

道家主张天地有道,美亦有道,但这种道不是西方那种科学规律的探索,而是不可名不可道,道既然是不可求也不必求的,入道的方式就是无为,保持情感的自然和闲适状态,美就成了情感对自然的复归。

500

图六  道家的修炼

儒家的美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家的美是无为的自然,到了佛家就成了无欲和无念了,就连情感也割舍了。

500

图七  佛家的参禅

对于中西方的这种差异性,我们该怎么对待呢,我感觉最重要的还是对她们的优缺点有所辨别有所取舍。西方文明的好处就是产生了科学和逻辑,但是缺点就是把人所认知的片面的道当成了天地之道,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走向了既有认知的束缚和机械化、模式化,西方文明体系内部由于认知角度的不同,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中华传统文明的好处就是产生了不依赖逻辑和科学的审美体验、雅致的生活情趣和深厚的人文积淀,缺点就是忽视物质世界的改造,压抑自然科学的进步。

当然,每个人有选择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动性,自然也有不同的审美和美的追求。如果基于中华传统文明的立场,人是融合于自然和社会的一团情感,人的终极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持情感的美好状态,其他一切都是工具和手段,社会的发展和人生的轨迹如果不是由美的意念来主导,必走向歧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