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封神专辑封面:这里藏着60年以来的设计艺术革命!
曾几何时,在充满趣闻轶事的扣扣空间抑或是加过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的头像中,一张照片经常出现在我眼前,到现在都难以忘怀,我相信大家也一定不会陌生:
过往的细节已经记不太清,只是记得,这张图搭配过无数的故事,有些可能毫无联系,但是起码有相当的视觉冲击力,并且来得相当持久。
我想,这大概是我到后来听到 Fall out boy ,对其封面才又惊觉起来的原因。

这支来自芝加哥的乐队,虽然名字里带着“boy”字眼,却并非大众认为的偶像团体。从2013年《Save Rock And Roll》这张专辑封面就可以看出他们玩起情绪硬核(EMO)、流行朋克是一套一套的。
可封面并非原创,它其实来自一位澳大利亚摄影师Roger Stonehouse在越南街头偶然捕捉的作品,它还有一个专属的名字《an odd couple》,要我直译的话应该可以叫做《迥异伴侣》吧。你会看见画面中明显是一个叛逆摇滚小愤青(别问我为什么知道)与一位内敛迷惘的小和尚走在一块,两人代表出的风马牛不相及就这么融合一起了,既矛盾又和谐,迥异伴侣就如这般。
Fall out boy 就正采用这样一张照片作为专辑封面,其寓意不言而喻。新与旧的碰撞,传统和改变的并行,跨越种族、文化、信仰的鸿沟,是这支乐队希望他们的音乐可以做到的。出于某种考虑,乐队把男孩T恤上的字给p掉,于是这样一张振奋人心的专辑封面就诞生了:
一个好的专辑封面往往是专辑的灵魂所在。一个音乐人在创作过程中倾注了心血,追求完美雕刻的工程下值得一个参透了其精神,能够代表音乐全部的作品,同时,最重要的是它为听众重塑着自己的听觉体验。
就像说起披头士你脑海中是否闪出他们“压马路”的经典画面:
而谈起 Pink Floyd,我首先想到的是熊熊燃烧的火焰人:
可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专辑封面似乎存在些定式:流行唱片一般以大头像为主,流行摇滚多半为全身或半身照,民歌唱片多半会有忧郁的回眸······
上几张猫片你们就意会到了:
优秀的专辑封面从来都是跳出这种定式,要是你的音乐没人听,首先怪你封面不够优秀吧!

想象着自己游走在数字音乐尚未盛行的50至90年代街道,走进一家唱片店,数以万计的唱片琳琅满目,你寻思着其中仅有少数具备收藏价值的唱片,那么此刻你大可不必花上大量的时间去一一细听,因为你很容易就被其中一些唱片封面所吸引,这些封面的设计往往别出心裁,为的就是能够在唱片店里崭露头角。
可以说,在没有MTV,没有音乐录像带的时代,一张12英寸的硬纸壳专辑封套握在手上就是所有艺术价值的承载。
这同时是性手枪乐队(Sex Pistol)深谙的道理,他们在1977 年发布了首张专辑《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封面便是黄底黑字这几个大字,因为“Bollocks”的原因使它遭受严格的大众审查(原因自行百度),可正是这种简单粗暴的充满朋克精神的叛逆举措让性手枪迅速走红,他们的封面被广泛的印在街头上的T恤、海报以及周边上。“这张专辑将永生,封面不一定。“(The album will last. The sleeve may not.)更是成为了代表他们的经典广告宣传文案。
不同于性手枪的任性妄为,经典的专辑封面正如上文提到的《an odd couple》也可以是无心插柳,相信生活在60年代的民谣粉谈起后来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奖音乐人的印象一定是如同专辑封面这般:
1963年的2月,Dylan和他的女朋友Suze Rotolo相偎在纽约市一个名为格林尼治村的寒冬街道上。Dylan摆出很冷的模样,但可以看出,单薄的衣服下是两颗融化一起炽热的心。也许是某位摄影爱好者迅速按下快门捕捉到了这一瞬间。20岁出头,怀揣着梦想一路前行的Dylan,就这样定格成为大众熟知的一位音乐人,一切仿佛是被注定的梦。
然而这样的偶发性可遇不可求,要想做好封面设计还是离不开大师的手笔。
在鲍勃迪伦发行上述专辑《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4年后的1967年,我们伟大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其第八张录音室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这张专辑跟以往不同,从封面上的突破就可以看出,画面上披头士以“比伯军曹寂寞芳心俱乐部乐队”成员的面目示人,他们背后站着一大群文化 Icon:鲍勃·迪伦、玛丽莲·梦露、马龙·白兰度、艾伦·坡、卡尔·马克思、路易斯·卡罗尔、简·曼斯菲尔德、秀兰·邓波儿等60多张名人面孔,整体风格华丽却不失深度。
这张专辑制作中有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技术手段,意图传达着对于摇滚精神内核的辩证思考,而这一切里程碑意义离不开彼得·布莱克(Peter Blake)这位设计师绚丽多彩的拼贴设计所赋予。
其实对于彼得·布莱克(Peter Blake)你也许不会陌生,因为他有着英国“波普艺术教父”的美誉。是的,我现在常看到以流行文化为主题,大胆耀眼色彩运用的个性绘画形式就是这位老爷子所推广开来的。

彼得·布莱克(Peter Blake)
值得一提的是,在《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发行的同一天,我们20岁的David Bowie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那时的他还没有“变色龙”的绰号,封面是个傲慢小鲜肉模样,仿佛在为毕业相册摆拍:

David Bowie处女作封面
相较之下,你会买哪张专辑回家呢?
当然David当时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鲜肉,首张专辑的封面需要保守的身份辨别肖像照,而在名气上披头士就已经拥有了,因此封面的设计感更加被需要。
即便我们后来看披头士这张封面历史意义之重要,但你能想象当初老爷子只拿了200英镑酬报吗?
无独有偶,另一位同样对波普艺术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安迪·霍沃尔(Andy Warhol)也曾设计过几个经典封面作品,这位将玛丽莲·梦露和毛爷爷发展成为喜闻乐见大众文化潮流的大师就曾经为滚石乐队设计过这样的封面:
这是一张极具争议性的封面,之所以争议是因为封面上的是真实的拉链!!
实在是一张“触手可得”的照片,同时也让你不得不去猜测去比对这到底是乐队成员里谁的牛仔裤裆~
安迪·霍沃(Andy Warhol)

波普风格代表作
除了彼得·布莱克和安迪·霍沃尔,英国设计师皮特·萨沃(Peter Saville)也不容小觑,他是英国朋克时代兴起的独立音乐厂牌“工厂”的艺术总监。

皮特·萨沃(Peter Saville)
“工厂”发行的第一张专辑是快乐小分队(Joy Division)的未知的欢乐(Unknown Pleasures),他们的封面长这样:
这一块不知名的事物灵感来源于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CP1919的脉冲波形
再翻开内页,我们发现设计风格保持高度一致,挺酷的吧?

在摇滚盛行的7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专辑封面都是乐队或者歌手的肖像照,因此打从60年代末开始,就出现了大批离经叛道的乐队,除了上述的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 ,还有Led Zeppelin, 10cc’s, Def Leppard, AC/DC, Scorpions, 以及Paul McCartney & Wings等,随着摇滚迷幻化的发展,专辑封面的设计的需求也就顺理成章起来。
Hipgnosis 就是靠这种需求发展起来的传奇工作室,因为它跟上述的传奇乐队都合作了遍,而其中给人以印象深刻的设计,还属 Pink Floyd。
除了开头出现的“燃烧人”,Pink Floyd1973年的专辑《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在商业艺术上都双双取得巨大成功,它是史上最畅销的专辑之一,根据美国《告示牌》(Billboard)杂志2015年10月统计,它是蝉联「Billboard 200」最长周数(917周!)的冠军长青专辑。
我们看到光束穿透三棱镜折射出一道彩虹,旨在传达乐队巡回时的舞台灯光效果又或许是代表着野心贪婪的歌词。这一动态过程的静态表现,充满戏剧张力的冲突感进一步刺激人们思考:到底中间发生了什么?整幅画看下去非常简约,做到了与音乐概念的完美融合。
虽然你看我讲得头头是道,但这一切都是基于后世影响所做的评价,有趣的是作为乐队老搭档的封面设计师Storm Thorgerson不是这么认为的:这是一个挺冷的图形,而不是一张火热的照片——可能还有一点过于冷和干了。它不算特别有美感,也没什么挑战。

Storm Thorgerson曾经这么形容他的工作:“更多的和音乐人谈话,是为了把音乐翻译成可视化的封面,我把自己当成了翻译工作者。”
如果说设计师是音乐翻译的沟通桥梁,那么完成的封套作品也自然成为音乐人和乐迷间默契共鸣的中介枢纽,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的同名处女专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专辑封面碰巧又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安迪·霍沃尔操刀。
“我 15 岁时住在英格兰的西北部……唱片封面对我来说就像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图案缤纷的窗户。当我看到地下丝绒乐队封面上 Andy Warhol 的手绘时,感觉一切都不同了。它是属于一代人的艺术……真正的流行艺术。” 英国 Yes 乐队键盘手 Rick Wakeman 在一次采访中说。
凡是听过这张专辑的人,后来都组上了乐队并且还发展得不错,可见摇滚是个圈。
说到这里插一个小彩蛋,可能有一部分人对于Yes 乐队感到陌生,但不要紧,因为我打包票你一定听过他们的歌,这还得多亏于一位日本漫画家兼骨灰级摇滚迷荒木飞吕彦创作的长篇漫画《JOJO的奇妙冒险》,每当一集结束时它必定会响起Yes 乐队的《Roundabout》作为标准片尾曲,骚气的贝斯solo让你欲罢不能,无法忘怀,如今这“标准结局”的梗也逐渐出圈二次元被更多人所戏谑着。
总的来说,被专辑封面所吸引踏上音乐道路的年轻人是不满足的,他们后来在自己音乐生涯的作品上甚至模仿起自己偶像的专辑封面来,这实在是有意思的生态循环。
billboard官网曾经评选过史上最佳专辑封面前50十,其中排名前15的是一支英国朋克乐队The Clash1979年发布的《London Calling》,与20年前猫王的同名专辑仅差了前5名。很显然The Clash在以最直接的方式向猫王Elvis Presley致敬。
话说摔东西其实是容易上瘾的事,如果在专辑封面上摔东西,那就更危险了,因为在《London Calling》问世后的二、三十年间,它又培养起一大批摔东西的乐队来,于是我们看到这两支来自西班牙地区的不同乐队分别摔起了风笛以及家用游戏机。
你既可以说它是致敬,也可以说它是恶搞,而要想复制他人的成功,有人干脆原封不动照搬封面。
像这样:
还有这样的:
这些杰作都出自美国歌曲恶搞专家艾尔·扬科维奇,不但封面遭殃,里头的专辑歌曲他都给你通通正儿八经恶搞一番,MV当然也不放过了,在MJ的《Beat It》爆火后,扬科维奇抓住良机,《Eat It》音乐录影带中每一幕都是在模仿《Beat It》,肩上经典红色夹克变得格外嚣张:
听说这哥们儿自校园学习时候就不断的学习音乐并录制唱片,真的是本该可以好好当个唱片人,偏偏跑去做相声演员。

从1948年爵士鼻祖 Frank Sinatra 的最新专辑《The Voice of Sinatra》首次将艺术作品印在黑胶专辑封套上,封面艺术的辉煌也就此展开60年有余。
现在看来当初为了拉动销售量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进入到数字音乐时代它早已成为品牌建设的一部分。
可是从12英寸到我们打开音乐媒体软件上的2英寸圆形音乐图标,专辑封面发展如今更像是一系列营销活动中的微小一环,它变得不再那么独立纯粹了。著名的大西洋唱片公司Atlantic Records的创意总监接受采访时候曾说:“比起一张单独的图片,这更关乎一场活动和整体品牌的个性。颜色、主题是必须要考虑的两个要素。比如你封面用了红色的狼,那么在 MV、服装设计等很多方面都要包含这个。”
不管怎么说,融媒体时代下人们接触音乐的多样途径导致的音乐理念传达转变无可厚非,其收获的效果也往往是理想的。
就拿近些年火起来的新裤子举例,这支看似平平无奇的乐队当初能夺冠乐夏绝对有它的理由,其中之一便是它独树一帜的美学体系,在舞台表现、音乐理念的视觉包装上,绝对是称得上出类拔萃。
回望他们的发展路程,键盘手庞宽和主唱彭磊都是同一所美术学校出身的精神小伙,一个学环境艺术,一个学平面设计。两个一起做出来的音乐,在封面设计的思考上显然具备足够的想象力以及趣味性。

庞宽《醒来吧,机器人》
其实细看你会发现,要是你认真从艺术创作角度上分析,他们的大部分创作可以列入波普艺术,因为他们善于以大众流行的形式对我们熟知的形象符号进行解构重组,实实在在地践行安迪·霍沃尔的“去他妈的艺术理论,我搞艺术就是为了嘲笑艺术”。
这很朋克,但同时也看出,波普艺术似乎与乐队存在某种未解之缘。
我们再深入观察国内的状况,要说国内优秀的唱片封面还是很多的,比如万能青年旅馆同名专辑:

第一张专辑封面就足够惊艳,凸显出了这支乐队罕见的成熟,他们音乐的高度原创性,杂糅特色的风格,高度凝练不失思想的词语搭配已成为时代精神符号之一。
在周围住满了老人的四层红砖楼房里,久远的年代似乎被乐队几个人定格下来,他们脑海中的90年代美式另类摇滚不时的闪现,录下了不可名状的浪漫事物:描绘工业城市底层挣扎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仿佛被灌醉的小丑,受困于现实,理想磨灭的《不万能的喜剧》,所有情绪的表达,都在专辑封面呼应了,一跃而下的,不一定是个人,但他一定在逃避什么。
1998年12月6号,在一个叫昭通的五线边陲小镇,腰乐队成立了,吉他和鼓手在医院工作,主唱在烟厂,贝司是个体户。
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为民工,为底层的人民写歌,用黑夜暗喻的甜言蜜语讥讽着,满是自我嘲解后的荒诞无奈。
腰乐队不算高产,在存期间只发行过四张专辑,最后这张《相见恨晚》对于乐队来说是恋爱旅程的终点。
因为主唱刘弢在博客如此说道:“腰已经到站了,如果这是一场磨人的爱情,那么现在就要分手。他们已谢幕,你们接着演。”于是在2017年,腰改名为“寸铁”再去思考社会环境。
也许他们是累了,就像封面设计师白冈纲所说的:“这一次我没有使用新的包装,因为我们已经制造了太多的,新的东西。”
说到这也许你看出《相见恨晚》的端倪了,在发行的每一张专辑封面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白冈纲回收了大量的非常有意思的打口CD盒然后经过再设计形成每张性格鲜明的封面:
“《相见恨晚》的确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封面,但被随机的赋予了多个完全不同的封面,这算是我对音乐人的一次集体致敬吧。也献给这个时代。”

豆瓣上乐迷晒图
从设计大师的创作,专业工作室的头脑风暴到后世的致敬与模仿,最后再到打口CD时代的怀念再创造,专辑封面的艺术或许正经历着媒介变革和商业模式运作下的冲击。
无论怎么变,期待着更多独具美感的专辑封面,是每个乐迷在电子商店决定是否在按下确认支付的关键。
(完)
文中图片视频均来自于网络



哎呀音乐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