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房地产回归健康与理性,行业人才流动更加多元化

《港湾商业观察》王璐
在房地产行业调整的近些年,行业从业人员无论是高层,又或是基层员工,不少人脱离主业,另谋生路。那句耳熟能详的话是:“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都上就是一座山”。
环境不会因人而改变,那么大多数人就需要面对环境而及时转变,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
无论是留下来继续奋斗,又或是重新出发的勇敢者,每个人终归需要对自己负责,只要是勇于面对生活,都值得肯定。
行业调整之下,人才流动更加多元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数量较第四次经济普查(2018年末)增长了0.2%,从业人员下降了27.0%;物业管理和中介服务迎来较大增长。具体而言,在2019年到2023年,房地产业经历了一个先上涨后下滑的深度调整期,行业从业人员的规模发展趋势与市场规模走势是正相关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相较于2020年、2021年的高峰有更为明显的降幅。
据悉,2023年房地产开发人员规模降至160万人,较2021年峰值减少50万人,流失率达23.8%。预计至2025年,行业人员规模可能进一步缩减至150万人以下。
前程无忧发布的《2024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员工整体离职率为16.6%,较上年度下降1.3个百分点,从具体行业看,2023年整体离职率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房地产行业(18.6%)、餐饮/酒店/旅游行业(18.5%)和高科技行业(17.7%);整体离职率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能源化工行业(15.4%)金融行业(15.0%)和医药健康(14.3%)。
很明显,在大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的人才净流出现象仍将继续。从近期来看,地产行业不同岗位的“名人”仍持续跳出舒适区,既包括了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也包括了区域营销的负责人。
10月29日,据市场消息称,万科原首席营销官严勇已正式离职。据悉,严勇2013年以“新动力”身份加入万科,历任上海、宁波、常州等多地要职,2024年带领常州万科实现操盘销售金额16.61亿元,跻身当地前五。
十余年弹指而过,在当前地万科深陷多重压力之际,内部越来越多人离开也在外界预期之内。
9月19日,绿地控股(600606.SH)宣布,陈军先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执行总裁职务,也不再担任公司其他职务。
作为从基层打拼出来的陈军,他曾先后担任绿地集团成都房地产事业部总经理助理,西安房地产事业部总经理助理,西安房地产事业部副总经理,西安(西北)房地产事业部总经理,绿地集团总裁助理、副总裁、执行副总裁,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等职务。
显然,一步一步做到上市公司数一数二的位置,陈军的才干毋庸置疑。大环境欠佳的情况下,即便是高层领军者,也需要另做打算,在能力突出的情况下,也许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7月7日,据市场消息,大连新达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CEO兼珠海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EO肖广瑞已离职。
肖广瑞在地产行业也从业超过二十年。公开资料显示,他于2001年2月加入万达,先后担任万达集团人力资源中心总经理、总裁助理和分管人力高级副总裁等职务;2020年4月起,全面负责万达商管集团经营管理工作;2020年4月至2024年9月,先后担任大连万达商管集团总裁、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
2021年3月至2024年9月,先后担任珠海万达总裁、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2022年12月,任珠海万达智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2024年9月,在珠海万达商管集团完成股权重组,同时担任大连新达盟及该集团董事兼CEO。
也是在7月初,中海地产集团营销管理部负责人张韵乐宣告离职。他曾在东北区域的大连一方和华润置地大连公司担任营销一线工作。2013年加入中海地产,先后担任哈尔滨公司营销总经理、成都公司助理总,是中海地产外聘高管中提拔速度最快的之一。2020年后,张韵乐回归集团总部,担任集团营销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全面负责全国营销管理工作。
房地产行业正在回归健康与理性
实际上,人才的流动,很大程度上也将利好其他行业,毕竟有管理经验、有营销经验、有全局经验的优秀人才,走到哪里都是“稀缺资源”。
也是在近期,金地集团(600383.SH)某地区公司的“营销赵总”宣告离职。
这位“赵总”本名赵晶,相较于在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其更被外界所熟悉的身份还有网红博主——“纹子和喯儿总”。在金地集团工作期间,赵晶就打造了该“号”。在抖音平台上,其拥有近251万粉丝,同时获得了超过4000万赞。在超过200多个短视频作品中,不少都获得了十余万至四十多万的好评。
从地区公司的营销,到身兼网络知名博主,赵晶在金地集团也工作超过10年,得益于老牌房企的专业培养,经历过行业高峰的她,不光个人能力在金地获得了成长,也收获了更多的职业可能性。如今转换“赛道”,也可以说是个人追求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从更长期角度来看,不管是在全世界,还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仍然将带来旺盛的需求。走出泡沫之后,房地产行业也将回归健康与理性,更具可持续性发展空间。
中信证券日前发布研报称,202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已现改善,行业调整较为充分,具备止跌回稳基础。报告认为,2026年将成为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关键年,部分企业有望触及盈利长周期底部。率先脱困者通常布局高能级城市,持有运营良好的投资性物业或具备增值潜力的金融资产。
中金公司也指出,2025年房地产市场量价表现处于“止跌回稳”初期的“跌幅缓和”阶段,为加速市场从“跌幅缓和”走向“止跌回稳”,各类供需结构调整政策在落地层面的瓶颈仍待突破。中性情景下,该行预计2026年总住房销量跌幅略收窄,房地产投资跌幅或走平。如为乐观情景,则拿地、开工将优先呈弹性表现,可作为领先指标关注。(港湾财经出品)



港湾商业观察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