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港集团拟出资20亿元,投资设立新公司 | 港口圈
11月14日晚,上港集团发布与关联人共同投资公告,拟以自有资金出资人民币20亿元,与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际集团”)等多家企业共同投资设立上海国茂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国茂”,暂定名,最终以工商注册为准),持股比例为15.38%。
此前,10月21日,上海市政府发布批复,同意组建上海国茂。

振华Terminexus全球港口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作者:朱永安
据公告披露,上海国茂注册资本为130亿元;注册地点为上海市普陀区;经营范围为: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创业投资(限投资未上市企业),投资管理,企业总部管理,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贸易经纪,国内贸易代理,从事进出口业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离岸贸易经营,国内集装箱货物运输代理,港口经营,选矿,金属矿石销售,燃气经营,生物质燃料生产和供应,生物质成型燃料销售,食用农产品批发,初级农产品收购,农副产品销售,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非金属矿及制品销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数据处理服务、互联网安全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开发、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数字内容制作服务(不含出版发行)。(最终以工商备案登记信息为准)
其中国际集团出资30亿元,上港集团出资20亿元,其他企业出资80亿元,分别持股23.08%、15.38%、61.54%。
据港口圈(ID:gangkouquan)了解,上港集团的关联方国际集团,是上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其现在的全资子公司同盛集团是洋山深水港开发建设的投融资主体,同盛集团2002年成立,国资集团占股52%,上港集团前身上海港务局占40%,上海国资公司占2%。同盛集团建设了洋山港一至四期、东海大桥等项目。2005年,上港集团有限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同盛集团持股19%,并于2011年以股份认购形式向上港集团转让洋山二、三期资产,于2017年将所持的15%股份转让给中远海运集团。目前,上港集团受国际集团委托管理同盛集团。此外,2015年,上港集团收购国际集团持有的锦江航运48%股权,成为锦江航运控股股东。
港口圈认为,在上海国资关于港航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国际集团与上港集团步调一致,在港口建设、投融资、业务运作等方面高度一体化。洋山港建设初期,投资额及风险大,上海港务局难以独自承担,由国际集团牵头成立同盛集团,筹措资金,才建起了深水港。
本次共同组建上海国茂,与此有相似性。上海港已连续15年蝉联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口,依托此优势,向上下游延伸,从单一的装卸服务商,转变为港口物流服务商,是上港集团的企业愿景。
另外,近年来,无论是PSA国际等国际码头运营商,还是国内各大港口企业,都在积极推进供应链业务,旨在将旗下港口打造成供应链枢纽。
上港集团表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主体,本次通过参与组建上海国茂,有利于依托自身公共码头资源优势和物流供应链体系,更好地发挥上海港作为国际航运的枢纽作用,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同时在现有的仓储、物流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增值服务潜力,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提升上港集团整体港口物流服务水平。
结合上海国茂的经营范围,则能看出其涉足产业投资、贸易、供应链服务等业务领域,其中明确写出了矿石、农产品等大宗货物,也包括生物质燃料。由此推断,上海港可能会依托上海国茂,打造综合物流、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金融、绿色燃料产销等平台。
这些业务与港口高度相关,是港口向上下游发展的天然路径,如果业态发展良好,可以让货物在港口产生价值,而不只是留下装卸费,同时集聚区域内的货流、资金流、信息流。
但另一方面,这些业务投资高风险大,还牵涉到链条中很多其他主体,并且供应链金融行业时有暴雷事件发生。作为上市公司,上港集团要对股东负责,合资组建上海国茂可以共同承担风险,而像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融资租赁、期货交割等供应链业务也需要其他企业的深度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上港集团及整个上海港的业务以集装箱装卸为主,在开展大宗商品贸易业务方面优势并不明显;依托保税区,发展离岸贸易、转口贸易、国际集拼分拨、跨境电商、加工再出口等业务,则需要政策上的便利及高度支持。
对一家港口企业来说,做贸易业务吃天赋,依赖码头及腹地资源优势,但要做好、做活贸易业务,则更吃后天的培养环境。上港集团拥有货流入口,但上海国茂的成功需要制度、资本与人才等多层面支撑,两者结合,才能助力上港集团蜕变为物流服务商。



港口圈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