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债务的几点想法
写在财政部债务司新机构成立之际
债务债务,就是签了债。那么债务管理无非是,债务的形成,花钱的去向。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有很多优越性,比如当年我参与过的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电,后来又高饮水安全,村村通自来水,后来又旱厕革命,村村户户搞冲水厕所,三级化粪池。现在,很多村又高了路灯照明。我善意地猜想,像贵州等债务爆发的省份,当年为了达成脱贫目标,应该时花了不少钱。去贵州自家了几次,他们的道路修的还不错,但繁忙的高速路不多。从贵州到安顺,这应该是很繁忙的了,但比起湖南的京珠澳等差的太远了。就是五一国庆也不拥堵。但贵州修高速的成本应该是湖南的一倍半以上。时华东华北的两三倍。隧道桥梁占了半数比重。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其脱贫难度应该是中国省市区之最。所以其债务形成有他的特殊原因。
债务管理,需要理清债务形成。这就需要转账制度。像贵州,难免一锅粥,混在一起熬,债务的形成有各种原因,但谁能厘清那个合力哪个混账?所以,需要回归从前的专项财务账目制度。现在的国库统收统支,是有好处,但对于债务的形成管理就难免是一本混账。像前述贵州省债务,多少是扶贫造成的?没有专账制度,就很难说清楚了。从前计划经济的专账制度有参考意义。
债务的形成,比如地方政府的项目建设,几乎成了地方主要领导的意志。像怎么搞就怎么搞。有很多制度管理,但就没有经济制度。比如,看个大招标网,招标文书中约定的项目工程款和采购款的支付都是分期。这明显是不合理的,特别是政府项目,这种分期也是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很多项目写了分期,到期也能推,特别是人士变动,或者故意找茬的或者小鬼难缠的等等。主要领导安任务,部门领导挖空心思住做项目,能拉来的建设班子进场再说,甚至还要带资进场。所以背后还得找老板来投资,正常的所谓建筑公司成了背后金主的白手套,公司收收管理费。这就很普遍的事情了。大家不过睁只眼闭只眼。
债务的形成有时是千般无奈,万般可怜。以湖南的部分农村县为例,基本上没有税收来源了。农业税2003年暂停,2006年取消了。小规模个体户基本不纳税了。当然,这些个体户要做对公生意,还是需要纳税住税务部门开票缴税。很多有财务制度的所谓有点规模的公司也需要开票。营改增后需要抵扣的也需纳税。电信和供电因是国企央企,也需纳税开票进账。这些地方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真的可怜,连基本的办公开支都维持不了,还有县乡公务员教师工资警察治安等。只能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就不说地方基本建设了。学校要维修不?设备要添置不?成立的学校要装空调了,这些地方的学校哪来的钱安空调?电费谁负责?所以,这类地方的债务,至少省一级政府财政要统筹。开支要从严,建设要思量,出了民生教育医疗,其它的能省则省。没有办法啊。
经济稍好的地方的财政,负债主要源于建设。这类地方的政府负债,主要是主要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导致。但所谓的纪律约束,多于牛毛。执行起来太难。一个办法。所有项目,必须钱到位才能开工。专户管理。需要负债,需要先借到位到账才能动工。该账户的钱可以结转不能挪用。现在的国库统收统支,挪用了就挪用了,到时没钱支付就一推再推。找找乙方的问题反打一筢也可以敲打一下对方。对这些地方政府的负债管理,采取类似房地产企业的指标那种。一是你的经济规模主要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决算规模;二是此前的负债规模达到一定安全水平,才能取得举新债;三是建设项目的合规审查;四是公示制度;五是市场审计和审计部门交叉审计。最好的办法是,所有政府建设项目开工前,需要由政策性银行以较低的收费开出信用证类似保险,以确保到期支付。有这样的保证措施,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要凭个人意志搞项目就有点难。
解决存量。对于地方财政确实困难的解决遥遥无期的历史债务,既往债务存量,应该由省一级对口部门拿出办法,经审计和交叉审计后,逐年消化。对于新增债务一律卡死。因为这些地方已没有预见的未来来改变。遇到特殊情况翻身的地方,可以依照前述发债资格申请审查取得发债资格后总额限制制度。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困难省份给予一定的转移支付补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