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0万人围观,外卖诗人,走红之后

作者 | 阿一

来源 | 最人物

500

在快节奏的虚拟社交中,当代人常常陷入一种困境:情绪不断堆积,却难以表达真实的自我。我们被各种声音包围,却找不到一个出口。当表达变得如此困难,是否还存在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来安放内心的喜怒哀乐?

写诗,正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答案。无论你是奔波在城市街巷的外卖员,是伏案创作的设计师,还是探寻连接的创业者,当情绪需要出口,诗歌便可以成为最直接、最诚实的记录。它如同微醺时倾吐的真言,它不问出身,不论章法,只是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

在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九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上,我们遇到了这样一群身份各异却同样以诗言志的人——外卖员诗人王计兵、转型创作的艺术家祺白石、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

500

500

500

聚光灯打在王计兵身上,起因是2022年那首《赶时间的人》。超过3300万的点击,将这位写作30多年的外卖员,猛地推至公众面前。

1992年,王计兵的第一篇小说在杂志发表,他立志要“做一个伟大的作家”。

疯狂的创作开始了。他在田野里用玉米秸秆搭了一个人字形小屋,当作自己的“文学圣地”。他常深陷角色无法自拔。一次,为体验丧亲之痛,他披麻戴孝。村里流言四起,都说他“精神出了问题”。最终,父亲决定禁止他写作。

“父亲一把火烧掉了我所有的手稿,那堆火苗却温暖了我此后所有的冬天。”他明白,那是一个父亲对自己的疼爱,他可以允许孩子平庸,但是他绝对不允许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出现问题。

此后25年的时间里,王计兵虽然没有再投过稿,但也从来没有停止写作。

在山东砖厂7年,他在河里掏沙,“一吨沙子一块钱,我每天要掏9吨沙子。”即便如此,他的床头始终放着一本书。

在王计兵的生命里,很长一段日子是靠捡拾废品撑起来的。然而,物质生活的窘迫,并未淹没他的人生,也许是因为他仍然在写。

500

他习惯用纸和笔与世界对话。捡破烂的日子里,他发现垃圾堆里纸箱易得,完整的纸张却难寻。圆珠笔在瓦楞纸上洇开、打滑,字迹模糊难辨。后来他换用油性记号笔,在纸箱上写大字,写满,就卖掉。

“有的时候,一篇文章写下来,拆一个纸箱子都不够,我要拆好几个纸箱子铺在那里写。”

那几年,他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拾荒”。这个名字从此跟随着他。“它对我有一种激励。某种意义上,写作也是一种拾荒——把散落的文字捡起来,让它们变得有意义。”

后来,为了补贴家用,王计兵开始送外卖。

奔波之中,安稳的写作成了奢侈。灵感常常在路上袭来,来不及掏纸笔。为了跟上生活的节奏,他开始用微信语音记录句子。这个习惯延续至今,只是在最忙碌的时候,他改用“关键词”捕捉闪电——经过一个路口,等一个红灯,他记下“红绿灯”“秒针”“一个等待的人”。十几秒,存下一个意象。等夜深人静,再循着声音的线索,回到那一瞬的思绪波动。“只要出来一首诗歌,我一整天都会很快乐。哪怕是忙碌了一白天,到晚上的时候才写出来,我都会感觉到这一天过得值了。”

诗歌,最终成为他应对生活的方式,一种内在的秩序。

500

一次,电动车被扣,手里还有七份待送的外卖。处理完违章,订单早已超时。他买下这些外卖,在公园里分给了素不相识的民工。

“我时常万念俱灰,”他写下第一句。当民工们接过外卖向他鞠躬道谢时,他接着写道:“又时常死灰复燃”。“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

王计兵在讲台上说,文学是他生活的调节剂。“一个人如果习惯了哭泣,你会发现眼泪是用不完的。一个人喜欢的开心,你会发现笑容是用不完的。如果一个人爱上了文学,你会发现书是读不完的,力量是用不完的。”

在他看来,生活如同一瓶水,而文学、诗歌就像投入水中的那一点点调味,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却完全改变了这杯水的味道。那些被生活磋磨的双手,那些在尘埃中挣扎的灵魂,都可以从诗与酒中寻得一丝慰藉。


500

500

诗歌应该存在于何处?对于祺白石而言,答案不在书页间,而在城市的风中、街角与无名的空间里。他发起“诗在游玩”计划,以一系列充满仪式感与反抗精神的举动,让诗歌挣脱文本的束缚,走入真实的生活现场。

他在广州一个地铁站口放飞了写着诗的风筝。那是他辞职后的第一天,地铁站前排满了等待上班的人群,而地铁口对面的草坪上,他手中的风筝线一拽,诗歌便升上了天空。“我觉得这可能是大家渴望的诗歌自由、文字自由,做一个自由人的,非得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天凌晨3点,他又带着一块砖头走上天桥,在砖上写诗,然后将它放回原处。路人都躲避着他,以为他是个坏人。清晨时分,上班族们经过那块砖,“他们会停下脚步,会看这上面写的字,也有人毫不关心一脚踩过去”。没过多久,这块砖消失了,被替换成了新的。

“我觉得这就是它的故事。当它被赋予诗歌的意义的时候,它也许会消失。”

500

2022年11月,祺白石去往上海,在一个1000平米的楼层里,他决定要用诗歌填满整个空间。“我很想让我的绘画进入美术馆,可是后来我在上班的时候,觉得我的绘画已经死了,所以我决定用我的诗歌让我的愿望复活。”

他夜以继日地书写,“就像一个疯子一样”,手上沾满颜料和灰尘。当有人注意到他脏兮兮的手时,他自豪地宣称:“我是做艺术的。”尽管那时还没有任何人认可他。

几个月后,他的展览突然在社交媒体上爆火,人们纷纷前来参观。当他再次回到上海那个曾经空无一人的展览空间时,眼前已是人头攒动。

“很多读者在这呆了一下午,就看这些文字,很触动,他们没有看过这种表达形式。”

在那些创作的夜晚,酒是他忠实的伴侣。祺白石坦言,写诗时喜欢喝酒。“酒精让人放松,下笔也更狂放。”他说,“古代诗人边饮边吟,我们今天也一样,让诗酒文化继续流传。”

这份感悟,在他参加泸州举办的第九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时变得尤为真切。走在泸州街头,空气中浸润着酒香,他感叹:“这座城市的酒文化是活着的传统。”他打算回去后写一些与泸州、与酒相关的诗,让酒香也流淌进他的句子里。

从风筝、砖块,到千平空间,再到酒香弥漫的泸州街头,祺白石以近乎偏执的方式,让诗歌不再是安静的文本,而是游走于城市的一场又一场“邂逅”。在数字化表达日益扁平的今天,他试图用最原始的方式,为词语重新找回重量与温度。


500

500

在一个被数字化全面裹挟的时代,我们为何还要选择在此、在线下相聚?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泸州的讲台上,面对近千名观众,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这本质上是对真实人际关系的一种坚守。

现代人越来越习惯于活在屏幕之外。“我们拿出手机,那里面有很棒的内容,像波涛一样滚滚流过。我们手握‘转赞评’的权利,不喜欢就划走,喜欢就点个赞。”罗振宇描绘着当今大多数人的日常,“我们和世界越来越变成一种只有诗,但没有真实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状态。”

只有诗没有酒,这事可以吗?罗振宇的发问直指时代痛点。当线上内容无限丰富,真实的人际交往却日渐稀薄,我们是否在获得便利的同时,失去了更珍贵的东西?

他谈起一些学校的宿舍里,四个男生互相之间不聊天,帘子永远拉着,为了让自己的私人空间大一点,甚至在帘子外还挂一排衣架。沟通也变成了通过微信——“小张你把灯关一下”不是当面说,而是发条微信。

他向台下观众发出敬意,选择来到线下活动现场,意味着在几天前就决定,将生命中的一段时光完全交付给与他人的真实相聚。

“今天下午你们在这里的出现,是一次主动的对自我生活的创造。”罗振宇这样评价现场观众的选择。没有现实利益的驱使,只有对真实连接的渴望,这份选择本身,就构成了对数字异化的温柔反抗。

500

他曾提出“国民总时间”的概念,认为时间是刚性的,一方面的占用多了,另一方面的必然减少。然而当下,他思考的却是如何让人们把时间“浪费”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

 

他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为例。我们通常理解为老诗人回到老家,不被家乡人认识的落寞与惆怅。但历史上,贺知章80岁左右辞官回家,唐玄宗给了极高的礼遇——全朝文武大臣写诗送他,皇帝举办送别宴。他作为朝廷高官荣归故里,老寿星所有的街坊四邻全都拥来,排着班给老寿星磕头请安。一个人在那子孙满堂,所有人都在表达敬意时,有一个小孩可能不懂事,问他:“老爷爷你哪来的?”他特别高兴、特别得意,写下了这首诗。

罗振宇强调,如果不理解当时的人间状况,就这么28个字,你都读不懂到底在说什么,“所以一切都得重回人间再做解读。”

面对来势汹汹的AI,罗振宇反而看到了人性的回归。

他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明知AI没有情感,人们还是会不自觉地对其说“请”和“谢谢”。这种看似多余的行为,恰恰反映了人类对建立关系的本能渴望。

“这一轮AI的闯入,不同于以往任何工具革命。”罗振宇将其比作人类驯化狗的历史进程——那不是简单的能力延伸,而是两个智能物种在漫长岁月中达成的合作契约。

当AI在智力、创造力甚至目标定义上都可能超越人类时,什么才是我们不可替代的价值?罗振宇的答案是:人间关系本身。

 

500

而泸州,这座拥有始建于公元1573年、至今持续使用452年古窖池的城市,其酿酒传统可追溯秦汉时期。在AI可以替代越来越多人类技能的时代,泸州所代表的诗酒文化,反而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当代价值。

“越是到了AI时代,越是到了人类文明的深处,我们底气的来源,越是这些真实的人间传统。”罗振宇道出了泸州的独特魅力。

风过泸州带酒香,人到酒城醉一场。在这座千年酒城里,诗情与酒意静静流淌。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的持续举办,正是在传递一个温暖而坚定的信念:在数字浪潮中,我们依然需要诗的慰藉、酒的温暖,需要面对面的人际交流,需要找回属于人间的真实温度。


500

外卖员王计兵在奔波中捕捉诗意,艺术家祺白石让诗歌行走于城市街头,创业者罗振宇呼吁回归线下的真实连接。尽管背景与路径不同,他们都在践行同一种生活哲学:用诗性的眼光审视日常,以酒神般的热情拥抱人间。

500

诗与酒,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一体两面。诗是内化的酒,让我们在静默中照见自己;酒是流动的诗,让我们在欢聚中连接他人。正如作家阿来所言,创作需要独处,但人终需回到人群。酒能温暖人,而爱诗者往往也爱酒,其本质是对诗意生活的热爱。

面对时代的难题,这种源自古老传统的力量,依然能给予我们温暖与勇气。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身生活中,构筑一个被诗酒浸润的、微小而确定的世界——在那里,我们既能独酌沉思,也能举杯相邀,在数字洪流中守护属于人间的温度。

这份陪伴,一如泸州老窖所守护的酿造之道。在追求效率的时代,它笃信时间的价值;在充满虚拟交互的日常,它致力于营造线下的、真诚的相聚。当我们在数字洪流中寻求真实的连接,一杯历经时光打磨的美酒,正为每一次举杯和每一句心声,提供着最笃定的回应。

点击「最人物」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