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越来越难“抄底”,被VIP背刺,被AI杀熟

500

 满减却“更贵”| 图源:豆包AI

作者/  IT时报  贾天荣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10月8日到11月14日,持续37天——今年的“双十一”,被称为“史上最长”的一届。它与国庆、中秋假期无缝衔接,让消费热度从假期一路延续到初冬。

启动初期,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打出“简化玩法”“不再拼算术”的口号,声称要让消费者轻松购物、放心下单。

如今活动过半,熟悉的场景再次出现:热搜上,“被坑”“买贵了”的吐槽此起彼伏。

“跨店满减”确实没了,可价格的“瞬息万变”却让人更加摸不着头脑——刷新一下页面,价格涨了;付完款,优惠又来了。

想“抄底”几乎成了一场玄学。

“花时间蹲直播、算优惠,结果还是贵。”社交平台上,网友们普遍感到焦虑。

500

同一商品四个价

88VIP也不一定最便宜

为了验证“双十一怎么买更便宜”,《IT时报》记者做了一个简单测试:同一时间,使用四个不同的淘宝账号搜索并将同一款标价129元的商品加入购物车,其中三个账号开通了88VIP,一个没有。

结果,结算时出现四个不同价格:最贵的104元(无88VIP),最便宜的76元(叠加88VIP九折券+随机红包),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整整差了28元。

500

进一步对比发现,主要的差异来自88VIP及随机红包。但即便同为88VIP用户,不同账号之间的价格仍相差了17元。更让人困惑的是,这些账号都未主动参与平台抢红包活动,价格差异似乎完全由平台系统“随机”决定。

10月28日,记者使用88VIP九折券购买了该商品,实付87.83元;一周后,这件商品仅需实付78.6元便可拿下。

500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商家在“双十一”期间都推出了“全程价保”服务,承诺若消费者在购买一段时间内发现商品降价,可申请退差价。然而,价保服务本身也存在诸多限制,如不包含优惠券、购物金等优惠方式,导致实际保障效果有限。

“双十一”期间,由于平台是以“红包”形式降价,所以即使消费者发现商品降价了,也无法申请保价,于是消费者就成了“被背刺”的那一个。

500

越晚买越贵

买得越多越贵?

不仅商品价格变化混乱,还有商品“逆势”涨价。

消费者阿文(化名)在10月21日购买的一款衣服,当时使用九折券实付249.4元,如今同款售价257.4元,差价来源于当时叠加的一个无门槛限时红包。

类似现象并不少见,消费者小白(化名)今年8月底购买的一款保健药品实付267元;“双十一”期间叠加19元红包后,如果不叠加88VIP红包,价格反而为270元;同期购买的美的手持挂烫机,当时价格84.15元,如今即使用上九折券也要89元,比之前更贵。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买得越多可能越贵,“凑单”越凑越贵——一件羽绒服单独购买719元,凑单后涨为730元;一盒护肤品单独购买1332元,凑单后涨为1353元。

500

对此,淘宝客服的解释为:购物车商品在勾选前显示的价格,已经是当前商品可享受的最大优惠价格,直接下单的话单品可能价格不变。此外,有部分优惠仅限使用一次,或者有最高的抵扣额度(比如9折券)在合并支付时,系统分摊到每个商品的优惠金额就会降低。

换句话说,今年“双十一”的“折扣感”似乎并不如往年强烈,消费者“不知道为什么便宜,什么时候便宜,抄底全凭运气”。

消费者阿颖(化名)今年的“双十一”消费额已超过一万元,她喜欢在大主播的直播间下单,但即便如此,阿颖也发现,直播间红包也“缩水”了,往年动辄十几元,如今大多只有五元左右。

有用户调侃:“现在的双十一,买东西靠玄学,算优惠得拿计算器,碰红包看人品。”

500

我被AI“杀熟”了?

当然,变化也是有的。

今年“双十一”,各大平台纷纷宣告AI正式上阵。多家主流电商称,今年是首个AI全面落地的“双十一”,记者在实测中也感受到了AI带来的“智能体验”。

以淘宝“AI万能搜”为例,它像是把“小红书的种草力、AI的分析力和淘宝的购买力”都塞进了同一个页面——搜索、筛选、决策一步到位,确实提升了效率:根据用户最近的浏览、收藏、购买行为,自动调整推荐顺序,让消费者更容易“看到想要的”。

然而,当价格差异与AI推荐叠加时,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我的购买价格,会不会也是由AI决定的?

据《上观新闻》,平台通过抓取用户浏览记录、消费金额、购买频次等数据,利用算法模型进行实时分析与预测,从而实施差异化定价。平台可在分钟内调整商品价格,消费者几乎无法掌握最佳购买时机。

“大数据杀熟”“不同时不同价”等现象因此频频引发争议。平台在宣传“体验升级”的同时,却让“价格透明”成为新的痛点。

过去的“双十一”是“谁算得清,谁占便宜”;如今的“双十一”,可能是“谁刷得巧,谁更幸运”。

消费者需要的,其实从来不是眼花缭乱的促销手段,而是一种可以信任的购物体验。当“全年最低价”变成一种模糊的营销口号时,平台与品牌也在透支用户的信任。价格或许会变,但信任一旦失去,就难以挽回。

未来的“双十一”,或许更应从“比谁更划算”转向“比谁更真诚”。透明、简洁、公平,才是让消费者再次期待节日的真正“底牌”。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淘宝  豆包AI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