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这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扭曲的《澎湖海战》而言,我是不会去看的
【本文来自《用清军类比人民解放军,这是《澎湖海战》最根本性的错误》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合川老农民norlanseed
官媒的水平真的忽高忽低。
其实这个电影对统战工作也是很不利的,毕竟台湾同胞那边也不太喜欢满清,我们大陆以满清自居,那是自降身段破坏两岸难得对于文化的共识。
其实拍郑成功收复台湾更合适,因为郑成功那是驱逐荷兰殖民者,而今天台湾面临的问题也是被美国这样的殖民者所裹挟,去殖民化的主题是可以重合的。但用满清的话,就会显得非常别扭,政治上是巨大逻辑BUG的。
确实如此,只是之前已经有一部《英雄郑成功》了,真要拍的话,可能要改一下电影名。
就目前这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扭曲的《澎湖海战》而言,我是不会去看的,问过周围朋友和同事,他们也都不想看,看到辫子戏拿出那套“伟光正”的东西就犯恶心,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的清军它真不配。
就拿这位靖海侯施琅来说,对于他左右互叛的事儿,辩来辩去的没意思,但凡了解一下施琅这个人和他做的事,都得摇头这人不是啥好人,笑。
就说台湾被纳入大清之后吧,虽然施琅登台后,上演了一把主动祭郑成功庙的举动,并高度赞扬了郑氏父子收复及治理台湾的功绩,以此展示自己只为公不为私的广阔胸襟,从而将自己和为报私仇而引吴灭楚的伍子胥区别开来,但他接下来的手笔,却令伍子胥难以望其项背!
收复台湾后,施琅认为惠州、潮州地区的人大多通海,所以禁止与台湾的往来。首先严禁广东客家籍人渡台,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盗”多,以及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对其他地区的人民渡台也严加限制,竟然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这一政策后来导致台湾妇女奇缺。因此,施琅对台湾的统治,构成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限制来台人口,从而再次上演一把满清入关时的跑马圈地。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田产收入施琅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并一直延续到台湾日据时期。收的租子叫作“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如此犹嫌不足,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澎湖渔民也不放过,施琅向渔民们勒索“规礼”收入私囊。台湾,由此成了施琅的私产!
由于康熙放权太多,让他成了“岛主”;地方官不敢管他,百姓只能认命。台湾百姓以为推翻明郑能过得更好,结果又掉进施琅的田租系统。在地方志中,在百姓口口相传中,在两百多年的满清统治下,他开启了一个新的土地剥削循环,成为了“贪地霸权”的代表。
某些人动用资本和人脉把这个在台湾无恶不作的土豪劣绅抬举成民族英雄,简直是某大的讽刺和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