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 印国内复盘当前“印负巴胜”地缘局势:为啥一手好牌打烂?

编者按

2025年初,印度正处于外交与经济双重顺境,而巴基斯坦则陷入濒临破产、政局动荡的内外危机。然而,4月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后,印巴外交攻防呈现“巴胜印负”格局。巴主动谴责恐袭、推动安理会讨论,重获国际金融机构与中、美支持。相比之下,印度未能掌握舆论主动权,反而陷入孤立境地。本文作为印度外交建制派的事后总结,其叙述带有明显选择性,尤其忽视了两处事实:其一,印度始终以“巴策划帕哈尔加姆袭击”为前提立场,却从未拿出确凿证据支撑这一结论,只是不断强化印度“受害者”形象;其二,巴基斯坦重获国际尊重并非仅靠外交手腕,更在于其于印巴空战中出色表现客观显示“实力即合法性”的现实逻辑。在此背景下,印度若一味将外交失利归咎于“巴方狡诈”与“国际不公”,陷于印度“最无辜”“被误解、孤立”的怨怼叙事,而回避自身在军事实战、战略沟通、信息主导与危机应对上的制度短板,只会陷于情绪化的自我安慰。国际政治从无永久的“受害者”,只有丧失筹码与主动权的玩家。南亚研究通讯特编译此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500

本文作者马尼·尚卡尔·艾亚尔。图源:Britannica

 

在我八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与巴基斯坦外交官有过交集、曾共事,也有过交锋。我所能想到支持印巴分治的唯一理由是,要是没有分治,我当年或许根本摸不到进印度外交部工作的门槛——我的那些巴基斯坦外交同行们实在都太优秀了。

 

在帕哈尔加姆(Pahalgam)恶性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巴基斯坦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手腕。你若回想2025年初的情形,会记得那时的巴基斯坦不仅濒临破产、政局动荡,还得同时应对国内恐怖主义和来自阿富汗的恐袭,在国际上几乎成了无人待见的“弃儿”。相比之下,印度当时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印度总理莫迪此前保持着“非常好”的私交,而他当时刚刚宣誓开始第二任期。莫迪成为首位受邀访问白宫的“全球南方”国家领导人,这凸显出印美关系当时的紧密程度。

那时,美印预计能迅速达成一项贸易协定,同时保障并促进两国的商业利益。这一协定完全没有提及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问题。国际社会正接受这样一个叙事:印度正不可阻挡地迈向发达国家行列,“发达印度(Viksit Bharat)”这一愿景将在印度独立百周年之际实现。

一、巴基斯坦虽处劣势,但尚未出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基斯坦因涉嫌与恐怖主义活动关联密切,一度濒临被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列入黑名单的边缘。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因其财政管理失序,几乎要采取惩罚性措施——要么拒绝提供贷款,要么在援助时附加严苛的“限制性条款”。

最糟糕的是,从巴基斯坦的角度来看,随着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其作为阿富汗邻国的地缘优势正迅速失去吸引力。同时,还有传言称,随着“中巴经济走廊”(CPEC)第一阶段步入尾声,中国正紧催巴基斯坦偿还债务。

在其国内,巴基斯坦的民主已沦为一场闹剧。俾路支省实际处于叛乱状态;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因阿富汗难民涌入而被巴基斯坦塔利班(TTP)逐步掌控;信德省一如既往地因被说乌尔都语的穆哈吉尔迁移者掠夺资源而愤愤不平(注:穆哈吉尔<Muhajir>,特指1947年印巴分治后从印度迁入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移民,他们普遍使用乌尔都语,而乌尔都语也因此成为新成立的巴基斯坦的“国家语言”。然而,乌尔都语并非任何一个巴基斯坦本土省份的母语,这使得穆哈吉尔群体在文化上既主导了国家话语,又在地方上显得“外来”);唯有旁遮普省仍然忠于巴基斯坦这一国家理念。可以想见,巴基斯坦外交官们想必很难向外国同行传递任何关于本国的积极信息。

 

随后,帕哈尔加姆地区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事件,而种种迹象表明巴基斯坦与这场屠杀难脱干系。此事本应成为压垮巴基斯坦外交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危机,巴驻联合国外交官迅速行动、四处奔走。作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巴基斯坦紧急联络了安理会其余14个成员国,其中其“全天候”盟友中国,想必是最早被联络的对象之一。

二、印度、巴基斯坦与联合国安理会

与此同时,安理会其他14国——无论常任还是非常任理事国的政府,想必都收到了类似联络。这是典型的“贼喊捉贼(chor machaye shor)”,巴基斯坦竟厚颜无耻地谴责帕哈尔加姆暴行,令所有人震惊不已。

印度外交官的反应速度几乎与巴基斯坦人旗鼓相当。无论是在纽约的各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大使)面前,还是在安理会各成员国的首都,印度人都紧随巴基斯坦人的脚步,有时甚至抢在他们之前,进行了外交陈述——归根结底可以浓缩成一句话:巴基斯坦就是明摆着的罪魁祸首。

 

世界早已对印巴之间那些难以理解(且无论如何都无力干预)的争端感到厌倦,可这次他们却惊讶地发现:作为被指控方的巴基斯坦,竟和其他国家一样热切希望安理会就帕哈尔加姆事件展开讨论,且同样态度坚决地明确谴责这一暴行。他们还发现,中国在谴责恐怖主义方面,也和巴基斯坦一样立场坚定。

结果是,联合国安理会所有成员国在“谴责这一卑劣行径”上达成了共识——这确实是一种罕见的立场一致。以我对巴基斯坦同行的了解,我完全能想象出他们匆忙用最标准的英文起草谴责声明的样子。声明中的核心表述是:必须将所有“实施、资助、武装或支持”恐怖分子的人员绳之以法并予以惩处。

然而,无论是出于疏忽,还是更有可能的蓄意回避,这份新闻声明竟未提及巴基斯坦就是帕哈尔加姆恐怖袭击事件的“实施者、资助者、武装供应者及支持者”。巴基斯坦外交官们脸上得意的笑容,想必让印度同行们目瞪口呆。这一局,伊斯兰堡大获全胜。

从那以后,在所有多边论坛和双边会谈中,安理会的那套表述被不断重复——只进行谴责,却绝口不提谴责的对象是谁。

三、巴基斯坦外交收获红利

巴基斯坦外交同样迅速收获了“与各国步调一致”所带来的红利。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决定暂不将巴基斯坦列入黑名单;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慷慨解囊,填补巴基斯坦几近枯竭的国库;美国与俄罗斯也向巴提供武器;更令特朗普欣喜的是,巴基斯坦不仅全心全意认同“是他、也只有他成功阻止了五月那场战争”,还计划提名他角逐诺贝尔奖。为此,特朗普不仅邀请巴陆军参谋长在白宫共进长达两小时的午餐,随后更邀请其与巴总理一同进行正式访问。

中国签署了中巴经济走廊第二阶段协议,且并未要求巴基斯坦偿还以往债务,同时,各方都在调侃,若印度打算用布拉莫斯导弹摧毁巴基斯坦,巴陆军参谋长称要“消灭印度”,这番言论不过是在重申其核威慑原则罢了。

此时,印度却被挤到了看台边缘:在贸易议题和俄罗斯石油采购问题上,印度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应付难以捉摸的特朗普;印度声称五月那场战争是因其自身主动出手才得以终结,却只换来各方轻蔑的置之不理;面对中国空军军官进驻巴基斯坦控制室、指挥针对印度的网络与电子作战,印度更是束手无策。与此同时,在沙姆沙伊赫举行的加沙和平峰会上,巴基斯坦总理却获特朗普邀请登台发言,俨然成为焦点。

目前愿意采信我方对帕哈尔加姆事件说法的,只剩下实施种族灭绝的以色列和阿富汗的恐怖主义政权。其余国家无一就此表态,就连不丹、毛里求斯这样的传统友邦,也不愿公开支持印方立场。由一名退休印度外交官员执掌的外交体系,已然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作者简介:马尼·尚卡尔·艾亚尔(Mani Shankar Aiyar),1963年加入印度外交部,1978年至1982年期间担任印度驻卡拉奇首任总领事,1989年辞去公职,转入政界与媒体领域,此后三度代表国大党当选国会议员,2004年至2009年间历任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长、青年事务与体育部长、东北区域发展部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