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说“方法史观”
最近,一部电影的宣传片引起不少讨论。影片内容是关于清朝统一台湾的。人们讨论的重点是“历史观”。本文就说说我对历史观的思考。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类历史是一部“方法史”。自然历史其实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方法史”。
人类的诞生,社会的诞生,种族的诞生,民族的诞生,国家的诞生,文明的诞生……其基础都是一系列特殊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其生存环境中具有优势地位,能生产更多财富,承载更多的人口,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才逐渐形成了社会、民族、国家和文明。
然后,随着方法的演变,人口、社会、民族、国家、文明……的规模和边界,发展路径和方向,也会发生变化。最后,历史就一边表现为物质的运动变化,一边深刻反映出“方法”的演进,在正误优劣上的竞赛。
由此,我认为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是——方法史观。
换言之,认识一切历史现象,重点不是放在人口、社会、民族、国家、生产力等物质现象上,而是要通过它们深入到“方法层面”上去。
理解历史,其实就是认识“方法”,判断方法的正误优劣。
判断方法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正义标准和公平标准。
“正义标准”就是我在其他文章里说的——效率的提高,丰富性的扩大,以及二者的协调平衡。从宏观历史来看,一个富有活力的,蒸蒸日上的人类群体,必然是效率高,丰富性也大,二者协调较好的群体。换一种说法就是,集权与自由,凝聚力与多样性,平衡得较好的群体。再简化就是一个成语——“守正出奇”。
“公平标准”主要是指在财富分配上要与贡献相符合,相匹配。然后,公平分配可以延伸到一切利益的分配上。它们都要与贡献相符合,相匹配。
在“正义标准”里人们看到的是,世界的运行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在中国文化里被称为“道”。这就是“正”或“中”的来源,即标准。它具有不可忤逆的集权力和强制力。但是,“道”的这种强硬属性并不是干巴的、冰冷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和自由性的。因此,只要大方向不错,“道”就是温柔的,暖人的,丰富多彩的。具体说就是——只要不是降低效率的,丰富性就可以尽量扩大,自由与多样性都是允许的。简言之,“进化律”既指定了方向,是强硬的,不容商量的,不能容忍落后与邪恶,但同时也是灵活的,保护丰富性和自由性的。即集权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协调互助。
凡是不能协调好集权与自由,效率和丰富性的人类群体,尤其是大型人类群体,如社会、民族、国家等,必然逐渐走向失败。历史上那些失败的大型人类群体,要么是过分专制以致僵化死板,失去了革新的能力,最后因为方向错误而失“道”解体,走向败亡;要么是被自由冲昏了头脑,在自私自利中弱化了集体凝聚力,降低了社会发展的效率,最后在一盘散沙中被外敌击败。即“辩证”和“统一”被割裂了,没有“合体”。
在“公平标准”里人们看到的是,“能量”被正确分配。谁是真正的贡献者,谁为成果消耗了能量,消耗了多少能量,就要依据这个贡献程度,在财富分配里给予补足和奖励,使贡献者可以继续此类贡献。
换言之就是,“财富的本质是能量”。分配财富就是分配能量。分配财富和分配能量的目的是,使财富生产过程可以延续好,发展好。也就是,创新力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资本再生产都通过财富分配公平获利,科学收益,得到能量(财富)补充。经济循环可以持续良好运行,不断发展壮大。
综上,历史观研究的是大型人类群体的成败经验与发展规律。它表现为生产力的升降,人口规模的涨跌,社会运行的治乱,国界变化的涨缩,以及武装力量的攻守等物质现象。但是,历史观更关注的是方法的正误与优劣,先进与反动。
谈历史,终究要关注“方法”。谈历史的发展演变,终究要判断公平正义与反动落后。
【补充说明】
“方法史观”属于唯物史观。它对唯物史观做了改进。
唯物史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唯物史观本身需要改进。
参考文章:
2025.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