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拟推“绿区-红区”方案 分割加沙背后的战略困局

牛财金消息,据英国《卫报》11月14日披露,美国军方正秘密推进一项针对加沙地带的长期稳定计划,核心内容是将加沙沿当前以军控制的“黄线”划分为两个区域:东部设立由以色列与国际部队共同管控的“绿区”,启动重建;西部则维持为事实上的“红区”,暂无重建安排,由哈马斯继续施加影响。

这一方案虽尚未正式公布,但已出现在美军中央司令部(CENTCOM)内部文件中,并被纳入前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所谓“20点和平计划”框架。其表面目标是“逐步实现加沙稳定与平民回归”,实则折射出美国在巴以问题上日益明显的战略收缩与责任转嫁倾向。

500

图1. 加沙地带被黄线分割的区域。(牛财金提供)

一、“绿区”构想:重建诱惑下的地缘实验

根据美方规划,“绿区”初期将部署数百名国际部队,逐步扩编至2万人,仅限于黄线以东活动。该区域将优先恢复基础设施、医疗与教育,并通过改善生活条件“吸引”巴勒斯坦平民自愿迁入。一名匿名美国官员称:“人们看到绿区变好了,自然会说‘我们也想要’。”

这种“以发展促迁移”的逻辑,看似避免强制驱离,实则隐含深层政治意图:通过经济与安全红利,削弱哈马斯在巴勒斯坦民众中的合法性基础,为未来解除其武装、建立亲西方治理结构铺路。

然而,现实远比蓝图复杂。目前加沙约230万人口中,超过90%集中在黄线以西的沿海狭长地带——即所谓“红区”。战争已摧毁80%以上建筑,包括几乎所有医院和学校。即便停火已逾一个月,以色列仍以“双重用途”为由,限制帐篷杆、净水设备等基本物资入境,人道危机持续恶化。


二、国际维和?欧洲退缩,中东警惕

美方原计划以英、法、德等欧洲国家为核心组建“国际稳定部队”(ISF),文件甚至列出具体兵力:英军1500人(含排爆与医疗单位)、法军1000人负责道路安全,德荷北欧提供后勤与情报支持。

但这一设想迅速遭遇现实冷水。知情人士直言其“近乎幻想”——在经历伊拉克、阿富汗长期军事介入后,欧洲各国普遍不愿再向高风险冲突区派兵。截至目前,仅意大利表示可能参与,其余国家态度暧昧。

更棘手的是地区国家的立场。约旦虽被美方列为潜在贡献国(拟派3000名警察),但国王阿卜杜拉早已明确拒绝,理由直白:“约旦离加沙太近,政治上承受不起。”考虑到约旦人口半数具巴勒斯坦血统,若其军队与以军协同管控加沙,恐引发国内动荡。


三、美国的战略悖论:画蓝图,不出钱不出兵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特朗普政府高调推出“20点计划”,却同步划清两条红线:不派遣美军地面部队,不承担重建费用。一名外交人士坦言:“美国只想设定愿景,不想为此买单。”

这种“只出主意、不出力”的做法,暴露出华盛顿在中东战略上的深层矛盾:既希望维持对地区秩序的主导权,又无力或无意承担高昂成本。于是,加沙成为一场典型的“外包式治理”试验——将安全责任推给盟友,将政治风险转嫁给当地民众,而自身仅保留话语主导权。


四、历史镜鉴:“盒装政府”的幽灵重现?

观察人士指出,当前“绿区”模式令人联想到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推行的“盒装政府”(government in a box)——即通过预制行政模板、外部安保与援助捆绑,在战乱地区快速植入亲西方治理体系。然而,此类模式往往因脱离本地社会结构、缺乏合法性而最终崩塌。

如今,美国试图以类似逻辑重塑加沙,却面临更复杂的现实:哈马斯虽受重创,仍在“红区”迅速重建控制网络;以色列右翼势力鼓噪重返定居点,总理内塔尼亚胡虽称“无意统治加沙”,但撤军无明确时间表;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PA)则被边缘化,难担过渡治理重任。


结语:分割易,和平难

加沙的“黄线”或许能暂时划定军事控制边界,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没有巴勒斯坦人的广泛参与和政治赋权,任何外部强加的“稳定”都只是脆弱的停顿,而非持久和平的开端。

美国的“绿区-红区”方案,与其说是解决方案,不如说是一面镜子——照见大国在道德承诺与战略算计之间的摇摆,也映出小国在地缘棋局中难以自主的命运。

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当国际注意力转移,谁来为那200万被困在废墟与围栏之间的巴勒斯坦人负责?


(牛财金报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