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的真正“爆单王”,为什么是遥远的非洲?

500

黑哥们儿的语言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起来,跟大家可没什么区别。

2025年9月8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前8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29.5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在这份整体稳健却难言亮眼的成绩单中,一个数据格外夺目——中国对非洲出口同比猛增25.9%,增幅远超其他大洲,成为阴霾笼罩的全球贸易格局中一道刺破乌云的光芒。

另据彭博社8月26日援引数据分析报道称,截至其发稿时,中国今年对非洲的出口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水平,出口额达到1220亿美元,预计全年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增速远超其他主要国家,而对美出口则出现下滑,同比下降13.5%。

这并非偶然的脉冲。根据民生证券研报,非洲对中国出口的拉动已从2024年微不足道的0.2% 大幅跃升至1.4%,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中国出口增长总额,地位仅次于东盟,成为第二大拉动力量。

在美国关税“围堵”、传统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全球贸易格局重构期,这片曾被视为“遥远而神秘”的非洲大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一个潜力市场蜕变为中国出口“突围”不可或缺的战略新增长点。

数据背后,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这股对非出口的澎湃动力,是特殊政策催生的短期繁荣,还是植根于深层逻辑的长期趋势?在这片泛着“蓝海”金光的市场之下,又隐藏着怎样的暗流与险滩?

非洲人到底在买什么

非洲市场的爆发,是政策、需求与供给三方力量共振的必然结果,其背后蕴藏着中国制造出海的深层逻辑转变。

首先,战略性的政策红利打开了贸易新窗口。 全球贸易格局的重构是此轮对非出口激增的关键导火索。与美国对非洲主要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通过制度性开放强化合作纽带。今年6月,中国宣布对53个非洲建交国全面实施100%税目零关税政策,覆盖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等全品类(来源:民生证券报告)。这一极具诚意和战略远见的政策,不仅赢得了非洲市场的好感与支持,更为中国出口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关税成本优势,促使部分原本流向其他市场的订单加速向非洲转移。

其次,非洲内生的巨大市场潜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非洲发展潜力与工业短板之间的供需矛盾,使得中国成为非洲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载体”。作为全球主要新兴经济体,非洲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年轻人口红利构成了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其工业基础薄弱的短板,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领域高度依赖技术和设备进口。

500

这种需求结构直接体现在进口商品清单上。基建需求主导下,机械设备、电气机械、汽车、船舶、钢铁及其制品等五类基建相关产品,占非洲自华进口的绝对比重(合计约55%),贡献了今年以来对非出口增速的75%,成为拉动出口当之无愧的核心引擎。

尤其在非洲加速推进绿色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新三样”中的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对非出口也迎来了两位数的大幅增长,开辟了新的增长赛道。

最后,中国制造的综合性价比优势构成了强劲助推力。 中国依托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通过规模化生产与高效供应链管理持续压降成本,形成了“质优价稳”的独特竞争力。横向对比美、欧、日等传统出口国,中国制成品出口价格增速本就保持在较低水平。

再叠加今年以来离岸人民币汇率偏弱的利好因素,中国出口产品在价格敏感度较高的非洲市场,竞争力得到极致凸显。这构成了中国商品在非洲市场无往不利的微观基础。

从更细微的层面来看,非洲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为消费提供了基础。

据世界银行统计,2024年非洲人口达到15.15亿,平均年龄只有19岁,是全世界最 "年轻" 的大洲。按照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这里人口会达到20.50亿,相当于每四个地球人里就有一个是非洲人。

而且,自2021年启动非洲大陆自贸区(AfCFTA)计划以来,现在该计划已经覆盖了54个国家,占非洲贸易总量的85%以上。这个自贸区就像给整个非洲大陆拆了 "围墙",不仅把区域内90%的关税都降下来了,还在推动跨境公路铁路、数字平台、海关清关标准的统一。

以前企业想在非洲拓展业务,每个国家都要单独处理关税、物流、政策等问题,现在只要在一个国家设立基地,就能通过统一市场辐射整个非洲大陆。

以零售业为例,非洲的零售行业,至今还是小商贩的天下。拿加纳来说,83%的食品零售掌握在社区小杂货店手里,超市、大型综合超市这类现代零售只占17%;肯尼亚的情况更明显,传统市场里的露天小摊位,依然是当地人买日用品的首选。

但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加纳零售市场规模约120亿美元,肯尼亚电商市场约12亿美元,这意味着正规零售还有一大片没被开发的空地。

 高增长背后的重重险阻

尽管宏观数据令人振奋,但任何市场的早期繁荣都伴随着不确定性与结构性风险。对于志在深耕非洲的中国企业而言,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更需要暂且放下贪婪,先敬畏市场。

首先,非洲内生性的经济与政治风险不容忽视。非洲并非一个均质的整体,其54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稳定性差异巨大,增长并非普惠。

以南非为例,这个曾经的非洲对华贸易“领头羊”,在今年1-9月对华进口仅增长3.8%,增速显著偏慢。其背后是国内深层次的经济困境:持续的电力短缺和能源供应不稳定,以及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严重侵蚀了其经济增长动能。再加上美国加征关税对其汽车、农产品出口的扰动,这个非洲最发达的经济体对中国商品的拉动作用已然受限。

此外,“地缘冲突导致非洲经济放缓”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非洲大陆部分地区武装冲突、政治动荡等矛盾交织,这些非经济因素可能对贸易与投资活动构成实质性甚至毁灭性的打击。

500

其次,外部政策环境的溢出效应构成第二重风险。 美国贸易政策的转向不仅针对中国,也波及非洲。4月以来美国对非洲主要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直接冲击了其农产品、矿产等支柱产业的出口。这虽然客观上可能促使非洲国家向中国靠拢,但也削弱了部分非洲国家的支付能力和经济增长潜力,间接影响了中非贸易的经济基础。

最后,非洲市场自身的结构性短板是长期挑战。 其中最核心的是其薄弱的工业基础。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4年非洲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约10%-11%,远低于东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20%的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非洲的工业化进程虽然空间巨大,但道阻且长,其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初级产品出口,易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塑料橡胶、纺织服装等,因中国低端产业转移、本地产业保护及东盟等地区的竞争,其对整体出口的拉动作用已愈发有限,表明中国企业不能指望靠旧有模式通吃市场。

在敬畏市场中寻求长期增长

面对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非洲市场,中国企业和商家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而需一套清晰、可持续的战略,方能在这一“新蓝海”中行稳致远。

战略上,深化合作,从“贸易”到“扎根”。摒弃“赚快钱”的短线思维,转向长期深耕。要紧抓100%税目零关税的政策红利窗口期,加速市场布局。更重要的是,学习“基建投资带动贸易”的成功模式。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深度参与非洲的港口、铁路、工业园区等标志性项目建设。例如,中国深度参与刚果(布)的黑角港东部码头扩建工程,这不仅是一个基建项目,更催生了巨大的设备出口需求——今年1-9月,刚果(布)对华进口暴增260.2%,其中57% 是船舶进口(来源:民生证券报告图14、15)。这种通过深度参与当地发展,将中国资本、技术、标准与产品打包输出的模式,是构建可持续竞争力的根基。

战术上,精准布局,优化产品与市场策略。在具体的市场开拓中,中国企业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行精准打击。

产品端,必须聚焦核心优势品类。 应坚定不移地锁定以机械设备、电气机械等为代表的基建相关产品,这是当前及未来中期最确定的增长主线。同时,积极布局新能源产品,抢占绿色转型的制高点。

500

优势上,从“价格优势”升级为“综合优势”。在充分发挥中国制造性价比利器的同时,企业应致力于构建更立体的竞争优势。

这包括建立本地化的销售与售后服务体系以提升客户粘性,利用数字营销手段打造品牌认知,以及针对非洲特殊的网络条件、支付习惯和物流环境,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唯有从简单的“卖货”思维,转向“提供解决方案”的价值思维,才能穿越周期,在非洲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结论

综上所述,2025年中国对非出口的“井喷”并非偶然。它是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的宏观背景下,由非洲内生潜力释放与中国产品性价比优势三大催化剂共同催化的结果,具有很强的趋势性和可持续性。

展望未来,IMF预测2026年撒哈拉以南非洲GDP增速将由4.1%进一步回升至4.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加之非洲巨大的工业化转型空间(制造业占比10%-11% vs 东亚20%)和中国持续的基建投资支持,中非贸易拥有广阔的长期前景。

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市场在早期都具备相似性:野蛮、喧嚣,又充满无限机遇。但只有胜利者的故事被流传,无数折戟的淘金客,最终都沉默地化为了传奇故事里喑哑无声的注脚。

对于中国商家而言,非洲这片“最后的商业净土”迷人而刺激,但其真正的成功之道,不在于跑得多快,而在于尊重市场,在未知中保持敬畏。唯有通过深化合作紧抓战略机遇,通过精准定位优化战术打法,并始终以我为主不断升级核心优势,才能与非洲的工业化进程同频共振,共享这片新蓝海的长期红利,让增长超越昙花一现,行稳而致远。非洲,这片希望的热土,考验的不仅是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更是中国商人的智慧和耐心。


参考资料:

《出口超预期:“最热”非洲有何玄机?》,民生证券

《2025年非洲电商市场洞察报告》,大数跨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