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的六大命题
1、第一大命题:“仁者人也”表明“仁”是出自人的本性。人的存在的本质,就是要求人不仅把自己当成人,也把别人当成人,人之本性,不是孤立个人,而只能在这种人与人的关系网络系统中存在,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存在。
这个命题语出孔子嫡孙孔伋等人编著的《礼记·中庸》。据司马迁《史记》中《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孔子的儿子孔鲤,当年直接做过孔子学生。孔子死时,其孙子子思看来已经长大成人,他记载的孔子言行,当有很大的权威性、真实性。
据《礼记·中庸》记载,孔子在祖述尧舜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中华优秀传统之后,做出了哲学概括、理论总结,提出了上述命题:“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仁是什么呢?这就是人性本身,人的存在的本质,以孝敬善待父母双亲是最根本的一条。这里讲的,是仁的本原所在。
2、第二大命题:仁者爱人——揭示了“仁”的本质内容,是“爱人,善待他人,以一颗爱心对待人”。
这个命题语出《论语》第九篇第二十二章:“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是孔子门下的一名年青弟子,求知欲强,很想知道孔子仁学的根本思想。从《论语》中看,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子夏五位弟子,每人都向孔子“问仁”一次,唯独樊迟先后“问仁”三次,可谓“锲而不舍”,格外执着。其中这一次最为重要。
孔子回答言简意赅,就是两个字“爱人”。合到一起,构成一个命题,仁者爱人。
这个命题虽然非常简约,却又非常重要,揭示了“仁”的本质内容、核心理念、思想精髓。
3、第三大命题:为仁由己——体现“仁者爱人”的仁的本质规定,完全是由每个人内在规定的,而不是由外部强制性规定。
这个命题见于《论语》第十二篇《颜渊》第一章。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渊提出了“什么是仁,怎样做到仁”的大问题。孔子的回答加上颜渊的话,就是“为仁由己”的原则: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与此相印证的,还有《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三十章:“子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第四大命题:孝悌仁之本——孝敬父母、敬重兄弟,从这些天然血缘关系最亲近的人际关系做起,就是体现“仁”的根本之道、现实途径、便利捷径。
这个命题见于《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二章,原话倒不是孔子本人讲的,而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讲的,体现了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思路: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若比孔子小43岁(一说33岁),是鲁国人,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孔子晚年时他常侍奉左右,再加上他长相挺像孔子,因而孔子过世之后,一些后来弟子甚至一度力推有若为师,扮演孔子角色。
这一条要求要做到“仁”,可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亲到疏,从身边做起,从最接近人本性的孝敬父母、敬重兄弟做起。
5、第五大命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底线原则,就是将心比心,自己不愿遭受的境遇,不要强加到别人头上。
这一命题见于《论语》第十二篇《颜渊》第二章,孔子接受颜渊问仁之后,孔门弟子仲弓又就什么是仁、怎样行仁的问题求教于孔子。鉴于仲弓人品与地位,孔子这段回答也显得格外重要: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日:“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又称雍,是孔子的一位得意弟子,他的最大特点是在德行方面的出类拔萃。
孔夫子对冉雍赞赏有加,甚至在《论语》第三篇《雍也》第二章说“雍也可使南面”。
6、第六大命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最高原则,是自己要自立必须让他人一起自立起来,自己要发展就必须让别人共同发展起来,这也是“仁者爱人”积极进取的最高境界、理想目标。
这一命题见于《论语》第六篇《雍也》第三十章:
子贡日:“如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恕之道是仁者必须坚持的底线的话,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仁者力争达到的最高境界、最高目标。孔子本人正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孔子仁学还包含着更广泛的仁学哲学底蕴,这就是人与周边世界、周边万物、周边生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可称之为“中华生态智慧”,人与各种生命友好相处的“大仁大德”。
这个基本思想可见之于《易传·十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与此相印证的,还有《易传·系辞》中讲的“易与天地准”,“生生之谓易”,“仁者见之谓之仁”等命题: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大学》中的一些命题,正是孔子仁学这一哲学底蕴的发挥,如讲道并行而不悖,万物并生而不相害。
(本文节选自北京大学王东教授《要马克思,还是要孔夫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源头新论》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