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讽今:这次我们为什么必须高调批判日本的挑衅行为?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两千多年前,神医扁鹊三番五次劝谏蔡桓公治病,却被对方讥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结果小病拖成大患,终至“体痛,使人索扁鹊”,然已回天乏术。

今天,面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在台湾问题上的步步紧逼——从APEC期间高调会晤台方人员、使用“总统府资政”称谓,到公然宣称“若台海有事,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我们不禁要问:这难道不是当代版的“桓侯之疾”吗?

而中国的高调反制,恰如扁鹊再临,不是“好治不病”,而是防微杜渐、以儆效尤。


一、日本的“病”在哪里?——从试探到越界

高市早苗的言行,绝非一时口误或外交失礼,而是系统性战略投机:

政治动机明确:借“对华强硬”巩固右翼基本盘,转移国内经济疲软、社会老龄化的矛盾;战略野心膨胀:试图将台湾纳入所谓“印太安全框架”,配合美国围堵中国,推动日本军事“正常化”;法理基础虚妄: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无权干涉中国内政,更无资格对台湾问题指手画脚。

这些举动,起初看似“腠理之疾”——不过是几句不当言论、一次不合时宜的合影。但若放任不管,便会如蔡桓公般,从“肌肤”蔓延至“肠胃”,最终深入“骨髓”:形成美日台事实上的准同盟,动摇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根基。


二、中国的“扁鹊之道”:高调反制是不得已而为之

有人质疑:何必如此激烈?外交不是讲究含蓄克制吗?

但扁鹊早已揭示真理:病在早期,尚可疗愈;讳疾忌医,必致不救。

中国此次的高调反制,正是基于这一历史智慧:

及时亮剑,划清红线薛剑总领事一句“擅自伸过来的肮脏脑袋,只能毫不犹豫地砍掉”,虽言辞激烈,却如当头棒喝,直击要害。这不是情绪宣泄,而是用日本社会听得懂的语言——威慑语言——传递不可逾越的底线。

法理与道义双管齐下外交部连发三问:“日方想向‘台独’发出什么信号?是否企图阻挠中国统一?要把中日关系引向何方?”同时援引《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联合国宪章》,强调台湾回归是中国抗战胜利成果。这既是法律正名,也是历史正本清源。

舆论主动,扭转叙事传统外交常陷于“你来我往”的被动回应。而此次中方通过社交媒体直接发声,将14亿人民的意志转化为外交话语力量,实现“平视外交”,掌握议程设置权。


三、若不反制,后果不堪设想

试想,若中国对高市早苗的言行沉默以对:

日本右翼将视之为“软弱可欺”,进一步鼓噪“日版《与台湾关系法》”;“台独”势力将误判国际风向,加速谋“独”步伐;美国将借机强化“美日台联动”,把台海变成第二个乌克兰。

这正如蔡桓公初闻扁鹊之言,“不应,又不悦”,终致“遂死”。今日之台海,关乎国家主权与民族复兴,岂容他人染指?容忍一次越界,就是纵容百次挑衅。


四、结语:治未病者,国之上医

《黄帝内经》有言:“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的高明之策,不在事后补救,而在事前遏制。

中国对日本涉台挑衅的高调反制,正是“治未病”的战略清醒。它不是好勇斗狠,而是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既捍卫核心利益,也为地区和平止损。

扁鹊走了,蔡桓公死了。但今天的中国,不会再让历史重演。

红线已划,警钟长鸣。谁若执意伸手,就莫怪利剑无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