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单:清朝的江山,其实多是明朝将领打下来的?

打下多少地盘,其实不是夺取天下的关键。把几个核心对手给解决了,才是夺取天下的关键。因为对手若一息尚存,那就有打回来的可能,因此清朝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消灭了几个核心对手。

这几个对手包括了南明4帝1监国、大顺、大西、郑氏家族等。由于清军人数本来就不多,满打满算也就不到20万。所以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大量启用了汉族的文臣武将,其中不乏明朝重臣。

正如当年忽必烈挺进中原,任用大量汉族官员一样,清朝也是在与汉族官员的合作中,慢慢夺取天下的。那么清朝入关初期,哪些汉族官员起到了核心作用呢?

范文程,战略总设计师

范文程自称是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后代,这事儿当然是不可考了。一般人功成名就了以后,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牛掰的祖先,这可以理解。

范文程祖上曾经给明朝打过工,因为犯了错,就被发配到了辽东,自此他们家就在关外定居了。所以说,范文程从未给明朝打过工,努尔哈赤打下抚顺以后,范文程立刻就跟着努尔哈赤混了,算不上是明朝的叛臣。

可以说,这个人直接决定了未来清朝的走向。正是他为清军制定了入关逐鹿的战略大计,否则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大概率只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

与此同时,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包括多尔衮时期,范文程都一直主张以汉治汉的策略。清军入关前后,那么多汉人将领选择归顺清朝,为清朝夺取天下,就是因为范文程的这一计策。否则清朝统治者未必就有那么大的格局,没有大格局,不任用汉臣,那他们就打不下江山。

洪承畴,招抚规划师

现在洪承畴在短视频上比较火啊,主要是因为居然有谣言说康熙的画像和洪承畴的比较像,所以康熙极有可能是他的后代。

好家伙,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了当年皇太极让孝庄用美色去劝说洪承畴投降的一段野史。这段历史的确非常野,所以传播度很广,要不也不会到如今还有衍生产品出现。

其实洪承畴被俘虏了以后,只有两条路,要么为大明殉国,要么就是降清。洪承畴没有立即自尽,就足以说明他是想活下去的。那代价自然是背叛明朝,给清朝打工了。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洪承畴可不含糊,入关以后,他凭借曾经在明朝的威望和人脉,劝降了一大批人。

这个人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清朝兵不血刃拿下了大片明朝的领土。他给清廷提出的策略是剿抚并用。

1645年多铎打下南京以后,逼着江南各地剃发易服,结果引起了反抗。多尔衮立刻请洪承畴前往江南,安抚当地情绪,这才稳住了局面。

当时郑芝龙扶持隆武帝在福建割据,还是洪承畴主动写信给郑芝龙,许诺给他闽粤总督的职位,这才让郑芝龙有了归顺之意。郑氏集团走向分崩离析,洪承畴的功劳很大。

1653年,61岁的洪承畴,又得到了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五省的工作,其实主要就是去劝降当地的军事力量,减轻清军在前线的压力。

所以说,洪承畴对清朝的贡献,可谓是居功至伟。不过在清朝问鼎天下以后,压根就没给他一个像样的爵位。甚至到了乾隆时期,直接把洪承畴写入了贰臣传中,可见清廷对这种人也是充满了鄙视。

吴三桂,入关核心军事统帅

吴三桂的名气可就太大了,冲冠一怒为红颜,彻底改写了华夏历史。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当然没这么简单,一个陈圆圆还不足以让吴三桂出卖明朝。

当时吴三桂的处境很尴尬,他正在山海关为明朝防守清军,可却得知李自成入京,崇祯帝自缢的消息。

这个时候多尔衮派人写信给吴三桂,希望他开关投降,吴三桂这才陷入了沉思。但凡崇祯帝还在坚守京城,估计吴三桂都没胆子直接投降。

紧接着李自成又来劝降了,吴三桂原本是打算投降李自成的,而且已经起兵离开了山海关,山海关也交给了已经投降李自成的唐通在镇守。

结果半路上得知,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不仅抄了自己家,而且还打了自己老爸,甚至还抢走了陈圆圆。吴三桂认为李自成一点招降的诚意都没有,一怒之下果断回去赶跑了唐通,随后就选择了投降清军。

李自成得知以后,立刻出兵前往山海关,打算把吴三桂给灭了。这个时候清军也不傻,多尔衮就是要看着这两股势力斗法,等他们消耗得差不多了,清军这才入关,一举击溃李自成,吴三桂自此也就跟着清军混了。李自成大怒,回去就把吴三桂一家给宰了。

此后的吴三桂,先是被雪藏了一段时间。后来发誓要为清军鞍前马后,这才得到了追击李自成的机会。可以说,李自成的大顺军,就是在被吴三桂穷追不舍中,走向崩溃的,因为吴三桂心里充满了仇恨,根本不肯休息,李自成一路败退,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1651年,吴三桂带兵入川,是平定张献忠大西政权的主要功臣之一。1657年,吴三桂得到了平西大将军的封号,带兵进攻云南、贵州等地,又成了平定永历政权的核心人物。甚至连永历帝朱由榔本人,也是吴三桂绞杀的。也因此,清朝给了他平西王的爵位。

500

三顺王,征服南方的主要将领

三顺王分别是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他们原本是毛文龙的义子,在袁崇焕诱杀毛文龙后,三顺王先后在1633年到1634年投降了后金。

最关键的是,那时候明朝有著名的攻城利器红衣大炮,但是清军手里没有,据说努尔哈赤就是被袁崇焕用这玩意儿给炸伤最终去世的。正是三顺王给清军带去了红衣大炮,这才让清军组建起了火器营。

入关以后,孔有德带兵跟随清军一路南下,立下不少功劳,在1649年被封为定南王。在平定了湖南和广西后,孔有德将桂林作为自己的治所。不过2年后,李定国攻破桂林,孔有德因此兵败自尽。

耿仲明和尚可喜,主要是跟着孔有德混的,孔有德南下的时候,他们一路跟随,先后平定了广东、广西。因此得以册封靖南王和平南王。这两位和吴三桂,在后来并称为三藩。

施琅,完成统一大业

施琅最近也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主要是因为有人要拍一部电影叫澎湖海战,讲的是施琅如何收复宝岛,完成清朝统一的事情。

施琅原本是跟着郑芝龙混的,所以非常熟悉海战。1646年的时候,施琅曾经跟随郑芝龙一起投降了清朝,但是1648年李成栋反清,施琅在福建差点被他的部下所害,无奈之下只好投靠了当时已经崛起的郑成功。

归入郑成功麾下后,施琅屡立战功,成了郑成功手下一员虎将。但是在作战规划的问题上,与郑成功总有矛盾,所以遭到了闲置。

有一说一,郑成功这个人经常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十分执拗。所以两人很快就闹掰了,1652年,由于施琅擅杀曾德,导致郑成功认为他反意已决,所以果断抓了施琅以及他的父亲和弟弟。

施琅在部下的帮助下逃脱后,郑成功居然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这使得施琅与郑成功彻底决裂。此后的施琅便投靠了清朝,在多年后,成为了清朝收复宝岛的利器。

1682年,距离施琅降清已经过去了30个年头,他才被举荐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攻台事宜。那时候清朝对郑氏集团依旧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当时郑氏家族的掌门人、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见大势所趋,便在1683年主动归顺。登岛以后,施琅不仅没有毁坏郑氏宗祠,而且还前去祭拜了抗击荷兰人,保住宝岛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当时的人感叹,施琅的气度远非伍子胥所能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