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接地气,一个国际化:北京欢乐谷比上海乐高乐园赢在哪?
来源:公众号“城市研究室

之前一篇《一个血亏,一个赚翻:北京环球影城比上海迪士尼输在哪?》文章引发了广泛热议,但也让很多北京朋友感觉不舒服。
有人提出:要比,就拿咱北京土生土长的“欢乐谷”进行对比,看起来就比上海新开的乐高乐园更滋润、更欢乐!
小编查了一圈数据后发现,这番“叫板”并非空穴来风。

北京欢乐谷与上海乐高乐园,一个是没有全球性强IP加持、深耕市场近二十年的本土老将,一个是顶着顶级玩具IP光环、投资百亿的国际新贵。
与之前文章提到的北京环球影城与上海迪士尼一样,如果只看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很难判断上海乐高乐园与北京欢乐谷谁更具竞争力。
乐高乐园开业初期,凭借全球最大的乐高模型与标志性的积木天空小屋,在短视频平台引发打卡热潮,相关话题播放量爆棚,家长们纷纷晒出打卡照,俨然新一代“遛娃圣地”。

今年恰逢中丹建交75周年,丹麦的乐高在上海“安家落户”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而北京欢乐谷的国潮电音节、东方神话节,也总能精准引爆本地热搜,成为北京年轻人周末放松休闲的热门选择,其夜场活动的复购率更是连续三年位居行业前列。

北京欢乐谷国潮电音节
但如果对比两家乐园的持续盈利能力和市场韧性,北京欢乐谷似乎更胜一筹。
上海乐高乐园总投资超百亿,门票定价也处于高位:成人单日票319元起,节假日高峰时段可达599元,与上海迪士尼常规日票价基本持平。
不过,尽管配套了十条公交线路,以及涵盖跨区专线与毗邻省市接驳线,可由于缺乏地铁直达的交通短板,客流数据远不及上海迪士尼。
行业数据显示,上海乐高乐园自2025年7月5日开业后,截至11月8日,累计购票游客已突破60万人次(东方财富网),其中工作日日均客流约为0.8万人次,但距离年“300万人次的中长期目标”尚有巨大差距。
而投资约37亿元的北京欢乐谷,据园区公开资料显示,自2006年开业至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近5000万人次,旺季日均客流可达2万人次(华侨城A《2021年年度报告》)
对于北京游客来说,欢乐谷299元的票价仅为乐高乐园的七成左右,一张499元的年卡,意味着仅需入园两次即可回本。

上海乐高乐园的1张年卡够玩3年欢乐谷 图片来源:北京欢乐谷
事实上,两者的核心差距并非票价,本质上也是源于客流结构的差异。
据园区运营数据统计显示,上海乐高乐园外地游客占比超六成,本地游客占比不足三成,客源多为跨省亲子家庭,以“一次性体验”为主。
要知道,国内主题公园门票收入通常占总营收的70%,而北京欢乐谷的回头客群体不仅为乐园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更将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45%左右(基于营收结构推算),显著高于行业二次消费20%-30%的平均水平。
这好比两家饭店,一家是开在旅游区的“网红餐厅”,主打接待旅行团,客单价高但客流不稳;另一家,则是开在社区旁的“老字号”,主打街坊邻居,价格实惠但天天满座。
显然,在主题乐园的长期竞争中,拥有稳定本地客群和复购率,注定要比短暂的现象级热度更具商业韧性。
而北京欢乐谷也正是采用类似策略,通过“每月免费携带亲友入园”“夜场活动优先参与”等年卡权益,持续激发本地客群的消费热情,构建起了抗风险能力更强的运营体系。
问题来了,北京欢乐谷与上海乐高乐园的经营,究竟有何不同呢?

其实,上海乐高乐园和北京欢乐谷的差别,也是两种运营思路在中国市场的不同落地实践。
简单说,一个是“按全球统一标准来”,一个是“贴着中国人的习惯来”。
这不是说谁好谁坏,而是两家对于中国市场的认知不一样,结果自然就差得远。
先说文化这块儿。
作为全球顶级IP,乐高乐园走的是“全球化标准”的路子,充满了西方文化色彩。
走进园区,迷你城市建的是西方的城堡,故事讲述的是骑士和恶龙,即便用积木拼个熊猫、长城,也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让中国游客缺少亲近感。

乐高悟空小侠
更关键是,“乐高”作为一个玩具品牌,其IP的故事性和情感黏性与“迪士尼”、“哈利·波特”这类强叙事IP存在先天差距。
对于大多数中国游客来说,乐高的形象更接近于一个“高级积木玩具”,而非一个拥有强大故事内核和情感联结的文化IP。
由于缺乏IP的强大吸引力,乐园中的文创除了某些限定款的积木,也很难让游客有主动购买的冲动。
北京欢乐谷就不一样,虽然没有自己的专属IP,却早将本土文化做成了“吸客神器”。
园区春天办的“国潮文化节”,印着京剧脸谱的花车吸引无数游客拍照打卡;游行队伍中的川剧变脸演员,走着走着突然变个脸,令人惊喜;秋天的“东方恐怖季”,《山海经》里的神兽、聊斋里的故事统统被搬进鬼屋,BGM用的还是古筝二胡拉的惊悚调,让人既害怕又好奇。

北京欢乐谷国潮文化节持续长达65天 图片来源:新京报
这种从骨子里熟悉的文化感,让游客玩的时候不只是图个乐,更觉得“这才是咱们中国人的东西”,产生出强烈的归属感。
再说说花钱这事儿。
乐高乐园是靠品牌名气卖溢价,园区内的一份主题套餐卖到近一百块,一套限量版积木要上千块,比外面贵了不少。

乐高的“天价玩具” 图片来源:小红书@LEGO-Leago📷
这套玩法在欧美可能行得通,但对习惯精打细算的中国家庭来说,就有些“不值”的感觉,不愿意多花钱。
而北京欢乐谷就摸透了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园里卖的都是麻辣香锅、牛肉面这种家常快餐,人均三四十块;文创产品也大多是五十到一百块,价格跟外面差不多,还带个“欢乐谷限定”的名头。
很明显,北京欢乐谷并不指望一个人在园区花很多钱,而是靠连续不断的客流,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来这里的年轻人花点小钱买张门票,可独享数小时的游玩时光;而一张499的年卡,全年都可以随便进出游玩,方便又实惠。

北京欢乐谷生日免门票 图片来源:小红书@June
如此一来,游客不仅愿意常来,还带动了二次消费,使得园内的额外收入持续增长。
最后说说彼此的位置和周边环境,这才是影响大家会不会常来的关键。
上海乐高乐园选在金山区,目前尚无地铁直达,最近地铁站22号线枫泾站距离园区还有3km,而规划中的“南枫线”预计还要到2030年通车(届时将在金山设枫泾站与22号线共站,并非专属“乐高站”)。
因此,游客从市区或其他区去乐高乐园,无论自驾还是换乘接驳巴士,都得至少花费一个多小时。
更关键是,由于乐园周边配套设施还都在建设中,很多游客逛完乐园,连个逛街的地方都没有。

上海乐高乐园的周边配套设施还在建设中
所以,对很多来到乐高乐园的家长来说,大老远来这,纯粹就是花高价陪孩子搭积木的“超大儿童乐园”,自己毫无体验的乐趣,自然很难再有“二刷”的冲动。
这也使得乐高乐园目前只能依赖本地和外地游客的“尝鲜感”,难以从迪士尼等超级乐园那里抢走忠实粉丝。
北京欢乐谷就不一样了,地铁7号线无缝衔接,从市区最快半小时就到,周边还有合生汇这种能逛街吃饭的商圈,年轻人“下班顺路玩个夜场”,家长“周末带娃溜达一圈”,特别方便。

从某种程度上看,乐高乐园如同需要“朝圣”的孤岛,欢乐谷却是城市生活的自然延伸,两者在复购率上的差距,从选址时便已注定。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纳闷:
既然短期盈利吃力,上海为啥还要引入乐高这位“国际大牌”?北京既然有了“欢乐谷”这么强的本土乐园,为何还要请来环球影城这位“全球顶流”?
其实,这背后的逻辑,早已超出了一家乐园本身的财务报表,而是一场关于城市功能布局与商业模式的深层博弈。
它们更像是城市请来的“国际特长生”与自家培养的“实力派选手”,各自在城市的蓝图里扮演着截然不同、却又互补的角色。
对于上海而言,乐高乐园可能算是一笔“战略投资”。
作为志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上海,其文旅拼图需要的是多元化和国际化。
迪士尼占据了家庭梦幻娱乐的顶点,而乐高乐园则精准切入了“亲子益智”这个细分赛道。

上海乐高园区开园首日 图片来源:时代财经
这意味着,乐高乐园的价值,就不能简单地用首年客流或短期盈亏来衡量。
对于上海来说,乐高的出现不仅填补了上海西南片区(金山区)缺乏大型标杆性文旅项目的空白,更如同一枚强大的“触角”,带动整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升级和旅游吸引力。
而这点,与北京引入环球影城的逻辑也是一样的。
因此,即便乐高乐园本身短期亏损,但其带来的品牌效应、对区域发展的拉动,才是地方政府更看重的“大账”。
这就好比某个俱乐部签下一位明星球员,开局几场成绩也许不够亮眼,但“金主”看中的其实是他的流量和潜力——指望他能带来关注,让整支队伍一起升值。
甚至,上海乐高乐园的版权方默林娱乐2025半年报也显示,“上海乐高乐园项目EBITDA(利润率)为-1.12亿英镑,符合集团对新开园‘三年培育期’”的亏损指引。
也就是说,乐高的东家对此早有预料,做好了至少“亏三年”的准备。
反观北京欢乐谷,最大价值在于扮演了首都一处“城市休闲客厅”的重要角色。
在北京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欢乐谷凭借其便利的交通、亲民的价格和高度本土化的活动,早已成功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欢乐谷或许不是外地游客抵京的“必打卡项”,却成为许多北京市民在周末或假日“一时不知去哪玩”时的自然选择。
正是这种深度嵌入城市日常的“高频次、低门槛”消费模式,为欢乐谷带来了高度稳定的客群基础与持续现金流。
不仅如此,作为区域重要文旅地标,欢乐谷也显著提升了周边商业活力与土地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北京欢乐谷夜景
更关键是,对于母公司来说,欢乐谷也如同一头可以自主造血的“现金奶牛”。
北京欢乐谷隶属的华侨城集团,尽管整体面临行业性挑战,可凭借其稳健的盈利能力,如今依然能过得“很滋润”。
再从商业角度来分析,上海乐高乐园与北京欢乐谷,也是当下城市文旅“增量扩张”与“存量运营”运营模式的不同体现。
上海乐高乐园代表的是“增量扩张”逻辑,是靠引入新IP、建设新项目,开辟新的客源市场等模式,不断拉动区域发展。
这种模式虽说投资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可一旦走通走顺,带来的边际效益就会翻番(北京环球影城同理)。
北京欢乐谷代表的是“存量运营”逻辑,不追求颠覆性的创新,而是深耕现有市场,是通过极致化的本土运营、提升服务与复购率,从现有的市场中获取稳定收益。
相比“增量扩张”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收益未必最大,但更为稳健,抗风险能力也强。
如果站在更宏观的城市布局来看,上海看是“格局”,需要通过乐高完善其国际文旅版图,着眼长远;北京图的是“踏实”,借助欢乐谷服务好本地民生,夯实内循环基础,可谓各有所需,也各有所长。
因此,我们很难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谁更成功,或谁更失败。
但这场“对决”还是清晰地揭示了一个现象:
无论是“全球大牌”还是“本土老将”,谁能真正读懂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将自身优势与本土文化、消费习惯深度嫁接,才有机会成为城市里那座最受欢迎、也最为最持久的“乐园”。



城市研究室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