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的三条路:任正非、王石、段永平!

段永平自曝最纠结时刻。

茅台攀升至2600元关口时,想卖却没有卖,因为他当时没有找到替代标的,毕竟他的持仓规模太大了。

“宁可承受50%回撤也不持现金”是纪律。

很厉害的一个人。但段永平如果不去美国,不做投资,而是坚持做企业会怎么样?

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500

任正非、王石、段永平:三个人,三条路。

我认为如果了解了这三个人的选择和道路,国内老板的发展方向基本就清楚了。

首先我们看生于1944年的任正非,他中年创业,真正是心系一处,数十年就坚持做企业,他没有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完全是为了理想而奋斗。

其胆魄,其能力,其格局,无疑都让人敬佩,但老方说任正非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他的发心和动机,这才是决定一个人成为什么人的关键。

我看跟任正非同时期的企业家,比如柳传志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在企业界名望很大,地位很高,不过柳传志好像就缺少任正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理想主义者,这是我对任总的看法。

500

然后是生于1951年的王石,他的选择也很有代表性。

当年有句流行语: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是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方,是创业的热土。

不管任正非还是王石、段永平,他们都是在广东创业,“天时地利”的条件是相似的。

王石把万科做得非常好,他确定了万科的职业经理人模式,在名利之间他选择了名,而且更进一步,做到了急流勇退,王石说“我的成功就是万科不再需要我的时候”。

尽管这种“功成身退”的做法让王石获得了美誉,可从他74岁时候的表态(万科是我创建的、制度是我建立的、团队是我培养的、接班人是我选择的)看,他还是想出来为万科“尽责”的。

这也说明万科当年的选择未必是完美的。要知道企业家的名声跟企业绑定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知道他现在对过去的选择有没有后悔过。

六十来岁就退休,对企业家而言还是太早了。

500

最后是生于1961年的段永平。

大道无形我有型。人们为什么喜欢段永平?我突然想到了令狐冲、张无忌这样的人,就是说有的人天赋异禀,能力很强,但他们就是不喜欢争王争霸,权力欲很小。

所以这就满足了人们“既渴望强大又非常潇洒”的想法,段永平做企业成功了,然后为了爱和家人跑到美国,在照顾家庭之外做投资,从而赚了很多钱,这简直是普通人追求的极致境界。

在去美国之前,步步高做得风生水起,无论产品、创新还是营销,包括股份制、合作伙伴关系等,段永平都很超前,表现了他作为企业家的眼界、能力和格局,他被评为亚洲20位商业与金融界“千禧年”行业领袖,名副其实。

但企业还没有到最高点的时候,段永平却把企业交给了“弟子”,自己飞赴美国跟妻子团聚去了。移民是“出于本份与本心”,这说明段永平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跟很多企业家都不一样。

不过对于女性而言,“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男人无疑更有魅力。

500

“我没有什么目标,我这人一直胸无大志,我觉得自己就是普通人,能过好小日子就挺好。”

这句话很能代表段永平的底层逻辑,他不是说人生非要干点事情、成就点什么,他真没有那个想法,“我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较开心。”

社会上遍地都是这样心态的人,但段永平跟别人的不同在于他比大多数普通人有眼光有能力,当然也更有钱。

想一想,如果你有上千亿的财富,你还怎么做“普通人”呢?

段永平跟泰山产业研究会那些人玩不到一块去是有原因的,别人一起吃饭聊天,“互相套近乎、各怀心思、没啥意思”,“当时觉得别人都是干大事的人,就我一个人想找地方打球,感觉自己很无趣”,所以他很快是退出了。

一个人之所以是某个人,不是因为这个人做了什么,而是是因为这个人不做什么,没有做什么。

500

很多事是没有办法勉强的,如果段永平当年没有去美国,而是继续做企业,那成就也许更大,但人生也截然不同了。

还是那句话,人各有志,求仁得仁。所谓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过好自己这一生。

心里是什么想法,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动机和选择。不是随便说一句“发上等愿”就可以做到的,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渴望,有的事非做不可,以此为使命,这样才行。

使命感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觉悟,一种是受别人感染,理想主义者往往能够影响很多人跟他一起为使命而努力。

或者说人生需要给自己制定目标,有目标就会让过程变得有意思,所有人的结果都一样,意义在于过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