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清军类比人民解放军,这是《澎湖海战》最根本性的错误
拿清军类比解放军这事儿也是澎湖海战最逆天的地方,这种类比极易把中国近代的历史演进逻辑给割裂。

实际上清政府反动不得人心这点并没有太大问题,否则辛亥革命也闹不起来,满清遗老们也不至于去跟日本人沆瀣一气搞什么伪满洲国。而建国初期我国对于清廷的调性也一直是很低的,只不过后来为了团结一起能团结的力量发展经济,搞了个团结史观出来,意在淡化清廷当年对于中华大地的压迫和剥削。
说实在的,我们已经给了某些群体足够的台阶下,只要懂得闷声发大财的道理,那也不会有这些内部的争执。但可怕就可怕在那个搞文艺的群体以及其背后惴惴不安的资本,非要借着开放的春风刷存在感,非要通过遍地的清宫戏去美化清廷的形象---他们没有预料到互联网时代来得这么快,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大大提高,那套利用信息差忽悠人的玩意儿不好使了,于是乎也就被反噬。
按理说,到这里像清宫戏一样噤声是最好的选择,但这些人非要玩一波大的,非要把清军跟当下的人民解放军类比在一起---说真的,这就是没有找准自身的历史定位。
什么意思呢?就是清朝确实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前提是这群人对其有着相对客观的历史评价。你说你们有左公这样的人收复了新疆,稳定了西域,对于近现代中国版图起到了确认的作用,这都没毛病。但你偏偏要把清军抬到跟人民解放军一个高度---这就是典型的没有自知之明,找不准自己该有的历史定位。
我一直说,包容是没有问题的,像中国这样56民族的大宴席,座位酒菜显然是管够的,但大家和谐共宴的前提是清楚自己该坐桌。
而我们某些群体恰恰没有此种自知之明,非要喧宾夺主,由此被骂被怼,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更令人痛心的是,我们很多知识分子,哪怕是平时观点一致的同志,也没有理清楚这个道理,还在用文绉绉的学术语言给这样一个幼稚的行为进行辩解,看似是在维护多民族的团结,实则是用不恰当的方式让更多人懵逼与心寒。
一件事情能不能最终让人信服,归根结底是要有真正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道理。有些看似高大上的话确实能够迎合一时的人心,但长远来看只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撕裂。
这件舆论风波中,正方反方都在强调自己读毛选,就是没有知行合一地践行毛选中“实事求是”这个核心的精神。
实事求是地说,这件事情就不是所谓内亚史观影响老百姓的事儿,就是制片方低情商的操作,用清军类比解放军,无视民间对于清廷的争议,强行蹭主旋律的流量。
这种二逼配不上我们有志之士为之辩护,我知道这些朋友是想维护祖国的团结,是想让网上把格局放大一点,但一看就是书斋里待得太多,并不清楚该怎么去做民众的思想工作。
请永远清楚一点,实事求是是动员老百姓的基本前提,如果打开格局是以不实事求是为前提的话,除非信息差极度明显,否则一定会受到反噬。
虽然不否认网上有太多魔怔人,但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可不是西方那种民粹的底子,中国老百姓是最认道理的,此道理不是狭间里的歪经,而是实事求是的把问题讲清楚,讲到那个可以凝结人群共识的要害上。
就像《澎湖海战》这个电影,它的要害就是“不恰当的类比”,用不合适的人去做不适合它做的事情,把不合适的人设放在了不合适的人身上。而将清军类比成人民解放军这个行为,就是这一些列不合适的排列组合中那个最为拧巴的涌现。
可以说,《澎湖海战》引起争议的根源,就在于多个不恰当类比的组合效应,对大众产生了一种极为别扭的观感。
这才是此局的主要矛盾,而所谓别有用心之人趁势传播内亚史观,皇汉分裂族群这些都属于次要矛盾,也就是客观存在但仅是极少数,就像我这种人,典型地反对内亚史观但一样认为清军不配,反对内亚史观是因为它离谱,反对清军类比解放军也是因为它离谱---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点对点去分析的事情,但身份标签一放上去,很多本来具有共性的可以相互整合的东西就自动乖离而对立了。
抓错了主要矛盾,那么最终就只会演变成正反双方各说各话更加撕裂的局面。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有道理,又都觉得对面在给自己扣帽子---但就是不反思是不是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握住问题的要害?
说真的,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是因为看到我平时特别关注也长期学习的几个水平还很优秀的大V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不清楚这到底是有深意还是真的缺乏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只能说中文互联网讨论问题的水平确实有待提高。
所以说人人都在说自己读《毛选》,但真正把毛选知行合一的人少之又少。
我个人的一种理解是:网络空间的大V跟粉丝的关系又高度饭圈化,属于站队极其明显的那种。而现实之中的群众关系却因为具体的利益纠葛而非常复杂。由此处理网络上的群众关系,拉大旗站好队就行;而处理现实中的群众关系则必须实事求是整合多方的诉求,寻求切实的公约数---这就进一步要求当事人对于主要矛盾的把握能力,那是必须真正抓到点上,因为现实里的容错率远远低于网络。
总之不扯那么远了,自打把清军跟人民解放军强行类比,把清廷收台湾跟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台湾大业强行挂钩开始,《澎湖海战》基本上就已经救不回来了。而国内某些文艺青年烂泥扶不上墙的形象永远没有让我失望,我们这个国家好就好在扎扎实实地搞好了理工科教育。
关于所谓团结史观跟皇汉的争论,我也就那句话,少一些虚空造牌,多一些实事求是。老百姓到底在吵什么,请不要用书斋里的思维自行脑补,主要矛盾抓不住,那么人群之间只会喋喋不休地吵下去。
而且我对于所谓的团结史观也是有看法的,我觉得还是让不同人群找准自己的历史定位,只有各安其位,大家才有团结的可能。在实践层面,其实我们国家做得很好,但在舆论层面,奈何吃饱饭没事干的文艺青年太多,以至于当下的思想界在这个问题上无比混乱。
而对于像乌尔善这类文艺青年以及其背后的资本,我想说闷声发大财懂不懂?不要成天就图样图森破,桑坦纳义乌,中华民族的大席上不缺你的位置,是什么水平就坐哪桌,须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亚琛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与运输专业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