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商品恶意退货的问题
“七天无理由退货”是好政策,但有人恶意利用后,变了味。一些消费者网购服装后,穿一次、拍一次照就退货,成为许多服装商家经营痛点。去年4月,沈阳一家职业技术学校60多名学生集体网购衣服,参加完运动会后又集体以“质量问题”为名退货退款。当然造成店家损失。
据报道,直播电商女装退货率普遍达到50%至60%,男装为30%至40%。
今年双十一购物节前,一些商家为防恶意试衣,把小吊牌换成A4纸大小、硬质材料的巨型吊牌,放在扣眼位置,让“顾客不好穿出去”,因为吊牌一旦除下就不能退货。还有商家把密码锁挂在衣服拉链头上,等顾客确认收货后,才告知密码,并将锁具赠送。相比于吊牌,密码锁的成本更高,但对试穿体验影响更小。
不过,“大吊牌”、“密码锁”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社交平台上有各种拆吊牌小技巧的教程,也有人指出,密码锁拆了之后还能退。
服装是重灾区,不等于其他领域没问题。
平台与商家、商家与用户间的信任缺失,已成为电商销售的核心矛盾。恶意退货加大了商家成本,部分承受不起的商家无奈退出市场,甚至欠款“跑路”。
电商高度发达是中国人的福利,对消费者是刚需,对从业者是生计,电商环境恶化最终是所有人的损失。
能不能建立一个信用系统,既保护店家,也保护消费者?
比如说,主要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对消费者建立个人信用记录和等级,退货数量、金额、频率作为主要数据之一。电商卖家有权在接单时查阅消费者信用等级。为了保护消费者隐私,电商不能查阅原始数据,只能查阅平台根据算法确定的信用等级。电商有权根据消费者信用等级提供不同服务,比如说,只有“良好”的才享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待遇,“优秀”者享有额外优惠,等等。
消费者信用等级可以在后续的善意电购中修复。也可以有电商不看消费者信用等级,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但提高售价以补偿恶意退货的风险。
电商也需要积累一定的分数等级,怎么办还没有想好,可能需要过去12个月里累计营销额超过多少、投诉少于多少才有资格,但分数超过多少才有资格查阅。这样,初出茅庐的“毛头电商”需要创出一点业绩和信誉,才有资格查消费者信用。大家都需要一点门槛。
这样可以重建电商秩序吗?
一定会有人认为,平台确定消费者信用,给了平台过大的权力。那就需要国家出面了。国家有这个胃口吗?以平台为基础的消费者信用系统或许也是消费者“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机会?另一方面,平台的双向保护或许也成为平台竞争力的一部分。
电商作为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值得保护,也必须保护。多年来,说的较多的是防止无良卖家“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已经出台很多措施。不完美,但解决已经在路上了。该关注天平的另一头了。平衡的天平才是好天平。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