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扣非亏10亿,3季度营收降12%!西安旅游向控股股东急借3亿渡难关
11 月 7 日晚间,一则定增公告揭开了西安旅游(000610)的生存危机:公司拟以 9.8 元 / 股的价格,向控股股东西安旅游集团(简称 “西旅集团”)定向发行不超过 3061.22 万股股票,募资总额不超过 3 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这场关联交易,本质上是这家连续 12 年扣非亏损的上市国企,向 “娘家” 发出的紧急求助信号。
作为西安市政府直属的大型国有旅游集团,西旅集团 1999 年成立以来已构建起涵盖景区、酒店、餐饮、康养等六大产业的完整体系,此次全额现金认购,无疑是为岌岌可危的上市公司注入 “救命钱”。但这份纾困方案背后,是西安旅游早已千疮百孔的经营数据: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仅 3.8 亿元,同比下滑 12.75%;归母净利润亏损 8034.09 万元,基本每股收益 - 0.3394 元。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营收 1.62 亿元,同比下降 11.66%,净亏损仍达 2435.12 万元,亏损幅度未见明显收窄。
更令人揪心的是财务杠杆的持续高企。截至 9 月 30 日,西安旅游的资产负债率已飙升至 93.55%,意味着每 10 元资产中就有 9.36 元是负债,财务风险已逼近警戒线。而这并非短期困境,公司 2021 年至 2024 年归母净利润已连续 4 年亏损,扣非净利润更是创下惊人的 12 年连亏纪录 ——2013 年至 2024 年间,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逾 10 亿元,同时还叠加了连续 9 年中报亏损的尴尬局面,经营韧性早已被持续亏损消耗殆尽。
在全国旅游市场强势复苏的大背景下,西安旅游的颓势显得尤为刺眼。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旅游总花费达 5.8 万亿元,恢复至 2019 年的 101.31%,西安作为 “网红旅游城市”,仅 2025 年 “五一” 假期就接待游客 1475.08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123.34 亿元。但坐拥如此丰厚的文旅资源,西安旅游却未能分到一杯羹,反而陷入 “行业热、公司冷” 的怪圈。这背后,是多重压力的集中爆发:市场竞争白热化,各地文旅新项目层出不穷,分流了大量客源;酒店业务作为核心板块,刚性成本高企,新拓展店面仍处于爬坡期,多家子公司持续亏损;叠加人均旅游消费承压,游客更注重性价比,二次消费意愿不足,再加上资产减值计提等因素,最终导致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恶化。
回顾过往,西安旅游并非没有尝试过 “自救”。为了避免被 “戴帽”,公司曾多次通过甩卖资产续命:2018 年以 1.4 亿元转让奥莱公司 35% 股权,当年勉强实现盈利;2020 年再次通过资产处置扭转亏损局面,但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模式终究难以为继。2021 年,公司试图转让扎尕那生态旅游公司股权未果,随后便陷入连续亏损的泥潭。如今,曾经支撑公司六成营收的商贸业务大幅萎缩,2024 年上半年营收占比从 23.38% 骤降至 3.86%,旅行社和酒店两大核心业务虽有小幅增长,但盈利能力孱弱,多家子公司持续亏损,造血能力几近枯竭。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旅游的困境并非个例。同为西安本地文旅企业的曲江文旅,同样面临 “流量不赚钱” 的难题,2022 年至 2024 年连续三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025 年一季度更是由盈转亏。这折射出部分传统文旅企业的共性问题:过度依赖传统业务模式,缺乏创新消费场景,成本控制能力不足,难以将城市文旅热度转化为企业实际利润。而随着全球旅游业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这些企业若不能加速转型,仅靠股东输血终究只是权宜之计。
对于西安旅游而言,此次 3 亿元募资或许能解燃眉之急,暂时缓解资金链压力和债务风险,但要真正走出困境,仍需在业务结构上动大手术。控股股东西旅集团的六大产业体系,能否与上市公司形成协同效应,帮助其拓展康养旅居、数字文旅等新兴业务?面对酒店业务的高成本困境,是否能通过精细化管理或模式创新降低损耗?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家老牌旅游企业能否打破 12 年亏损的魔咒。
在文旅消费日益成为主导型消费的今天,西安旅游的挣扎与自救,既是传统文旅企业转型之痛的缩影,也为行业提供了深刻启示:流量红利终会褪去,只有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 亿元 “救命钱” 已到位,西安旅游能否抓住这次机会实现涅槃重生,市场正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