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50强城市排名,应当纳入人口总量这个指标

500

500

500

500

.

刚在网上刷到热榜文章《最新 GDP!全国 50 强城市,又变了》,文中盘点 2025 年前三季度各大城市 GDP 成绩单,清晰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活力图景:京沪深领跑高新产业赛道,中西部非省会城市强势回归,城市间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态势着实令人振奋。但这份热闹的总量排名背后,笔者似乎总觉得不够客观公平,因为它刻意忽略了每个城市的人口这一关键变量,难免会让城市发展的真实面貌被数字表象所掩盖。

.

总量是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反映着产业集群规模、市场辐射力和区域贡献度。无论是宁波、青岛对传统强市的挑战,还是温州、徐州冲刺万亿俱乐部,GDP 总量的突破都是城市资源集聚能力与发展动能的直接证明。但总量的“含金量”,往往需要人口规模来校准。这里,笔者举一个国外的例子,2024 年卢森堡GDP 总量为 931.97 亿美元,人口总数约为 68.14 万人,人均 GDP 总量为 136,783 美元;而印度GDP 总量为 38,458.44 亿美元,人口总数为 14.02 亿人,人均 GDP 总量为 2742 美元。如果不计算人口因素,是不是印度比卢森堡更发达?骗鬼呢吧?! 可见,脱离人口谈总量,可能会高估人口大市的发展质量,也会低估中小城市的效率优势。

.

城市发展的核心是 “为人服务”,人均指标才是触摸民生温度的关键。全国人均 GDP 已连续多年稳步增长,从 2018 年的 6.67 万元提升至 2023 年的 9.17 万元,这一趋势背后,是城市发展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的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早已超越单一总量指标,《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用 90 项实操指标构建评估框架,北京大学相关研究也将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纳入核心指标,这都说明人均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与人口挂钩的指标,才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发展质感的核心标尺。

.

人口因素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与百万人口的中小城市,在产业布局、资源承载、治理目标上本就不同。超大城市万亿 GDP 背后,可能承载着更大的公共服务压力;中小城市若能实现人均产出突破,恰恰说明其产业升级更精准、资源利用更高效。当然,强调人口因素并非否定 GDP 总量的价值,而是追求更科学的评价逻辑。城市竞争的本质是产业升级的较量,但产业升级的成效,终究要落到人均产出提升、居民福祉改善上。“总量 + 人均 + 效率” 的三维视角,既能让我们看到城市经济的 “骨架”,也能读懂发展的 “血肉”。

.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但比较要讲究方法,方法正确才能拨云见日,否则会误导判断,让我们在认知上越走越偏。进行城市 GDP 比较也如此,既要看重彰显经济势能的“体量”,更要锚定关乎民生福祉的“质感”,人口因素的缺位,只会让发展评价与真实情况脱节。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告别单一的总量崇拜,纳入人口维度的多元评估,才能让城市竞争回归提质增效的本质,让每个城市的发展都真正惠及生活在其中的人。这不仅是更客观的评价方式,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进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