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反华鹰派们计划拟定中国战略2.0版
据路透社11月8日报道,德国政府计划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内容涉及能源、原材料进口以及中国在德国关键基础设施中的投资,向德国议会进行报告。 报道指出,正逢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之间贸易紧张关系加剧,该委员会将审查“德中之间与安全相关的贸易关系”,并向政府提出建议。据路透社了解情况,该动议是由德国总理默茨领导的保守派联盟及其联合执政伙伴社民党共同提出的; 该动议很可能在下周五(11月14日)获得通过,随后不久,由十余名学者、行业协会、工会及智库人士组成的委员会也将成立。
在德国,工业仍然占就业总量的很大一部分。约有八百万员工在制造业工作。但这个数字正在迅速下降,几乎每周都有大型企业宣布裁员,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据联邦就业局称,制造业每月损失约 10,000 个工作岗位。金属、电气和钢铁行业裁员尤为严重。8 月份,工业就业岗位比去年同期减少了 157,000 个。造成这种下降的原因是产量萎缩。自 2018 年以来,制造业的产出呈下降趋势,长期来看,这似乎不只是暂时的下滑。但据 Ifo 研究所 10 月份的调查显示,该行业目前存在平均 22% 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化学行业的形势尤为严峻,汽车和制药行业的形势也未能有所好转。为什么?显然,德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了。几十年来,出口一直推动着德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随着欧洲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许多公司专注于出口业务。过去40年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一个又一个地区开放、发展、工业化——80 年代是南欧,90 年代是东欧,21 世纪以来则是中国,而德国仍然提供着其他西方国家早已停止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产品。
机械和设备、化学和汽车——这些仍然是最重要的出口行业,但这些是源于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的老牌成熟经济部门。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现在也拥有了相应的产业实力和无以伦比的成本竞争力。因此,德国制造的进口产品变得可有可无;新保护主义的出现使情况更加复杂,这主要体现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长期冲突上。但尽管白宫每天征收关税,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总体并未越来越糟糕;主要经济研究机构在最近发布的联合诊断报告中计算出,国际商品贸易迄今为止大致与全球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然而,德国制造的商品出口并未从中获益;多年来,出口一直在下滑,目前已低于2010年代后期的水平。换句话说:汽车、机械和基础化学品的需求正在下降。这是当前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挑战:传统工业正在部分崩溃;通过补贴和贸易限制,也许可以维持一些对安全至关重要的领域,但生产无法恢复到以往的规模。许多行业将消失、萎缩、关闭;事实上,德国如同所有西欧工业大国早已身处这个过程之中。问题在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德国将走向何方?下一个重大事件会是什么?
为此德国当下迫切需要的,不是对蹦床运动员贝尔伯克们过犹不及的中国战略2.0版,即柏林总理府计划的与北京脱钩断链的民意政治操弄,而是类似北京曾经的制造业2025愿景。当其他地方正在经历技术革命时,德国不能再继续高叫中国狼来了,忙于保护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的工业部门;德国缺少的,是新的高生产力技术行业,而不是继续减少所谓中国风险和依赖性。人工智能、高端计算机芯片、软件、平台、生物技术——这些德国都有,但规模太小,对经济影响有限。作为国民经济,德国面临的不只是(能源)成本问题,甚至是所谓对北京的依赖性,而是创新问题;柏林必须考虑一些新东西:作为一个地区、一个社会、一个欧洲联盟,德国必须率先重塑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过往的(意识形态自大)弱点,而不能弱智地对对华经贸往来抽刀断水水更流,更要预防完全自绝于中国或美国两大经济体。
孟凡辰博士2025年11月10日星期一于莱茵兰家中



中德对话论坛德方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