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也来翻翻古书

据说有的人还特地到新华词典里查了“皇汉”一词,找到了班固的典。教员有选集,我好像在里头就没有见过“皇汉”这个词。这个词,是汉帝国的文人讴歌王朝霸权尊显的词,那个时候西方近代才有的民族主义或者民族国家概念还没有发明并引进,嗯,班固那会儿,对应是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时期。

《左传·成公四年》有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后面还跟着一句是‘楚虽大,非吾族也”。敲敲,左传里这个族(如果对应西语,是部落王权相争时就标立的royal,而不是后来才出现并引申为政治学术语的nation),讲的是周王族,既不会认为殷商王族跟其是一族(所以需要三监,结果还发生三监之乱),也不会认为楚王族跟其是一族,当然会认为那是对周王族统治构成威胁的蛮夷王族。所以古代典籍里这个“族”,主要是跟统治者区分高低贵贱的王族霸权意识联系在一起,而不会是强调共同命运的族群文明意志。

结果汉朝,还就是这个“其心必异”的楚贵族项羽灭秦后,由一个平民出身的刘邦建立的,乃至于把秦亡后复辟的姬周贵族(姬周姓不姓姬那都是个问题,毕竟史载姜嫄因践巨人足迹感孕而生后稷,而石茆人也好周原人也好,都是通戎狄的)也都给干没了。而楚王族的统治被秦所亡后,我记得楚人喊的第一个口号倒不是接茬复读左传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是自创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好歹也算为刘邦的出身背了书。

一个甲子前,教员词里写“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也就是呼应了当初楚人的这么个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基于人民立场这头对“种”的态度和想法。这当然不是说人民群众对基于共同文化的文明火种没有自我认知和世代传承,而是说实实在在地大声嘲笑了王权贵族以及右翼们在历史周期率里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腐朽之“种”——历史反复证明了曾经强大无匹的历代帝国贵胄们在最终衰落时都不会有什么“种”,无非都是“旧时王谢当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或“愿身不复生王家”的叹息。

左翼嘛,都这样,没办法的,凡事都会刨根问底的。汉文化的璀璨,世所共认,那是历朝历代无数仁人智者共同锤炼的中华文明之翼,如将之视为“风雷翅”,那显然并不会属于什么自负于皇X的“贵人鸟”,而只会被无数脚滑的村二愣子认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