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是这颗美丽而孤独的星球上,唯一长盛不衰的文明?
文 | 何欣颜 李栩然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2019年3月23日。
罗马天空分外蓝。
我国文物工作者长达12年漫长的斡旋与努力,终于迎来了好消息。
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长期漂泊在外的796件中国流失文物,在古丝绸之路的终点,吹响了激越的集结号。
是的,它们已经整装待发,即将踏上归国之旅。
叶落归根,从此不再颠沛流离。
在三万英尺的高空,俯瞰着越来越清晰的大江大河,不知道这些上至马家窑文化、下至明清民国时期,见证了华夏大地五千年沧桑的老物件们,会不会感慨自己的小幸运?
幸好,流落在了和平时代,幸好,身后是强大的祖国。
2
1900年5月,八国联军侵华,九州飘摇。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搬离紫禁城,前往天津日租界寻求庇护。次年,紫禁城皇宫更名为故宫博物院,历史上首次对普通民众开放。
1931年九.一八事变过后,国民政府似乎感受到了外敌的狼子野心,下决心将故宫117万件皇家珍贵文物南迁。
针对这一高危做法,各方势力反响激烈。
日本人提议由他们“代管”这些文物;军阀代表建议拍卖一批购买战斗机;普通民众则群情激动,纷纷堵在午门高喊:
“不要迁走……有文物才是北京!”
1933年2月5日,正月十一。北风刺骨。
一大批满载沉甸甸木箱的板车从午门鱼贯而出,前往前门火车站。
这批“战略转移”的皇家文物,共计13,427箱,每一箱都价值连城。
板车队伍长得见不到头,没有一个人开口说话,气氛“沉默而凄凉”。
不知情的还以为是一群卖炭的。
押送的队伍第一站到达了上海,取道南京,继而兵分3路转移。
“穿秦岭、渡长江、转蜀道……”,他们风餐露宿,日以继夜地穿行在烽烟四起的破碎山河。
多年后,这群没有留下姓名、身份不明、面目模糊的“搬运工”,将这13,247箱珍贵文物,原封不动的带回了北京,带回了紫禁城。
13,427箱文物,竟然“无一损毁、无一流失”。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在这场看似“战略转移”,其实是“携宝跑路”的奔逃中,似乎有神秘力量,为他们的简陋板车编织了一层时空的结界。
日军的枪炮,总是会晚几个月才炸至他们停留过的仓库。
莫非这才是“哀兵必胜”的真意?
“国亡,尚有复兴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
这句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易培基说过的话,也许无意间被他们听到了。
百余万件凝结了五千年华夏各民族顶级工匠精神,及最高审美水准的皇家历史文物,毫无疑问,承载的是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最华彩、最厚重的文明。
所以他们抵死护送,脊背挺得和天际线一样直。
“头可断,血可流,文物不能丢。”
3
1941年,上海租界,风声鹤唳。
以酷爱收藏古玩、字画著称的民国贵公子张伯驹,惨遭无耻特务绑架。
贪婪的绑匪一开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金银珠宝你们尽数拿走……但我的字画,你们一张都不能动!”
为保住这些珍贵字画,张伯驹到底吃了多少苦?后人不得而知。
1952年,新中国成立的第3年。
张伯驹一口气把他变卖家产田地、倾尽所有购得的《平复帖》、《游春图》等20多件国宝级字画:
“悉数捐给了故宫博物院”。
晚年的张伯驹一度穷困潦倒,靠接济、啃面包度日。
1982年,他平静而安详的离世了,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安详笑意。
4
张伯驹离去30年后。
2012年初,一个穿着布鞋,略带几丝银发的男人走进了午门,成为新一任故宫“看门人”。
此时留给他的,是一座迷茫而困惑的、怯生生的紫禁城。
此前担任过规划局、文物局局长的他,对于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工作,却近似一张白纸。
这个中年男人却早早地在心里立下使命与宏愿:
“我要还故宫以尊严,给观众以尊严……把壮美的故宫,完整的留给下一个600年。”
“故宫理应成为毫不逊色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的世界一流博物馆。”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履职后,他带着助理走遍了紫禁城9000多间房间,走烂了近30双“老北京”布鞋、附身捡了1200多个烟头;
700多张图片的故宫博物院PPT,他一天能讲3遍,一讲就是近7年。
为了“复活”紫禁城,他牵头建立了古建筑修复培训机构与研究中心,誓要将中国传统的营造技艺传承下去。
“希望在200年后,后人再修复故宫建筑时,能知道使用什么样的材料与技法。”
为“复活”仓库中海量尘封多年的脆弱文物,他找到最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开启了漫长的文物修复之旅。
一块乾隆年间的屏风,一位顶级文物修复专家需要干多久的活?
整整7个月。
中央电视台被他这种近乎精卫填海的精神感动,于是联合故宫博物院一起拍摄了那部豆瓣评分9.4的神作:
《我在故宫修文物》。
为了“复活”故宫的空间,他以愚公移山的劲头,陆续搬走了9个在故宫内办公的机关单位、并逐年开放展览区域;
明令禁止午门内进机动车,就算是意大利、印度总理前来,也必须步行穿午门进入故宫。
当然,为了故宫的安全与体面,他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全面禁烟禁火、屋顶不能有一棵草、地上不能有一块垃圾。”
如此倔强、铁血的管理背后,隐藏着他呼之欲出的深情。
为了让观众能够有尊严、体面的参观紫禁城,他开放了国宾与领导人专属通道,让普通观众自由通行。
他增设了数十个购票口与安检口,让95%的观众3分钟内能买到票;
通过大数据统计流量后、增设了女洗手间、斥巨资购买了1400把实木长椅、配置了餐饮服务区,甚至还细心配备了母婴专用休息室。
他也尝试运用VR/MR等一系列黑科技,进行“智慧故宫”的改造,力求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线体会故宫每一个角落、每一件文物的绝世精美。
为了与共和国年轻人接轨,故宫淘宝、故宫文创积极迎接数字媒体浪潮,推出了一系列“可盐可甜”的萌萌哒产品,甚至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点亮了整座古老的宫殿。
2019年的春天,好像来得比往年都早一些。
站在封禁90年后再度开放的故宫城楼上,放眼望去,壮丽的宫殿群尽收眼底,御花园的梅花与玉兰争奇斗艳。
是的,这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这是文化复兴的脉搏。
你所了解的故宫,已经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孤独帝宫,而是一个优美壮阔、琳琅满目的文化遗产博物院,自信而宏大的“城市会客厅”。
5
时间回到1980年。
晚年的张伯驹与友人逛颐和园 ,友人见昔日衣冠楚楚的他已然衣着破落,身无长物,忍不住挤兑他:
“你这个实心眼二傻子,那么多字画你嫌烫手啊?全送出去了?你不知道自己造个册,那些东西得值多少钱你心里没数吗?犯得着过这种苦日子?“
张伯驹抬眼望着昆明湖面上绵延不绝的水纹,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他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凝望着不远处的玉带桥,轻轻摇了摇头,说:
“我的东西都在故宫,不用操心了。”
他莫非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32年后,他的宝贝正被一个名叫单霁翔的男人,小心翼翼地从尘封的库房取出,经由顶级工匠修复后,陈列在琳琅满目的故宫博物院珍宝馆,接受万众景仰与文化朝拜。
是的,伯驹先生,您的东西都在故宫,不用操心了。
6
从罗马到北京,从板车到飞机,从张伯驹到单霁翔,这漫漫长路,共和国的3代文物人,走得好辛苦。
文物数量可观的“帝都”北京,亲历过太多沧海桑田、京华烟云。
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这座城市曾被两个倔强的汉族男子打下深刻烙印。
第一位,是整个紫禁城的缔造者,大明王朝“永乐大帝“——朱棣。
比起元末扛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旗的他爹洪武大帝朱元璋,他的存在感似乎要弱一些。
1420年,朱棣站在刚建好的北京城的中心,捻须不语,他心想:
“好了,燕云十六州从此我自己来守。”
这就是气吞山河的“天子守国门”。
1949年10月。
一位56岁的中年男子站在天安门城楼,用不太标准的湖南普通话,大声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风光无限,霸气天成,是的,他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你可知道当19岁的他,每天啃着馒头,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看书时,他的朋友曾笑他:
“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就在板车队拉着故宫的“百万珍宝“大逃亡的第2年(1934年):
毛泽东也带着一支绝对称不上“百万雄师“的部队,从江西瑞金出发了。
强渡湘江、翻越高山、跨过草地、四渡赤水,…… 最终抵达黄土高坡上低矮的窑洞。
25,000里漫漫长路,数不尽的九死一生,他誓要将革命的火种保留。
他曾在山穷水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依然“死倔”地说出那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0余载弹指一晃间。新中国成立了,他也终于有机会可以重返故土。
在阔别了32年的家乡湘潭,在满门英烈的低矮墓前,这位归来的游子,满含热泪地写下了这句: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7
对岸的诗人余光中曾经深情的写下一首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你或许一点都不陌生,但是你一定不知道他说过的这段话:
“我的故乡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中华文化。”
荣格曾经说过:“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
因此,深刻意义上的文化史,也就是集体人格史。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曾经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那就是他在台北博物院演讲时所说的:
“文物只有在故土展览,才最有尊严。如果流落在外,就像是孤魂野鬼。”
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文物,满世界兜了一圈,依然还能回到故地?
靠的不是风水庇佑、祖先显灵,而是每一个嗜美如命、视文物如命、视文化如命、视国土如命(文物也是国土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宏伟人格。
以及这些伟大个体间相互激发、守望而形成的集体人格,还有这种集体人格引发的无尽向心力与凝聚力。
这种集体人格,就是华夏文明从未断流的根源。
这种集体人格,除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壮丽,还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毅、“精忠报国“、“文死谏、武死战”的铁血;
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情怀;也免不了”国破山河在,恨别鸟惊心”的失落,以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怆然;
更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忘我、“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壮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热血、”我已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情。
至于精卫填海的壮烈、后羿射日的宏伟、女娲补天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笃定、大禹治水的坚韧……
所有这一切的不苟且、不妥协、不认命,都以一种形式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
那是一种世间罕有的,独属于大陆文明的、浓得化不开,倔强而深情的家国情怀。
8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中华文明的自信源自何处?”
有一个回答深得我心。
每当这个国家这个文明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湖南伢子说若要中华灭亡,除非湖南死光。陕西冷娃喊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四川娃说不退外敌誓不回川。
河南人说“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河北人说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广东人人狠话不多,一把菜刀就能饥餐胡虏肉渴饮外敌血;东北三省念念不忘漫山遍野大豆高粱松花江上的家乡。
没事的时候我们相互挤兑山东侉子江苏南蛮子相互嘲笑你们偷井盖你家出响马,国家有难时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人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国泰民安时我们自己吵架玩着过日子,偶尔忍不住还会动手掐架。
可要是有外人来欺负我们:
“那就全国皆死士,不死、不休!”
(知乎:庄好仁)
这就是中华文明打不断、折不弯的脊梁。
一个偌大的国家,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而屡遭灭顶之灾后,又一次次的柳暗花明、绝境重生:
文明之于华夏、上下5000年竟从未断流,这种存在近似神迹、浩瀚宇宙间,几乎独一无二。
创造出两河文明的苏美尔人,如今已不知去向;古埃及人如今已经只占埃及人口的10%,成为了少数民族;古印度文明区,如今则变成雅利安人或穆斯林的居住地)。
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的主体,从未改变;唯有中华文明,不用前缀一个“古“字。
你要问我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
我想大概是因为:
“刀劈斧剁的天地间,到处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部分参考文献:
《中国文脉》 余秋雨
《明朝那些事》 当年明月
《故宫无双国士》 摩登中产
《国家宝藏》中国中央电视台
《单霁翔:故宫“看门人”》文汇报
《我在故宫修文物》 中国中央电视台
《老哥来了!北京故宫单霁翔》北斗新闻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专访》高端视角
《单霁翔 | 我的四合院情结》中国政协文史馆
《普惠遗产新知,点燃公众热情》建设文化 金磊
《单霁翔: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高层访谈 曹晖
《单霁翔:故宫,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共产党员 王瑨
《夹缝里的单霁翔:故宫院长想做事也得“抖机灵”》 贵圈
《让故宫得到永久传承:专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钟述
《对话单霁翔:社会教育是现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责》小康 罗屿 靳晶
《文化遗产的保护向世界敞开—专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专家访谈
《我与故宫600年的约定: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靳晶
——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
作者李栩然,知乎个人成长、职场干货领域60万赞答主,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特别擅长将个人成长干货与历史人物故事相结合,观点独特、内容有趣,每一篇阅读都是十万+。
喜欢他的文字,想阅读更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推荐同步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栩先生”,后台回复“毛泽东”或“犀利时评”,一定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