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 21 个月“死战”:西方称 “没价值”?
俞快同行 俞快看世界
在俄乌战场的烽火版图上,红军城早已成为 “绞肉机” 般的存在。这里没有前线与后方的界限,只有逐屋争夺的生死搏杀 —— 子弹穿透残破的墙体,炮火掀翻街道的砖石,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鲜血,每一座楼宇都沦为双方死守的堡垒。俄军与乌军在狭窄巷弄、断壁残垣间反复拉锯,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在此刻被放大到极致。

2024 年 2 月,阿夫迪夫卡的失守让乌军东线防线出现缺口,俄军随即调转战略重心,将锋芒直指红军城。这场攻势一持续就是 21 个月:俄军以钳形战术步步紧逼,一点点收缩包围圈,誓要切断乌军东部补给命脉;小股突击队配合无人机群日夜袭扰,像尖刀般不断消耗守军战力。而乌军的三次反攻,每一次都充满无奈与代价:年初为加固红军城防御,从库尔斯克抽调精锐,却导致后方空虚,苏贾城应声失守;8 月俄军突破东北翼,乌军再度集结主力反击,最终只换来战局僵持;到了 10 月第三次反攻时,部队早已疲惫不堪,精锐损耗殆尽。俄军抓住这致命空隙突入城区,如今已掌控大部分区域。尽管少数乌军侥幸突围,但至少 2000 名士兵仍被困城内,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
就在红军城即将易手的关键时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及部分西方智库又拿出了 “老套路”:一边不情愿地承认俄军逼近胜利,一边忙着给红军城 “降温”,宣称这座城 “已无实际价值”,俄军即便占领也只是 “象征性成果”。这番说辞,荒唐得近乎自欺欺人。

事实究竟如何?翻开地图便一目了然:红军城地处顿涅茨克州中部,是乌军东线防御体系的 “咽喉枢纽”。它的公路与铁路网络像血管般四通八达,向东连接顿涅茨克、科斯蒂安蒂尼夫卡,向西直抵第聂伯罗与扎波罗热,战前不仅是交通要冲,更是支撑乌东工业的焦炭生产基地。作为后勤中枢,它承担着乌军东线约 70% 的弹药、燃料与食品转运任务,说是 “生命线” 毫不为过。更关键的是,它与阿夫迪夫卡、巴赫穆特并称为顿巴斯三大防御支柱,一旦失守,康斯坦丁诺夫卡等后续防线极可能引发 “多米诺骨牌式” 崩溃。
即便战火将城市炸成废墟,它的地缘价值仍未消失。从 2024 年夏季开始,俄军围绕红军城持续推进,核心目标始终是斩断乌军的后方支援。哪怕乌军尝试改道补给,也绕不开红军城的高地优势与交通节点地位 ——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若真如 CNN 所言 “毫无价值”,俄乌双方为何都要投入重兵,在这里死战 21 个月?
这种 “双重标准” 的叙事,早已暴露美西方的战略心理操控术:只要乌军掌控某地,立刻将其捧为 “不可缺失的战略咽喉”或“精神象征堡垒”;一旦乌军失守,转眼就贬为 “无关紧要的废墟”“没意义的象征性地点”。从巴赫穆特到阿夫迪夫卡,再到如今的红军城,套路从未变过。他们的目的根本不是客观分析战局,而是强行维系西方舆论对乌克兰的支持,掩盖乌军接连失利的现实。

但战争从来不由话术决定胜负,最终要看地图上的实控线。红军城的陷落,绝非 “象征性胜利” 那么简单:它意味着乌军在顿涅茨克西线必须全面后撤,克拉马托尔斯克与斯拉维扬斯克这两座核心城市,将直接暴露在俄军兵锋之下。有研判指出,若红军城彻底沦陷,俄军将打通一条从顿涅茨克市出发,经北部工业区直扑克拉马托尔斯克的进攻走廊。而这两座城不仅是乌军东部指挥中枢,更是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关键区域 —— 俄军若乘势南下,整个乌东前线都可能陷入 “多点穿插、纵深包围” 的困境。
这对本就兵力枯竭、士兵疲惫的乌军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既要应对西线延长的防御压力,又要分兵在北翼布防,陷入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如无法迅速重组防线、调动预备力量,整个顿涅茨克防区都可能面临系统性崩解的风险。
美西方的舆论粉饰,终究遮不住战场的真实走向。红军城的命运正在重塑乌东战局,那些试图用话语消解其战略意义的做法,不过是自欺欺人的 “掩耳盗铃” 罢了。



求索之路平坦心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