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的痛,陈芋汐都懂
作者 | 一点点
来源 | 她刊

第十五届全运会,广州奥体中心游泳馆。
全红婵回来了。
因伤痛阔别赛场五个月后,11月6日,她再次站上了双人跳水的跳台。但这一次,站在她身边的,不再是陈芋汐。
这对在过去三年间,携手包揽了所有世界大赛金牌的搭档, 在今年各自有了新的队友。陈芋汐与掌敏洁组合,全红婵则与王伟莹搭档。
当最后一跳完成,排名尘埃落定:陈芋汐和掌敏洁以绝对的优势全程领跑,摘下金牌;而全红婵和王伟莹,最终名列第五。
一个“登顶”,一个“跌落”,这个比赛结果,似乎又契合了大众热衷的“既生瑜何生亮”叙事,金牌只有一块,赢家只能有一个人。
赛后,全红婵接受采访时说,脚踝的伤让她“走楼梯都很痛”,但依然笑着对镜头说:“我完整地坚持下来这场比赛,我只能说自己还是很棒。”
而站在冠军位置的陈芋汐,对着镜头,隔空祝福全红婵,希望她能在今后的训练中尽快恢复到最佳水平,作为“非常好的队友”,“希望一起携手走上更大的舞台。”
故事的走向,是坦荡与祝福。
在残酷的、你追我赶的竞技体育之下,外界将两人视作的宿敌,只有她们自己知道,她们是搭档,是对手,更是彼此的“双子星”。
01
“天才少女”
2022年,在教练组的安排下,全红婵与陈芋汐成为了双人项目的搭档。
最开始,她们的节奏一塌糊涂,就连入水声,也是“扑通、扑通”两个声音。
那时,全红婵刚获得东京奥运会的冠军,正处在技术和体能的全盛时期。
巅峰期的全红婵,起跳更高、翻腾的节奏更快,需要往下迁就;而处在低谷期的陈芋汐,连“蹬起来”都费劲,必须拼命“往上够”。
网友不吝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两人的关系,“资源咖”、“昙花一现”……她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别有用心地解读为“不合”。
这样的揣测并非空穴来风。“天才少女”的剧本,原本是为陈芋汐写就的。
2005年,她出生在上海一个体育世家,父母皆曾是体操运动员。
陈芋汐从小体质极弱,是个“脆皮娃娃”,经常发烧、惊厥,是医院的常客。
她3岁开始接触体操,不是为了成为专业的体操运动员,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父母希望她能通过运动少生病。
6岁那年,她在平衡木上“瞎玩”。时任上海跳水队领队史美琴走进体操房,一眼就看到了她。

练体操的陈芋汐
她看中了陈芋汐的协调性,想邀她加入跳水队。可陈芋汐的父母一听就摇头,他们都是过来人,懂竞技体育的苦和累,更何况,陈芋汐的体质本就不好。
史美琴反复劝说,把陈芋汐拉上了跳台。
跳水这条路,陈芋汐是从“逃跑”开始的。她怕水、也怕辛苦,古灵精怪地找各种理由不去训练。

儿时的陈芋汐
教练史美琴只好“连哄带骗”,最有用的一招,是抬出女子跳水“五金王”吴敏霞:“吴敏霞回上海队了!”
陈芋汐马上改口:“那我要不再来练一天吧?”
吴敏霞也对这个“小病号”印象深刻。有次假期,回上海队时,史美琴指着陈芋汐对她说:“你看这小姑娘像不像你小时候?”

吴敏霞
吴敏霞看过去,是一个白白的、头发短短的小女孩,很聪明,但也“总是练一天要休息好几天”。
身体上的不足,让陈芋汐成为了跳水队里最“不吃量”的队员,训练量一加大就会倒下。
但她身上有另一种更稀缺的天赋,“悟性”。她在学校是学霸,这份聪明,让她在跳台上学会了“用脑子跳水”。
2017年6月1日,纪录片《走出荣耀》拍下了她第一次挑战五米跳台206C的画面。206C属于跳台跳水中的高难度动作,要求运动员全程双手抱膝,向后转体,翻腾三周。
11岁的陈芋汐,起跳、翻腾,却在两周半时身体失控打开,“砰”地一声,后背狠狠砸进水里。
她无措地爬出水池,而教练余晓玲在一旁呵斥:“你不是自己吓自己吗?有那么难吗?”

被教练呵斥的陈芋汐,纪录片《走出荣耀》
镜头里,陈芋汐冻得发抖,双臂紧紧地环住自己,没有流下眼泪,眼神里只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强。
但她只用了三堂课,就学会了这个动作。
2018年,13岁的她,用半个月学会了女子跳台单人比赛全套动作,紧接着就被扔进了当年9月份全国跳水锦标赛。
在此之前,张家齐刚刚在6月的跳水世界杯上夺冠,是万众瞩目的新星。

13岁的张家齐卫冕冠军后,说:“才两届嘛,我还要蝉联更多届。”
所有人都觉得,这块全国金牌不过是她冠军版图上的又一块拼图。但陈芋汐一鸣惊人,爆冷击败了张家齐。
2019年3月,陈芋汐顺理成章地进入国家队。
6个月后,光州世锦赛,14岁的她首次出战世界大赛,便以439分的绝对高分,拿下了这块女子单人10米台金牌。

2016年,光州世锦赛,陈芋汐(中)夺冠
彼时,包揽下这块金牌的陈芋汐,是无可争议的“天才少女”,也成为国家队东京奥运周期的重点培养对象。
02
横空出世
就在陈芋汐即将踏上属于她的加冕之路时,意外发生了。
2020年3月24日,病毒肆虐,东京奥运会宣布延期。
在延期的485天内,陈芋汐迎来了无法躲避的,也最为残酷的“发育关”。
一年之内,她的身高蹿升了10厘米。
对于普通女孩来说,身体发育是喜事,但对于10米跳台运动员,这是毁灭性的打击。她感觉自己蹬不起来了,核心力量完全跟不上身体的生长,腰伤随之而来。
陈芋汐在后来的采访中承认,那段时间里,她变得“特别烦躁”,一到比赛就跳不好。
为了对抗身体的失控,她加大了训练量,同时开始了严苛的体重管理。
那时的陈芋汐一天要称重“六七次”,有事没事就踩上秤看一眼,拼命把体重控制在43公斤之内。
就在陈芋汐苦苦渡过发育关的同时,一位叫做全红婵的女孩,也走上了跳水台。

那扇因为“485天”而延后的奥运会的大门,刚好卡在了全红婵14周岁的年龄线上。她意外地闯了进来。
全红婵的起点,是广东湛江的一个村庄。
7岁时,她在村小被湛江市体校的跳水教练选中,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她立定跳远能跳出1米76,这几乎是她身高的1.5倍。
父母送她去体校的理由更简单:体校包吃住,不花钱。
《人物》记录了全红婵入选省队的全过程:2017年底,广东省队在深圳组织集训,全红婵也去了,结果却名落孙山。
她的体校教练郭艺不甘心,和已经退休的教练陈华明一起,专门拍了一段视频,重点展现她的爆发力和动作的轻盈感,之后辗转把视频递给了省跳水队的一位副主任。
全红婵进入省队后,教练何威仪很快发现,她拥有很强的下肢爆发力以及身体感知力,做完动作就知道哪里出了错。
她“心大”,胆子也大,敢和男孩子打架,站在10米台上“就是敢往下跳”。

2018年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11岁的全红婵
2020年10月,石家庄,全国跳水冠军赛暨东京奥运会、世界杯选拔赛第一站。
13岁的全红婵,顶着一头被池水漂黄的炸毛“小黄毛”,出现在了赛场。她半个月前才刚学齐整套动作。
赛场上,全红婵以437.75的高分夺冠。她击败了所有人,包括仅获第三、正经历发育期、深陷伤病困扰的陈芋汐。

全国跳水冠军赛石家庄站,张家齐(左)、全红婵(中)、陈芋汐(右)
当奥运选拔赛的积分尘埃落定,全红婵的名字赫然排在第一位。
尽管如此,一个没有任何国际大赛经验的新人,真的能担起奥运夺金的重任吗?出征东京奥运会前,质疑声四起。
不断有人向领队周继红建议:用经验丰富、发挥更稳的张家齐,换下这个状态不够稳定的小孩。
周继红顶住了所有压力,她选择“赌”一把。
2021年8月,东京,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14岁的全红婵,那个自称“不知道奥运会是什么”的女孩,5跳里,有3个满分。

她拿下466.2的总分数,是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分。
近乎无声的“水花消失术”,在世界跳水界掀起了汹涌的巨浪。
全红婵一跳封神。

夺冠后,全红婵像小狮子王一样被教练举了起来
而在她身后,那个曾经的“天才少女”陈芋汐,以整整40.8分的巨大差距,拿到了银牌。
03
搭档
东京奥运会的聚光灯落幕,在教练组的安排下,全红婵与陈芋汐成为了双人项目的搭档。
起初,她们并不合拍:一个处在巅峰期,起跳轻盈;一个在低谷期,动作沉重。
为了跟上全红婵的节奏,陈芋汐必须拼命“往上够”,也因此一直憋着股不服输的野心。

赛场外,两个人的性格也天差地别
和全红婵的组合,把陈芋汐从低谷中拉了出来。
她在央视的专访中感谢全红婵的出现,“不跟她配双人也好,没有她也好,我不可能再把自己拉回这个位置。”
陈芋汐状态回升的同时,命运的钟摆,开始摆向另一端。
全红婵,迎来了属于她的“生长痛”。
巴黎奥运会的3年周期内,全红婵长高了7厘米,体重增加了6公斤。她也撞上了陈芋汐当年那堵墙,蹬不起来,落地也更快,感觉“站在台上就已经要碰到水了”。

教练陈若琳谈起全红婵的发育期
经历了发育期的全红婵,理解了陈芋汐当年备战东京奥运会的艰难:“就很痛苦。”
17岁的她,在镜头前沧桑地感慨:“我也年轻过,但我怎么也回不到年轻的感觉了。”

那个曾在东京跳出平均分超95的207C(专业跳水动作: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成了全红婵的梦魇。
她的发挥极不稳定,要么完美,要么一泻千里。她形容那种失误是摔平的痛感,“像很多蚂蚁在身上爬”,身体被水花冲击,“手第二天都是软的,一直在抖”。
跳不好的时候,全红婵想哭,但还是选择把话埋在心里,“我们俩都是跳台的,我怕说给她(陈芋汐),万一咱俩都成那样了,那谁都跳不好,那这个金牌靠谁拿?”
频频发挥失常的207C,不仅仅是因为技术问题。教练陈若琳把她的日常表现看在眼里,一到决赛,全红婵想赢怕输的心态就占了上风,导致动作变形。

教练陈若琳的评价
心态的波动,直接反映在了成绩上。
2023年的全国跳水冠军赛,全红婵在207C上出现重大失误,被陈芋汐反超。
同年8月的跳水世界杯总决赛,她又是栽在同一个动作上,再次屈居亚军。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陈芋汐,用了一整年的时间重建信心。
在2022年布达佩斯世锦赛上,她在决赛中以0.3分的微弱优势,战胜了207C失误的全红婵,卫冕成功。
紧接着,2023年福冈世锦赛,她再次战胜全红婵,实现了世锦赛三连冠。

2023年,福冈世锦赛,陈芋汐夺冠
在巴黎奥运会周期内,她们的交手记录中,陈芋汐保持着胜多负少的稳定状态。
两个人相互追赶,成为了衡量彼此的尺度。
04
双子星
这场“双子星”的巅峰对决是如此耀眼,以至于在这个万众瞩目的故事里,还有一个名字被遗忘了:那就是在全红婵出现之前,与陈芋汐并肩站立的张家齐。
她曾和陈芋汐搭档,携手拿下了东京奥运会和陕西全运会的双人金牌。
张家齐的经历,是跳水故事的B面。
她也曾是12岁就战胜奥运冠军的天才,在各种大赛中频频夺冠。但在14岁那年,因为发育关,她状态下滑,在单人项目上被正在上升期的陈芋汐超越。

张家齐
延期的东京奥运会周期内,张家齐又遇到了横空出世的全红婵。
在更新迭代很快的女子跳水队,她从主力队员变成替补。
没去成巴黎奥运会,她很难受。在一次采访中,她坦诚地说出了那种矛盾:“我又希望她俩(陈芋汐、全红婵)去奥运会能比好,能够为中国把金牌给拿回来,同时又希望去参加巴黎奥运会的是我,但是没办法。”
2024年巴黎奥运会,张家齐坐在了解说席上。
陈芋汐和全红婵夺冠后,全红婵像考拉一样抱着陈芋汐。张家齐看到后,先是送上祝福:“辛苦啦我的两位小朋友”,又半开玩笑半是认真地吃醋:“(陈芋汐)跟我跳完都没哭,我生气了”。

巴黎奥运会,张家齐的解说
然而,玩笑下面的真心话是珍重和祝福。
她在赛前祝福她们“平平安安”和“顺利”,说会“在北京等你们回来。”
作为前任搭档,她比谁都清楚这对搭档有多么默契:“陈芋汐和我配的时候,要稍微地迁就我一点,但是跟‘小红’(全红婵)就不用,小红蹬得高啊,轻飘飘的,那个动作。”
2024年巴黎奥运会单人决赛,全红婵在她的“魔咒”207C上跳出了92.4的高分。

两次奥运会的全红婵
卫冕冠军后,她先是与教练陈若琳相拥,又跑去拥抱陈芋汐。

紧紧相拥的二人
17岁的全红婵,夸奖陈芋汐“你很棒”时,脑子里想的是她的辛苦:“上一届是我拿,这一届也是我拿,我拿了是不是不对啊?”
而陈芋汐,在被问到“两次与冠军失之交臂”时,她强忍泪水,眼神却无比坚定:“下次再来。”
很长一段时间内,恶意的揣测和不堪的谩骂,分别涌向了这两个女孩。在恶意的叙事里,她们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宿敌。
但跳水双子星对彼此的定义,远比外界的揣测更深刻。
曾有记者问她们,单人赛和双人赛,哪个压力更大?
全红婵的答案是“单人”,“因为双人有陈芋汐跟我一起。”

陈芋汐的答案,则完全相反:“双人。因为双人中国队就只有我们,我们必须不能出错,才能为中国队获取这枚金牌。”

在更新迭代快到残忍的10米跳台上,这群女孩,用她们的拥抱、她们的眼泪、她们的坦荡,共同对抗了外界狭隘的想象。
她们给彼此写下卡片。
全红婵写给陈芋汐的是:“不要放弃,加油!”
陈芋汐给全红婵的是:“小红宝宝,希望你在未来的路上越来越好,永远做个快乐无忧的小女孩吧!”

巴黎奥运会结束后,女孩们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陈芋汐没有停下脚步,2025年,从墨西哥到加拿大,再到新加坡世锦赛,她以无可匹敌的姿态,成为了该项目史上首位“四冠王”。

参加新加坡世锦赛的陈芋汐
今年9月,全红婵入读暨南大学,在因为伤病远离赛场的五个月里,她开始思考跳水之外的人生。
这个刚成年的女孩,被问到“假如你不练了的话,可能没那么多人去喜欢(你)”时,回答坦诚而松弛。
“我知道。”她重复了好几遍“快乐”这个词语,“我一直很快乐呀......我可以接受。”

全运会,全红婵接受采访
说出这句话时,她正带着未愈的脚伤,出现在全运会的赛场上。
故事没有输赢,只有继续。
部分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让陈芋汐练跳水,父母一开始是拒绝的
2、澎湃新闻|陈芋汐:优等生的烦恼
3、人物|女孩走上10米跳台
4、人物|保护全红婵
5、央视新闻|《面对面》:全红婵/陈芋汐:金牌至上
6、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广播电视台|《走出荣耀》:陈芋汐和她的207C
7、央视新闻|体坛零距离:《跨时代对话:周继红 吴敏霞 陈芋汐》
8、南方人物周刊|全红婵、陈芋汐:跳水双子星长大了
9、南方人物周刊|全红婵 陈芋汐:神仙姐妹交相辉映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网络,视频截图



她刊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