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君,扇了王家卫一记响亮的耳光

来源 | 摇滚客

500

今日BGM,《勇》,杨千嬅。

本文约2400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昨天,王传君凭借电影《春树》拿了东京影帝。

这是他入行23年来拿到的第一个国际影帝;也是继王千源、段奕宏之后,第7位摘得此奖项的华人影帝。

500

估计连王传君自己都没想到,9年前那句掀翻舆论的“我不喜欢”;

会在9年后以“东京影帝”的形式,给出最响亮的回应。

500

咱先来说说王传君的这个“东京影帝”,拿的着实不易。前脚获奖消息刚传回国内、后脚就陷入“撕奖”漩涡。

500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源自同剧女演员白百何的一系列操作。

先是在社交平台发文“没想到还能这样操作”、紧接着又在朋友圈晒图,配了张“过河拆桥”的漫画。

很明显,字里行间都透着“被做局”的委屈。

500

这下舆论直接炸了锅,各种猜测瞬间发酵,最后矛头直指王传君,因为他是“既得利益者”。

有人开始搞起微表情科学,质疑王传君拿奖后却丝毫不笑,难道是心虚笑不出来?

500

有人开始当起语言学家,反复品味他获奖词里“借光”是啥意思?借了谁的光?

更有人搞起出身论,指出“王传君是沪圈力捧的新咖”,拿奖全靠资本运作;

最后这一系列阴谋论上升到“京圈与沪圈博弈”,把一个专业奖项说得跟帮派斗争似的,结论就俩字:王传君这奖很水。

500

有趣的是,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王传君从头到尾没吭声。

既没发长文自证清白,也没在朋友圈内涵回去。

事实证明,有些事确实要让子弹飞一会。

果然才过了一晚,舆论就彻底反转了。

还是“王传君拿影帝”,有人开始科普国际电影节的评奖规则,人家压根不搞“主角、配角”那套,不管戏份多少,只要演得好就能拿奖;

500

有人开始质疑白百何的操作:“没拿奖就公开内涵,是不是太不体面了?”

500

更有人贴心指出上述阴谋论的核心错误:谁批准的王传君进沪圈?

早在9年前他就把沪圈全得罪完了,还能是沪圈力捧的流量咖?

500

互联网惯常喜欢拉帮结派、论资排辈,于是进化出各种神秘“圈”。

从京圈、西北圈到如今的沪圈,咱们先不说是否真的存在这个圈?

如果王传君真是沪圈小王子,还至于演不上王家卫的《繁花》吗?

500

当年这部戏几乎把祖籍上海的艺人筛了个遍,连靠搞笑视频出圈的papi酱都拿到了重头戏,但偏偏就没王传君的份。

是王传君演不好上海人吗?

《罗曼蒂克消亡史》里他演的小混混,那种骨子里的市井气和狠劲活灵活现。

500

可圈内人都清楚,《繁花》这张大饼他注定沾不上。

因为他早把“沪圈教父”王家卫得罪得干干净净。

00后们可能不知道当年的“我不喜欢”事件。

彼时王家卫还不是现在舆论口中的“碎嘴子”、骚扰女演员的“猥琐男”,那时他是逼格的代表、绝对的大咖。

“逼格”这玩意虽说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就有种无形的压制感,让你不敢造次。

所以当王家卫拿张嘉佳当幌子、借皮拍烂片《摆渡人》时,便发生了半个娱乐圈争相舔臭脚的名场面。

500

因为王家卫力挺《摆渡人》时说了句“我喜欢”;

半个娱乐圈便开始鹦鹉学舌般,争相转发“我也喜欢”力挺王家卫。

500

如今人到中年,我也可以理解这些舔臭脚的明星,都是出来混的,何必得罪大佬呢?

在这场“全明星力挺王家卫”的闹剧中,只有王传君一个愣头青站出来,用一句“我不喜欢”,指出王家卫就是现实版没穿裤子的国王。

500

彼时王家卫与王传君,一个是传奇大导、一个是三流演员。

要知道现实生活可不是励志剧,小年轻不懂事敢当众不给大佬面子,都不用王家卫亲自动手,那些见风使舵的资方和平台就足以把他碾成尘埃。

9年前看王传君的这句“我不喜欢”,我觉得他在作死;

可9年后再翻出这条微博,当年那波浩浩荡荡的转发大军里,一半人已经查无此人,甚至有些名字都得打上马赛克;

甚至连王家卫本人都被拉下神坛;

而那个作死的王传君,却笑到了最后。

500

当然,这世界从来都是墙倒众人推。我写这篇文章肯定也会有人说,你不也是看王家卫落魄,在舔王传君的臭脚吗?

说实话,本来王传君得影帝的消息刚出时,我确实想“搞个大新闻”;

可经历了昨晚的舆论风波后,我突然发现“民意”的重要性。

王传君得奖的电影还没上,但他积累的口碑竟能帮他熬过“撕奖”争议、获得澄清;

而看似功成名就的大导王家卫,却轻易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编剧拉下水。

500

我想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态度”问题。

王家卫自己也是编剧出身、也曾因为写不出剧本差点被老板黄百鸣辞退,他不会不懂底层小人物讨生活的艰辛。

但这不妨碍他爬上来后像碾死一只蚂蚁般、碾压小人物。

500

就像当年的“摆渡人”事件,他为啥一定要逆着民意发那篇“我喜欢”的微博,因为这是个上位者的服从性测试,他要验证自己在圈中确实能呼风唤雨。

或许当年王传君打出“我不喜欢”这几个字时,已经做好了退圈准备。

但这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反而让他闯出了一条新路。

看他这几年交出的作品,《我不是药神》里瘦到脱相的吕受益、《孤注一掷》里阴鸷狠辣的陆秉坤、《南京照相馆》的真实又可恨的汉奸王广海;

王传君塑造的角色,甚至火过了他本人。

500

这样我从王传君身上看到了一件事:这个世界其实很广阔。

得罪了行业大咖,照样可以去演独立作品;

不演主流大制作,靠小人物、小制作也能被大众记住。

我不是王传君的粉丝,但我确实从他身上看到一种精神:人,不能糊弄自己。

因为在所谓“圈子”“大佬”之外,还有个更庞大的东西,它叫“民意”。

因为他不糊弄角色,观众就看不得他受委屈,才会摆事实、讲道理指出那些阴谋论的可笑。说白了,观众才是最硬的后台。

而王家卫呢?他扮演高高在上的“王家卫”太久了。

500

王家卫和王传君,正是现实版“蚍蜉撼大树”的实例。

对于王家卫来说,王传君不过是蝼蚁;

但王传君能从三流演员进化成影帝,正因他知道自己只是蚂蚁,得走稳脚下每一步;

而王家卫从“国际名导”沦落为“碎嘴中年男人”,也因为他自比参天大树,以为世界都存在于他的阴影。

这世界谁是蚂蚁、谁是大树,从来都是动态变化的。

最怕就是某些人自比参天巨木,将其他人都视作可以随手碾死的蚂蚁...

那我们观众,也只能出手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500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点击「摇滚客」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