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者治港新篇章》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分析

一、第八届立法会选举基本概况(2025年)

- 选举时间 :第八届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选举将于 2025年12月7日 举行。

- 提名期 :提名期为 2025年10月24日至11月6日 ,现已结束。

- 参选人数 :共收到 161份有效提名 ,竞争90个议席,所有席位均有竞争,无人自动当选。

- 议席结构 :

- 选举委员会界别 :40席

- 功能界别 :30席

- 地区直选 :20席

此结构自2021年完善选举制度后沿用至今,旨在确保“爱国者治港”原则落实,兼顾广泛代表性与治理效能。

- 主要参选政团及人数 :

- 民建联:26人

- 工联会:16人

- 经民联:14人

- 新民党:8人

- 自由党:6人

各大政团积极布局,强调人才梯队建设与基层服务经验。

- 选举氛围 :

- 竞争激烈但理性有序,候选人以政纲、专业能力和服务表现为核心竞选策略。

- 社会舆论普遍关注民生议题,如住房、医疗、创科发展等。

- 选举管理委员会主席陆启康表示将确保选举“公开、公正、诚实、安全、高效”,并呼吁市民踊跃投票。

- 行政长官李家超强调政府将依法严厉打击任何破坏选举的行为。

---

二、历史回顾:回归后立法会的动荡时期(1997–2020)

1. 基本法第23条立法受阻(2002–2003年)

- 2002年12月24日 ,特区政府公布《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履行《基本法》第23条宪制责任。

- “泛民主派”议员如梁国雄公开反对,自由党主席田北俊一度支持但于 2003年7月5日撤回支持 。

- 叠加SARS疫情、经济低迷、公屋政策争议等因素,民间人权阵线于 2003年7月1日 发起号称50万人参与的游行。

- 政府于 7月7日宣布暂缓立法 ,董建华于2005年辞职,23条立法搁置长达20余年。

2. 皇后码头事件(2007年)

- 特区政府计划拆除中环皇后码头以推进海滨发展工程。

- 泛民议员陈伟业、梁国雄等以“保育历史”为由在议会内外激烈反对,引发社会争议。

- 工程延误超一年,额外成本约 2亿港元 。

- 朱凯迪等政治人物借此事件崛起,后成为非法“占中”与“黑暴”骨干。

3. 国民教育科被否决(2012年)

- 特区政府拟于2012年9月推行“德育与国民教育科”,强化国家认同。

- 泛民议员何俊仁、黄毓民等指控课程“洗脑”,在立法会提出紧急动议要求搁置。

- 学生组织“学民思潮”发动罢课,包围政府总部。

- 2012年9月8日 ,政府宣布课程“无限期搁置”,国家认同教育严重受挫。

- “学民思潮”后演变为黄之锋、周永康等乱港青年组织的核心力量。

4. 普选方案遭否决(2015年)

-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831决定”,特区政府提出行政长官普选方案。

- 2015年6月18日 ,立法会表决,结果为 8票赞成、28票反对 ,未达三分之二门槛而失败。

- 建制派议员误判形势集体离席,致表决人数不足,成为政治笑柄。

- 此次否决导致香港政改陷入长期僵局,为后续社会动荡埋下伏笔。

5. 议会乱象常态化(2010年代)

- “拉布”战术泛滥 :

- 自2010年起,泛民议员频繁使用冗长发言、重复动议等方式拖延议程。

- 2012年审议《最低工资条例》修正案时,提出 超过700项修正案 ,会议延误逾百小时,浪费大量公共资源。

- 财政预算案延迟通过(2013年) :

- 因“拉布”导致预算案延迟,政府被迫启动临时拨款机制,影响公共服务运作。

- 议会暴力频发 :

- 2016年,梁国雄、游蕙祯等人多次冲击主席台,会议多次中断。

- “否决文化”形成 :

- 2017年前,泛民议员长期集体否决涉及国家安全、土地发展、内地合作等议案,形成“为反对而反对”的政治生态。

- “非法占中”期间的双重角色 :

- 多名泛民议员白天在立法会开会,晚上在街头鼓吹推翻政府,公开散布阴谋论。

- 毛孟静曾于浸会大学任教,被指课堂上歧视内地学生、散播反华言论,后成为立法会议员。

6. 黑暴期间的立法会危机(2019–2020年)

- “黑暴”期间,部分议员及其助理利用身份掩护暴徒进入立法会大楼,逃避警方追捕。

- 立法会一度沦为反中乱港的政治平台,严重破坏法治与社会稳定。

---

三、拨乱反正与制度重塑(2020年至今)

1. 香港国安法实施(2020年6月30日)

-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简称“国安法”)。

- 法律从中央层面填补香港国家安全漏洞,终结街头暴力与政治动乱。

- 反中乱港分子迅速瓦解,立法会恢复秩序。

2. 完善选举制度(2021年起)

- 2021年,中央主导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确立“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

- 所有候选人须通过资格审查委员会(资审会)审核,确保其拥护基本法、效忠特区。

- 立法会议席由70席增至90席,新增选举委员会界别,强化整体代表性与稳定性。

3. 第七届立法会高效履职(2021–2025年)

- 任期成果 :

- 共举行135次会议,总时长约1246小时。

- 通过法案 近130项 ,较第六届同期增长超60%。

- 审批重大项目超260个,涵盖土地房屋、北部都会区、创科发展、区域融合等。

- 重大立法突破 :

- 2024年3月19日 ,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完成基本法第23条本地立法,补上24年历史欠账。

- 审议过程中,议员提出逾1000条问题与意见,形成91个修正案,体现高度专业性与责任感。

- 行政立法关系改善 :

- 行政长官李家超设立“前厅交流会”和“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建立制度化沟通机制。

- 政府提出的法案修正案中,近一半吸纳了议员建议,施政更具民意基础。

- 议员结构优化 :

- 所有议席均有竞争,无自动当选者。

- 初次当选议员比例上升,非政党背景议员增加,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显著提高。

- 议员来源多元,涵盖商界、专业界、基层社区,体现广泛代表性。

4. 外访与对外交流

- 立法会议员多次组团出访:

- 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考察创科、青年发展、跨境医疗。

- 访问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及日本,推动经贸合作、旅游交流、讲好中国与香港故事。

---

四、当前挑战与未来方向

1. 维护长治久安仍需警惕

- 尽管本地政治风险大幅降低,但外部势力对香港的抹黑与干预仍未停止。

- 非官方发声渠道薄弱,在国际舆论场中缺乏有效反击能力。

- 需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主动设置议题,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故事。

2. 国际形象修复与话语权重建

- 过去“泛民主派”长期污名化香港治理成就,损害国际声誉。

- 香港在人权、劳工权益、最低工资制度等方面的实际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相关正面叙事在非中文网络中几乎缺席。

- 日文、韩文等东亚语境下的香港形象仍由“黄色媒体”主导,亟需本地政团与民间组织主动发声。

- 建议推动“讲故事”前移,通过文化交流、学术合作、媒体联动等方式“御敌于国门之外”。

3. 提升治理“软实力”输出

- 香港在高效廉洁治理、NGO管理、政社协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 可围绕这些领域建立 治理指数、年度报告、监测标准 等公共产品,向全球分享“香港方案”。

- 推动政务教育国际化,吸引发展中国家官员来港交流培训,提升软实力影响力。

4. 新一届立法会的使命

- 第八届立法会将在第七届成功基础上继续前行,肩负“由治及兴”的历史任务。

- 候选人普遍具备高质量教育背景与丰富管理经验,有望组成一届“高学历、高能力、高责任感”的“三高”议会。

- 重点议题包括:

- 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推动创科产业发展。

- 解决住房短缺问题,落实“简朴房”规管,取缔劣质“劏房”。

- 深化与内地融合,参与国家“双循环”战略。

- 提升青年发展与就业机会,增强国家认同。

---

五、总结:从“批评”到“建设”的转型

香港立法会正经历深刻的历史性转变:

- 从过去的“拉布、否决、对抗”转向“协商、效率、合作”;

- 从“政治作秀”回归“为民办事”;

- 从“内耗”走向“发展”。

第八届立法会选举不仅是制度运行的例行程序,更是“爱国者治港”原则下高质量民主的体现。161名候选人同台竞技,以政纲和服务能力比拼,标志着香港政治生态已彻底告别旧时代,迈向理性、务实、建设性的新阶段。

未来,立法会需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联通国家与世界,推动香港从“由治及兴”迈向“繁荣稳定”的新高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