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的漫长阴影》

 《“铁幕”的漫长阴影》

——霸权思维与零和博弈的持久危害

/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七十多年前那个改变世界格局的时刻——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的“铁幕演说”。这道“铁幕”不仅分割了战后的欧洲,更在之后的数十年间,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阴影。我们将探讨这段历史,并分析霸权思维与零和博弈如何持续危害当今的国际社会。

/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段历史的主角——温斯顿·丘吉尔。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抗击纳粹德国的首相,是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人物之一。然而,在1945年7月,他领导的保守党在战后首次大选中意外败给了工党,他本人也因此失去了首相职位。

值得注意的是,丘吉尔是一位贵族出身的老牌政治家,他深信工党的社会主义色彩会搞垮英国。在这样的背景下,1946年3月5日,应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邀请,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

在这场演讲中,丘吉尔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他说道:“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 铁幕 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与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饱经沧桑的城市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尽管丘吉尔声称这只是一个退休老人的私人演讲,但谁都能听出,这绝非简单的个人观点。当时杜鲁门总统亲自陪同他出席演讲,表明了美国高层对这一立场的默许和支持。

这场演讲立即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巨大反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强烈谴责丘吉尔,称他为“战争贩子”,并指出丘吉尔和他的朋友像希特勒及其同伴一样。“铁幕演说”与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提出的“杜鲁门主义”一脉相承,共同目标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壮大,维护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世界霸权地位。因此,这场演说普遍被认为是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并非孤立事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战略考量。

二战结束后,欧洲满目疮痍、经济凋敝。而美国却凭借在战争中激发出的强大社会生产力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美元中心地位,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发展,甚至连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有社会主义化的趋势。

丘吉尔清楚地认识到,英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荣光已经不再,世界领导地位已被美国取代。要对抗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英国必须依附美国。他在演说中毫不吝啬地对美国进行赞美:“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对美国民主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拥有最大的力量,也就是对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

他还特别强调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兄弟般的联合不仅要求我们两个庞大的、有血缘关系的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着日益增长的友谊和相互谅解,而且要求双方军事顾问继续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共同研究潜在的危险……”

丘吉尔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边是俄罗斯熊,一边是伟大的美国水牛,中间坐着的是可怜的英国驴子”。这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英国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尴尬处境。

/

“铁幕演说”后,冷战局势迅速形成。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抛出“杜鲁门主义”,这标志着长达四十余年冷战的正式开始。

冷战的形成过程包括几个关键事件:

-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 经济上,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 军事上,1949年在美国主导下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1975年苏联则与一些东欧国家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这两个组织的建立使东西方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德国在1949年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柏林墙在1961年建成,成为冷战最鲜明的象征。这道实实在在的“铁幕”将欧洲一分为二,也将世界拖入了长达数十年的核阴影之下。

/

尽管冷战已于三十多年前正式结束,但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观念仍然深远地影响着当今的国际关系。

2025年1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联大全体会议上做工作报告时,强调了全球面临的四大挑战:地区冲突、贫富不均、气候危机和技术失控。这些挑战或多或少都与冷战遗留的思维模式有关。

特别是地区冲突问题,在当今世界依然严峻。古特雷斯指出,冲突的加剧和地区局势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和乌克兰等地,威胁着全球和平与稳定。

这表明,即使在冷战结束多年后,国际社会仍须深刻反思和探讨霸权思维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回顾历史,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已经过去近八十年,但霸权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观念仍然像一道漫长的阴影,笼罩着当今的国际社会。

我们从这段历史中可以学到什么?

首先,对抗和分裂只会给世界带来不安和危机。冷战期间,世界多次濒临核战争的边缘,这是全人类共同的创伤。

其次,包容、合作、互利共赢才是人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面对全球性挑战,无论是气候变化、贫富差距还是技术失控,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自解决。

最后,我们需要超越冷战思维,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所呼吁的,国际社会应团结一致,通过具体行动应对全球挑战,确保全球朝着更加和平、公正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和平需要远见、勇气与克制。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智慧。

感谢大家,希望这段历史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关于现实与未来的思考。

————————————————————————

《北约持续东扩与乌克兰战争》

一、丘吉尔与“铁幕演说”的基本史实

1. 人物背景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英国首相(1940–1945),领导英国抗击纳粹德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人物之一。然而在1945年7月的战后首次大选中,他领导的保守党意外败给工党,由克莱门特·艾德礼接任首相。丘吉尔因此以“反对党领袖”身份继续活跃于政坛。

2. “铁幕演说”概况

- 时间 :1946年3月5日

- 地点 :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市(Fulton, Missouri)的威斯敏斯特学院(Westminster College)

- 演说名称 :《和平砥柱》(The Sinews of Peace),因首次使用“铁幕”(Iron Curtain)一词而被称为“铁幕演说”

- 核心内容 :

丘吉尔在演讲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Stettin,今波兰希维诺乌伊希切)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Trieste),一道横贯欧洲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强调苏联正通过政治操控、秘密警察和一党专政控制东欧国家,并呼吁英语民族(英美)结成特殊关系,共同对抗共产主义扩张。

3. 演说背景与影响

- 此时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已开始破裂,苏联在东欧扶植亲苏政权,引发西方担忧。

- 丘吉尔并非以官方身份发言,但美国总统杜鲁门亲自陪同出席并表示支持,显示出美国高层对这一立场的默许。

- 演说被广泛视为冷战开启的思想信号,尽管“冷战”一词尚未普及,但它为后来的“杜鲁门主义”(1947年)和“马歇尔计划”(1948年)提供了舆论准备。

- 斯大林对此强烈回应,称丘吉尔是“战争贩子”,类比希特勒的种族主义言论,加剧了东西方对立。

补充说明 :虽然“铁幕”一词并非丘吉尔首创(早在二战期间已有媒体使用),但他将其提升为地缘政治象征,使之成为冷战意识形态对抗的经典隐喻。

---

二、关于“乌克兰战争起源于1990年”

(1)“1990年贝克承诺北约不东扩一英寸”

- 史实背景 :

1990年,东西德统一谈判期间,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James Baker)确实在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会谈中提出:“如果苏联同意德国留在北约,北约将不会向东移动一英寸(not one inch eastward)。” 这句话出现在当时的外交记录中。

- 学术争议 :

- 多数历史学者(如Mary Elise Sarotte、Joshua Shifrinson等)认为,该表述属于特定情境下的外交修辞,旨在换取苏联对德国统一的默许,并未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 北约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联盟,其成员资格由各国自愿申请和集体决策决定,苏联或俄罗斯从未获得否决权。

- 解密档案显示,美国方面从未签署任何书面承诺禁止东扩;相反,1994年之后,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主动申请加入北约,美国予以支持。

哈佛大学杰弗里·萨克斯教授曾多次公开批评北约东扩政策。他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撰文指出:“北约持续东扩是对俄罗斯安全关切的严重忽视,是导致危机升级的关键因素。”但他并未断言“俄罗斯是自卫反击者”或“乌克兰战争始于1990年”,而是主张多边安全机制重建。

结论 :所谓“承诺不东扩”更像是短期商业交易,且无法律效力。但北约后续五轮东扩(1999、2004、2009、2017、2023)确实深刻改变了欧洲安全格局,引发俄方强烈反应。

(2)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科索沃战争)

- 事件回顾 :

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北约在未获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和黑山)发动空中打击,持续78天,目标是制止米洛舍维奇政府在科索沃对阿尔巴尼亚族的“种族清洗”。

- 俄罗斯反应 :

- 俄罗斯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对主权国家的非法侵略,损害了联合国权威。

- 普京当时尚未上台(1999年8月才任总理),但叶利钦政府表示“严重关切”,并一度中断与北约的合作。

- 北约战后在科索沃设立维和部队(KFOR),塞尔维亚失去对该地区控制。

- 后续发展 :

- 2008年,科索沃在美国支持下宣布独立,俄罗斯坚决反对,至今未承认。

- 黑山于2006年独立,2017年加入北约,使北约边界进一步逼近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

补充 :此次行动被视为北约首次“域外干预”,开创了“人道主义干预”先例,但也被批评为霸权行为,助长了俄对西方“规则双重标准”的不信任。

(3)“颜色革命”与乌克兰政治变迁

- 橙色革命(2004年) :

- 乌克兰总统选举中,亲俄候选人亚努科维奇被指控舞弊,亲西方候选人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领导大规模抗议获胜。

-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等组织资助了多个乌克兰非政府组织,推动民主运动。

- 普京称其为“西方策动的颜色革命”,加深对乌克兰西倾的警惕。

- 广场革命(2014年) :

- 亚努科维奇中止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引发亲欧民众抗议,最终被议会罢免。

- 美国助理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Victoria Nuland)曾被录音讨论“谁当总理”,引发“美国操控乌克兰政局”争议。

- 俄罗斯随即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势力,导致俄乌冲突爆发。

补充 :美国官方否认直接策划政变,强调支持民主选择。但不可否认,美俄在乌克兰的地缘博弈早已白热化。

(4)北约东扩的战略纵深变化

| 阶段 | 加入国家 | 距莫斯科直线距离缩短(约) | 关键时间 |

|------|----------|-------------------------------|----------|

| 第一轮(1999) | 波兰、捷克、匈牙利 | 800公里 | 1999年 |

| 第二轮(2004) |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 | 1300公里 | 2004年 |

| 后续扩展 | 黑山(2017)、北马其顿(2020) | 接近1500公里 | 2017–2020 |

| 乌克兰与格鲁吉亚 | 尚未加入,但被列为“候选国” | 若加入,将缩短至600公里以内 | 持续争议 |

战略意义 :

北约东扩使俄罗斯西部边境几乎全部被北约成员国包围,仅剩白俄罗斯和芬兰(2023年加入北约)为缓冲。俄罗斯视此为生存威胁,尤其担心在乌克兰部署中程导弹可在数分钟内打击莫斯科。

(5)军控条约的崩溃

- 《反导条约》(ABM Treaty) :

美国于2002年单方面退出,理由是需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应对“流氓国家”威胁。俄罗斯认为此举破坏战略平衡。

- 《中导条约》(INF Treaty) :

美国于2019年正式退出,指控俄罗斯长期违反条约研发9M729巡航导弹。俄罗斯反指美国在东欧部署的“宙斯盾”系统具备发射攻击性导弹能力。

现状(2025年) :

两大关键军控机制均已失效,美俄战略互信降至冷战以来最低水平。双方均在研发新型中程导弹,新一轮军备竞赛重启。

---

三、俄罗斯的安全诉求与《俄美安全保障协议》

- 2021年12月提案 :

俄罗斯向美国和北约提交两份安全保障草案,核心要求包括:

1. 北约承诺不再接纳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

2. 北约撤回在东欧的军事部署,恢复至1997年前状态;

3. 禁止在俄边境附近部署中程导弹。

- 美方回应 :

美国拒绝“划红线”式安全安排,强调“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联盟”,但表示愿就军控、危机沟通等议题对话。

- 结果 :

谈判破裂。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全面入侵乌克兰。

---

四、关于“乌克兰战争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序幕”的讨论

- 现实风险 :

自2022年以来,俄乌战争已造成数十万人伤亡,引发全球能源、粮食危机,并导致美俄直接军事对峙升级(如黑海撞机、北极巡逻紧张)。

- 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包括远程导弹),俄罗斯多次警告“红线”。

- 普京曾数次提及“核威慑”选项,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 避免全面战争的因素 :

- 美国策略克制 :拜登政府坚持“不派兵、不限制作战目标”,防止与俄罗斯直接交战。

-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立场 :主张停火谈判,反对单边制裁,推动多极调解。

- 特朗普因素 :2024年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假设情境),其“美国优先”政策可能推动与俄谈判,但也将加剧西方联盟内部分裂。

2025年最新趋势 :

截至2025年11月,俄乌战争仍处于僵持状态,前线无重大突破。和平谈判尚未启动,但多方呼吁“冻结冲突”或“临时停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警告:“世界正站在新冷战甚至热战的边缘。”

---

五、综合评述:乌克兰战争的根源是否源于“铁幕演说”?

(1)长周期视角下的地缘逻辑

将乌克兰战争追溯至丘吉尔“铁幕演说”是一种 象征性叙事 ,而非直接因果链。更准确的理解应是:

- 1946年“铁幕演说” → 揭示东西方意识形态分裂 → 冷战开启

- 1991年苏联解体 → 北约失去对手 → 寻求新角色 → 推动“民主扩展”

- 2000年代后俄复兴 → 普京重塑大国地位 → 反对“单极世界” → 提出“多极秩序”

- 2014克里米亚事件 → 俄与西方彻底决裂 → 安全困境加剧

- 2022全面战争 → 安全诉求与主权原则激烈碰撞

因此,乌克兰战争是 冷战遗产、后冷战秩序失衡、民族认同冲突、大国博弈交织 的产物,不能简单归因于某一演讲或政策。

(2)俄罗斯是否“自卫反击”?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

- 俄罗斯立场 :

强调北约东扩威胁其生存空间,乌克兰加入北约将使导弹部署至俄乌边境,构成“存在性威胁”。

- 乌克兰与西方立场 :

主权国家有权选择外交和安全政策;俄罗斯以“安全”为名侵犯他国领土完整,本质是帝国思维回潮。

- 学术共识 :

多数国际关系学者(如John Mearsheimer、Stephen Walt)承认北约东扩加剧了俄不安全感,但 不等于为侵略正名 。安全困境中,强者的行为更具决定性影响。

---

六、结语: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未来出路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

- 地缘政治重回中心舞台

- 意识形态竞争再度升温(民主 vs. 威权)

- 科技、网络、太空成为新战场

- 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全球挑战亟需合作

在此背景下, 单边主义、霸权思维、零和博弈只会加剧分裂 。真正的出路在于:

1. 重建包容性安全架构(如欧安组织复兴);

2. 尊重各国合理安全关切;

3. 推动多边主义与文明对话;

4. 防止媒体与宣传机器将对手“妖魔化”。

正如丘吉尔当年所警示的,和平需要远见、勇气与克制。今天的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智慧。

---

参考资料更新至2025年11月 :

- 《冷战史新编》(剑桥大学出版社,2024)

- 《北约东扩与欧洲安全》(牛津大学出版社,2023)

- 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文件(2023–2025)

- 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冲突预警报告》(2025)

- 哈佛大学贝尔弗中心《大国竞争与危机管理》研究报告(2025)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