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儿童大脑发育(15)
作者:曹建军
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做个有深度的明白家长。喜欢我的文章,请加粉丝、关注,这对我很重要,非常感谢!以下是正文:
Ⅰ 心理学原理
在儿童期 (6-12岁)的大脑发育特征:神经元精炼提升与个人的认知飞跃发展。
3 儿童的社会认知成熟: 孩子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意图和感受(发展“心理理论”),初步形成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同伴关系变得日益重要。
4 大脑的能量消耗巅峰: 此阶段大脑对能量的需求达到一生顶峰(约为成人的两倍),反映出其内部正在进行密集而高效的“施工建设”。
此阶段,家长的理解、包容、支持和鼓励就显得非常重要。父母支持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社会认知成熟”和应对“能量消耗巅峰”这两个关键发展任务。好父母通过有意识的引导、高质量的陪伴和营养支持来促进发展;普通父母提供了基本保障但缺乏深度;而不好的父母则构成了发展的环境阻力。
Ⅱ 虚构小故事
根据儿童期(6-12岁)发展特点的信息,特别是“社会认知成熟”和“能量消耗巅峰”这两点,我们构思三个家庭的小故事。
故事一:好父母之家 —— 林诗杰、许梅香与小哲
场景:周六下午的家庭围棋时间
小哲(8岁)紧皱眉头,盯着棋盘,他刚刚一步棋走错,被爸爸林诗杰抓住机会,形势急转直下。他小手握着一颗棋子,犹豫不决。
社会认知成熟的表现:爸爸林诗杰没有催促,而是温和地问:“小哲,你是不是觉得我刚才那一步是故意设的陷阱,现在有点不敢下了?” 小哲惊讶地抬头,点了点头。爸爸笑着说:“我猜到了你的想法。其实我不是故意骗你,只是看到了你布局的一个小漏洞。下棋就像交朋友,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想想对方为什么这么做,他的‘意图’是什么。你现在能猜到爸爸下一步想做什么吗?” 在这个过程中,林诗杰直接点明了孩子的心理活动,并引导他去理解和推测他人的意图,这正是“心理理论”的精炼提升。
能量消耗巅峰的应对:这时,妈妈许梅香端着一个托盘走过来,上面是切好的水果拼盘和一杯温牛奶。“大脑高速运转累了吧?来,吃点东西补充能量。”她笑着摸了摸小哲的头,“科学家说,你这个年纪的小脑袋,可是个‘耗能大户’,比爸爸妈妈还能干呢!” 妈妈不仅提供了及时的能量补充,还用积极的方式解释了孩子容易饿、需要营养的现象,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正在为重要的“施工建设”而努力。
结果: 小哲在父母的引导和能量补充下,重新振作,虽然最后输了棋,但他兴奋地和爸爸复盘,分析彼此的想法。他学会了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明白自己旺盛的精力和食欲是成长的自然部分。
故事二:普通父母之家 —— 许一凡、曾琳香与许小雨
场景:晚饭桌上
许小雨(10岁)闷闷不乐地扒着饭。妈妈曾琳香问道:“怎么了?今天从学校回来就不高兴。”
社会认知成熟的表现:小雨嘟着嘴说:“小美今天不理我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上午还好好的,下午我夸她的新发卡好看,她只是‘嗯’了一声就走开了。” 爸爸许一凡一边看手机一边说:“小女孩嘛,今天好明天吵的,正常。别想那么多,吃饭。” 妈妈则说:“你是不是不小心说了什么让她误会的话?下次注意点。”
他们注意到了孩子的同伴关系问题,但处理方式比较表面和说教。爸爸的忽视和妈妈的直接归因,没有引导小雨去深入理解小美行为背后的“感受”和“意图”(比如小美可能当时正因为别的事心情不好)。小雨的是非观念(“我没做错什么”)和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在这里只得到了简单的安抚,未能得到深化。
能量消耗巅峰的应对:晚饭是简单的两菜一汤,能吃饱但谈不上精致营养。小雨说没吃饱,妈妈曾琳香说:“晚上吃太多不好消化,饿的话一会儿吃个苹果吧。” 他们知道孩子需要吃东西,但并未将这与孩子大脑正处于“能量消耗巅峰”这一关键发展期联系起来,补给相对随意。
结果: 小雨的困惑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她对于如何理解复杂社交信号的能力锻炼不足。能量供给也只是满足了基本需求。家庭环境是安全和关爱的,但未能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发展特点转化为成长的助力。
故事三:不好父母之家 —— 赵大勇、王红梅与小源
场景:晚上八点,小源(7岁)在吵闹的客厅里写作业
爸爸赵大勇在看球赛,声音开得很大。妈妈王红梅在和朋友视频聊天,笑声不断。小源蜷在茶几上,题目看不懂,注意力无法集中。
社会认知成熟的表现:小源怯生生地对爸爸说:“爸爸,电视声音能小一点吗?我作业写不完了。” 赵大勇眼睛没离开屏幕,不耐烦地吼道:“你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别烦我!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上课干什么去了?” 小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在这种环境下,小源很难发展出健康的“心理理论”。父母的行为让他学会的是“他人的意图是忽视和责骂”,而非理解和共情。他形成的是“我是笨的、惹人烦的”的自我认知,以及“强大就可以不尊重他人”的扭曲是非观。同伴关系对他而言,也可能因此变得困难,因为他既缺乏榜样,也缺乏从家庭中获得的安全感去发展健康的社交。
能量消耗巅峰的应对:小源肚子饿了,对妈妈王红梅说:“妈,我饿了。” 王红梅头也不回:“饿了自己去厨房找找,还有中午的剩饭。” 小源最终找到的是凉了的、油腻的剩菜。他的大脑在完成繁重的学业和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时,急需高质量能量,得到的却是敷衍和劣质的补给。这无法支持他大脑高效的“施工建设”,反而可能影响其发育。
结果: 小源变得沉默、自卑。在学校的社交中,他要么退缩,要么可能模仿父亲的暴躁。他的认知发展因缺乏支持性的环境和营养而受阻。家庭不仅没有成为他发展的基石,反而成了他需要克服的障碍。
总结:这三个故事展现了不同质量的父母支持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社会认知成熟”和应对“能量消耗巅峰”这两个关键发展任务。好父母通过有意识的引导、高质量的陪伴和营养支持来促进发展;普通父母提供了基本保障但缺乏深度;而不好的父母则构成了发展的环境阻力。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部分之九。后续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曹建军忠告:这里好家长是理想化的家长,是完美的家长。完美的家长培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不完美,甚至可能会比较糟糕。心理学上认为比较合理的是做足够好的家长,也就是七分好,三分留白。在普通家长的基础上,再加上好家长的理论指引,这样就可能成了足够的好家长。同时,人是复杂的,本身具有多种成分,好的部分、一般部分和不好的部分,家长如此,孩子亦然。家长有时候还真需要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监护孩子,最忌讳的就是失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