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青春期的孩子走向成熟(18)
作者:曹建军
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做个有深度的明白家长。喜欢我的文章,请加粉丝、关注,这对我很重要,非常感谢!以下是正文:
Ⅰ 心理学原理
成年早期 (18-25岁)的大脑发育与心理成熟:
1 前额叶终章: 理性决策、冲动控制、长期规划等执行功能的核心区域——前额叶皮层基本成熟,情绪管理趋于稳定。
2 神经效率提升: 神经元通过持续的髓鞘化和突触优化,大脑处理信息更加高效、专注。然而,整体可塑性(大规模改变连接的能力)相比儿童期有所下降。
此阶段,家长的尊重、包容与指导显得很重要。在成年早期这个大脑“终章装修”的关键期,家庭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监理”角色,直接影响着孩子是能顺利成长为理性、稳定的成年人,还是会在此过程中遭遇不必要的困难与曲折。
Ⅱ 虚构小故事
以下三个对应的故事场景,以展现家庭环境如何影响这个关键的成熟与定型期。
家庭一:好父母之家 —— 林诗杰、许梅香与儿子小哲(林哲)
小哲22岁,是一名大三学生,正在准备考研和实习。
小哲因为同时面临考研复习压力、一份有挑战性的实习项目以及和女友的感情波动,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和迷茫。一天晚上,他心烦意乱地回到家。
爸爸林诗杰没有急于给出建议,而是等小哲情绪平复后,与他进行了一次“男人间的对话”。他没有说“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问:“从长远来看,你觉得考研、实习和这段感情,哪一个对你未来五年的规划最重要?我们可以一起画一张优先级图表。” 他引导小哲运用“长期规划”的能力,将混乱的情绪转化为清晰的决策步骤。
妈妈许梅香注意到了小哲的疲惫和情绪消耗。她没有过度追问,而是默默地为他准备了热汤,并在睡前轻松地聊了聊家常,告诉他:“感觉太累的时候就按暂停键,回家歇歇,天塌不下来。” 这为小哲的“情绪管理”提供了稳定的安全港和充电站。
与小哲大脑发育的相关:①前额叶终章: 父母的行为正是在帮助小哲的前额叶皮层进行高强度训练。父亲引导他进行理性决策和长期规划,母亲则辅助他情绪管理趋于稳定。家庭成为了他练习“执行功能”的完美训练场,而非消耗他心力的战场。
②神经效率提升: 在父母的支持下,小哲能更高效、专注地投入到备考和实习中,减少了内耗。家庭的稳定环境,就像为他的大脑提供了优质的“髓鞘化”环境,让他处理复杂信息时神经效率更高。虽然可塑性在下降,但在这样积极的环境中,他的大脑连接被优化向了更成熟、更稳健的方向。
结果: 小哲在父母的引导和支持下,冷静地评估了现状,制定了分阶段目标,并学会了在压力下管理情绪。他感觉自己比以前更成熟、更有力量去面对挑战。
家庭二:普通父母之家 —— 许一凡、曾琳香与女儿许小雨
小雨20岁,是一名专科院校的大二学生,对未来感到模糊。
爸爸许一凡关心女儿,但方式直接。他会说:“别想那么多,先把书读好,找个稳定工作比什么都强。你看你王叔家的孩子...” 这提供了基础支持,但未能激发小雨的自主规划。
妈妈曾琳香更关注生活细节。“多吃点,别熬夜。” 对于未来的选择,她常说:“你自己决定就好,爸妈也不懂。” 这给予了自由,但缺乏关键的引导。
与小雨大脑发育的相关:①前额叶终章: 小雨的前额叶功能在自然发育,但缺乏刻意锻炼。父母没有提供足够的“脚手架”来帮助她进行理性决策和长期规划的深度练习。她的冲动控制更多依赖于自身性格而非被引导出的能力,情绪管理容易受外界影响。
②神经效率提升: 小雨的大脑在处理学业信息时是高效的,但对于更复杂的生涯规划问题,由于缺乏家庭层面的思维训练,她的处理方式可能偏向“短平快”(例如,逃避思考或随大流)。她的可塑性在缓慢下降,但大脑连接的“优化”方向不明确,可能定型于一种“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掌控”的模式。
结果: 小雨在生活上被照顾得很好,但在心理成熟的关键期,她感到孤独和迷茫。她可能会选择一个父母眼中“稳妥”但并不热爱的道路,或者不断更换目标,她的理性与稳定定型过程将更长、更曲折。
家庭三:不好父母之家 —— 赵大勇、王小红与儿子小源(赵清源)
小源19岁,高考失利后待业在家,沉迷于网络游戏。
爸爸赵大勇脾气暴躁,看到小源玩游戏就火冒三丈,常用言语打击:“废物!天天就知道打游戏,这辈子都完了!” 甚至有时会动手。
妈妈王小红性格软弱,只会偷偷抹眼泪,或者絮叨:“儿子,你不能再这样了,你要争气啊。” 但当小源发脾气时,她又会退缩。
与小源大脑发育的相关:①前额叶终章: 这个家庭环境严重阻碍了小源前额叶皮层的成熟。父亲的暴力言语和母亲的无力絮叨,持续引发他的“战或逃”应激反应,让他的大脑长期被杏仁核(情绪中枢)劫持,根本无法启动理性决策、冲动控制和长期规划功能。他的情绪管理系统濒临崩溃,要么压抑愤怒,要么突然爆发。
②神经效率提升: 小源的大脑为了“生存”在这个高压环境里,其“神经效率”被用错了地方——他变得非常擅长在游戏世界中快速反应以获取成就感,并敏锐地感知父母的情绪“雷区”以规避冲突。然而,这种“优化”是一种适应不良的优化。他的大脑可塑性正在朝着僵化、防御性的方向定型,削弱了他适应社会、进行复杂思考的能力。
结果: 小源与父母关系恶劣,自我价值感极低。他可能通过更严重的沉迷或离家出走来逃避现实,也可能将父母的暴力内化,变得同样易怒和冲动。他的成年早期,不是在走向“理性成熟与稳定定型”,而是在混乱和创伤中挣扎,大脑发育的关键窗口期被家庭环境严重耽误。
总结对比:①好父母,起积极促进作用,理性决策在引导下得到高强度训练,情绪管理在安全感中趋于稳定,神经高效用于正途,向积极方向定型。
②普通父母,孩子自然生长,缺乏深度练习,发展不充分,情绪易受外界影响,不稳定,神经效率用于日常,发展方向不明确。
③不好父母,起阻碍破坏作用,导致孩子的理性决策被情绪应激抑制,难以发展,濒临崩溃,混乱不堪,神经效率用于防御,向适应不良方向定型。
这三个故事清晰地表明,在成年早期这个大脑“终章装修”的关键期,家庭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监理”角色,直接影响着孩子是能顺利成长为理性、稳定的成年人,还是会在此过程中遭遇不必要的困难与曲折。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部分之十一。后续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曹建军忠告:这里好家长是理想化的家长,是完美的家长。完美的家长培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不完美,甚至可能会比较糟糕。心理学上认为比较合理的是做足够好的家长,也就是七分好,三分留白。在普通家长的基础上,再加上好家长的理论指引,这样就可能成了足够的好家长。同时,人是复杂的,本身具有多种成分,好的部分、一般部分和不好的部分,家长如此,孩子亦然。家长有时候还真需要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监护孩子,最忌讳的就是失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