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认为,中国留学是已经成型的渠,而k签只是推了他们一把的水
“关于K签证,我们终究还是误读了”
为什么“未明确具体细则”的K签证政策
——会导致中国的印度留学生增多,以及大量印度学生来华学习理工专业。
在24、25年之前,
“中国留学”只在印度的文科圈子以及医学生圈子里面有名气,
来华留学的印度学生当中约95%的学生是学习以上专业的。
庞大的印度理工科学生群体长期认为,
“中国留学”属于是知名度很低,
而且在印度社会以及欧美社会认可度不高,变现率较差的选择。
他们的对华认知有着很强的滞后性。
不往前说太多。就说16~19年那会儿,
中国的理工科技术水平\教育水平其实就比印度乃至很多西方国家强了,
但一方面中国当时首次直面美国人的全面关税战,
另一方面大量欧美媒体又在舆论上完全压制我方,国际社会上谁谁都不看好。
所以数量非常庞大的印度理工科学生群体,也没有及时形成对中国科技水平的正确认知,仍然不看好赴华留学。
但而在疫情后的近几年来,新的变化接踵而至。
最根本的是,中国在实力层面上加速赶超美国。
一方面是之前几十年的科研积累集中爆发,科技水平连连突破隘口,并且取得了多项世界瞩目、美国低头的科技成就;
另一方面,美国贸易战\回流制造业的失败,欧洲的衰落,以及印度本身发展速度不达预期,也让这些印度的理工科天之骄子们(能上大学就算)把思维逐渐回归现实。
哪怕没有后面其他的契机,在疫情刚刚结束的22~24年间,当时也有不少清醒过来想要另谋出路的印度学生把目光放在了中国。
这几年也即小李赴印留学期间,
我是明显能感觉到有很多印度老师和同学跟我分享他们的“新认知”
——向东看,拥抱中国。
但是由于22、23年,印度社会整体对华认知还处于一个反华排华的末尾阶段上,当时各种低智抹黑中国的言论仍然喧嚣尘上。
虽然在油管上,印度大博主们介绍中国社会发达、教育体系完善、技术水平高超的视频也一个一个蹦出来,但除了少部分人清醒以外,大部分印度理工科学生仍然对“去中国留学是一件好事啊”认知不够清晰,或者有了认知也下不了这个决定。
然后的24年,引爆印度人认知的炸弹一个接一个来了。
经过疫情后一年的沉淀后,去年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从新的过境签政策开始,由欧美社会开始挂起来的一阵“原来中国这么厉害,西方媒体骗我们”的风刮到了印度,连带着点燃了印度人对政府的不满。
不仅仅是很多的印度博主介绍中国的社会、制度、政策、福利、安全和谐、先进发达,旅游博主们拍摄的中国视频也在油管印度地区各个爆火,很多对比“中国有多么好vs印度有多么烂”的视频也充斥着印度人常用的视频平台网站。
那段时间,全印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群对华认知都在翻新,尤其是学生群体。
当时小李在尼大上的一门课叫“比较政治学:中印两国各自的发展与不平等现象”,
课件是五年前的,里面内容一半是中印两国的发展,一半是两国的不平等现象,
结果老师当时改成了这样讲课:一半讲中国的发展,一半讲印度的不平等现象,
甚至在印度社会,出现了大量主动美化中国的现象。
有些旅游博主到了北上广深,说这就是全中国,评论区有人说中国也不是到处都像上海一样发达,结果被其他印度人围着骂愚蠢。
有人专门去农村探寻脏乱差,在刻意的努力下拍到了不干净的画面,评论区也都一致反对,说就算中国的乡村都是这样也比印度最引以为傲的现代城市古尔冈更好。
那会儿很多人对我说:中国已经是超级大国了。
所以24年我亲眼看到很多尼大学生填报来华留学的申请,
不过同期,在尼大隔壁的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反响并没有文科生那么大。
文科生反正到哪都是要适应环境和不好就业,
医学生来华的教育体系又经过了长期认证,是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的。
那年小李去隔壁玩,和IIT的同学们交流,倒是发现他们对环境的需求不同。
一方面对在华长期生活、语言障碍、文化冲击、教育体系等等抱有担忧,
二来极其看重实习实践和工作机会,去中国不如欧美的老路子更成熟可靠。
再之后,就是25年的一个巧合出现了,在这之上狠狠地助推了一把。
本来我国先公布了K签证政策,但无详细信息,在国内和印度都没什么反响。
八月底九月初,中印关系缓和,莫迪来华。
随后九月中,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H1B新政策,大量在美印度人和在印的本土学生对未来前景的恐慌情绪直接引爆。
有几个印媒眼疾手快,翻到了我国早先公布的K签证 政策,说这是“中印缓和”的谈判成果,还说莫迪老仙来北京专门谈成的这事,“北京欢迎印度学生”。
随后不少在华的印度学生发布的vlog流量暴涨,他们在中国的幸福生活更是吸引了大量印度学生询问如何获得留学机会。
虽然流量很少有破百万千万播放的,但具体在印度学生圈子里面,“去中国”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理工科学生,尤其是IT专业学生的热门选择。
而且预计过两年后才会公布的K签证具体细则也让一些印度学生认为是一个机会。
因为来华留学最少也要学两年, 有些可能还要学四年五年。
那么25或者26年来华留学,毕业后可能就直接成为K签的第一波第二波适用人群了。而且这还是条新路子,头上还没有其他老印度人阻碍,不像是去美英,就算就业了也要给公司的“婆罗门高层”当小弟。
至于“K签会不会框架大但是卡人仔细”?在印媒煽动之下,“莫迪总理专门和中国谈成的”,“北京欢迎印度人”,这些疑虑早已经被压在心底了。
群体狂热和随大流,当初也是这样让他们毫不犹豫的把“中国留学”选项排除掉的。
就算是有印度学生午夜惊醒,感觉到了这个选择当中的不妥之处:
“我在中国毕业之后,要是留不下怎么办呢?”
起身环顾一下自己在印度的家,
再想一想自己如果去美国要付出的成本和面临的风险。
又能怎么样呢?又能怎么选呢?
毕竟最后就算是不能留下,也还是从中国学到了厉害的技术,大不了再申请欧美或者带着技术回印度搞发展。
总之,中国的学生签不卡人,那就先上学,K签\就业走一步看一步呗。
说白了我国作为当今乱世之下的避风港,
早该面临这种发展中国家挤着进来避难的情况了,
只是之前人们的对华认知具有滞后性。
K签以及外媒对它的“误读”是一个导火索,火上添油般推了一把。
印度人来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儿。
但是区别在于中国的老百姓会以为k签是渠,印度人是水。
实际上印度人认为,中国留学本身是一个已经成型的渠,然后k签只是推了他们一把的水。
所以即使中国现在撤回了k签证政策,
或者说澄清k签具体细则是非常难办/数量极少的,也大概率不能逆转印度理工科专业学生来华留学数量增多的趋势了。
这就是为什么哪怕K签的“具体细则”未明确
——也会导致中国的印度留学生增多,以及大量印度学生来华学习理工专业。



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在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