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外卖大战账本即将揭晓——阿里、美团的Q3财报会有哪些看点?
又到了11月的财报季。和以往按部就班不一样,市场都在盯着两份财报——阿里和美团。
毕竟,外卖大战到底烧了多少钱,该亮亮数字了。
正好这几天各大券商的财报前瞻也出来了,下边咱们就一起捋一捋——
美团Q3的外卖业务亏损,野村证券预测是188亿,汇丰银行说预测200亿,花旗干脆直接上调到192亿。
阿里那边也不遑多让——
高盛的预测:阿里新季度的整体EBITA预计同比暴跌80%,其中即时零售的亏损从Q1的110亿飙升到Q2的360亿。
我也算在这个行业混了不少年头,以这种速度烧钱的,的确不太多见。
京东单季亏150亿受不了退出了,但很显然,阿里和美团还在死磕。
打到现在,双方都很清楚:这一仗,不能输。
所以这个Q3财报,看的谁到底亏了多少没有意义,应该看到的是——谁亏损更有质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各大券商是如何预测这份残酷的账本的——
一、账本即将揭晓:这是一场没有短期赢家的消耗战
先说美团。
上次财报的Q2数据已经非常直接了——
营收918亿,利润只剩14.9亿,同比暴跌89%,核心本地商业的经营利润从152亿跌到37亿,利润率从25.1%断崖式跳水到5.7%。
在Q2的财报会上,美团的管理层就打预防针了——
“由于对外卖员激励和营销投入维持高位,第三季度运营亏损将进一步扩大。”
那么,Q3的数据具体怎么样呢?
综合多家机构预测,美团Q3 营收预计在972.5亿至987亿元人民币区间,同比增幅仅为3.9%至5%,显著低于2025年Q1的18.1%和Q2的11.66%增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外资券商预计美团Q3调整后净亏损规模预计达到 159亿至 170 亿元人民币,远超市场此前共识的123亿至126亿元预期。
原因也非常简单:外卖业务的单位经济效益(UE)彻底崩了——
去年同期每单还能赚1.48元,今年Q2变成亏0.21元,到Q3,野村证券预计直接扩大到单均亏损2.71元。
如果这个数据没错,那么意味着,每卖出去一单,美团就要亏接近3块钱。
再说到店业务,到店业务本来是美团的利润奶牛,现在由于消费大盘疲软(从最近几个月的社零数据可以看出),也会收到一定的连锁冲击。
同时“高德扫街榜”的高调入局也会在心智和消费层面吸引一定的C端注意力。
花旗已将美团的到店业务毛利率预测从 29.1%下调至 28.5%,预计低客单价的特价团购占比将会提升,从而拉低毛利率。
最后看美团的新业务。
美团的新业务主要指共享单车、小象超市、共享充电宝等。
机构普遍预计,美团的Q3新业务亏损预计在23.5亿至23.7亿之间。
招银国际指出,新业务收入年增 17.5%与亏损规模稳定并存,显示其经营效率有所改善,但短期内仍难摆脱对集团利润的拖累。
一个字总结美团Q3财报——难。
当然,机构也普遍预计,Q3会是美团亏损的峰值,后续随着战争烈度的下降预计亏损程度会下降。
再看阿里。
阿里的打法更狠——500亿人民币的长期补贴计划,仅7月一个月就在淘宝闪购砸了100亿。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日订单量5月底4000万,6月底6000万,7月初8000万,8月峰值直接冲到1.2亿单。
但代价呢?
中金(CICC)预测阿里巴巴本季度整体营收将增长3.8%。
高盛的预测——阿里新季度的整体EBITA预计同比暴跌80%,其中即时零售的亏损从Q1的110亿飙升到Q2的360亿。
注意,这是单季度、单业务的亏损额。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结论更激进一些,他们预计阿里巴巴的调整后EBITA将同比下降85%,最终达到约6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
HSBC的估算更为具体,认为阿里巴巴的食品配送业务每单亏损2.7元,即时购物业务每单亏损3.7元,总计可能导致生活服务业务全年亏损高达550亿元人民币。
你看,两家即将出路的账本摆在这,两边无疑都是真金白银在撒钱,我们在摇晃着0元奶茶的时候的确看到了两家投入不服输的决心。
但问题来了——既然都在亏,那么这场仗还会打多久?0元奶茶还能喝多久?
二、为什么非打不可?
坦率讲,我一开始也想不通,但仔细琢磨,也不难理解。
对于阿里而言,让美团垄断用户的“吃喝玩乐”心智,同时悄然开启即时零售,那么淘宝的用户粘性和使用时长将受到根本性威胁。
阿里打的不是外卖这一仗,而是入口争夺战。
数据显示,淘宝闪购帮助淘宝App的日活和月活分别增加了20%和25%。
更关键的是,这能有效带动高毛利商品的销售,阿里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即时零售为淘宝主站带来每年1万亿的额外交易额。
这背后的逻辑是,虽然即时零售业务本身处于亏损状态,但它极大地提升了客户管理收入(CMR)的潜力。
CMR是衡量电商生态健康度的核心指标,它代表了从每个用户身上产生的广告和佣金等收入。
由于即时零售带来了更高的用户粘性和更多的交易场景,理论上可以显著提升CMR。
分析师预计,即时零售有望在未来中期内为CMR贡献2-3个百分点的增量,长期则可能达到5-10个百分点 。
从这个意义上看,阿里这几百亿烧的似乎也很值。
这么说也是有一些事实支撑滴。
比如尽管Q3短期财务数据承压,但许多分析师依然维持了对阿里巴巴股票的“买入”或“增持”评级,并给出了相当有吸引力的目标价。
这背后反映的是他们认为阿里的投入是值得的。
那美团为什么要接招?
道理也很简单:不接招,份额就没了。
美团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王兴表达非常直白——“我们坚决反对内卷”,却又不得不承认“为巩固市占率,或不会大幅缩减补贴开支”。
更深层的原因是,美团必须守住这个最高频入口,外卖是最高频的本地生活服务,没有之一。
一旦这个入口丢了,到店、酒旅、即时零售全都会受影响。
所以,王兴说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赢得这场战争",他是真没退路。
但这里有个更微妙的点,一般人不太注意。
那就是外卖大战也会为AI提供海量的数据。
每一张订单都会有:地理位置、时间偏好、消费能力、配送路径优化......在这个行业做的的人就会知道:这些数据对于优化阿里和美团的搜索、推荐、广告算法是非常重要滴。
这么看,账就算过来了:不看短期,看长期。
三、护城河到底谁更深?
现在外界都在说,补贴退坡后,美团的护城河效应会显现。
这话不假,但其实也不全对。
美团确实有优势,600万骑手的即时配送网络,4000万日均订单的密度,十几年积累的履约经验。
这些的确不是一朝一夕能复制的,连阿里内部人士都承认,美团"在履约和服务上有明显优势"。
但问题在于,阿里也不是吃素的。
阿里这次决心极大,至少从公开信息看,这是马老板这个级别拍板的战争,最近已经看到饿了么在灰度改名淘宝闪购,同时"高德扫街榜"直击美团的到店业务。
当然,在我直观看来,大众点评的榜单还是非常稳的,原因是它的心智实在是太强了,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消费决策。
我举个小例子——
我弟弟在北京投资了一些餐饮店,他说,像长楹天街、朝阳合生汇这些商场的不少餐馆,即便员工不多,他们也会专门安排一个人,只负责大众点评的评价:做活动、送礼品、教顾客如何写走心的评论。
这背后的逻辑也非常简单——大众点评的评价的确很重要,顾客看评价选餐馆,餐馆靠评价聚客流。
高德要撬动这一块,并不容易。
从这个意义上,这势必是一场持久战。
现在的问题是,这仗还要打多久?
从各家的态度看,短期内不会停。
王兴说“每个竞争对手都投入数百亿参与这场战斗”,而美团“决心成为那个市场赢家”。
阿里那边也没松口的意思,虽然9月补贴有所回落,但500亿的计划还摆在那。
不过,有一个信号值得注意——监管层面开始介入。
王兴提到,监管机构正“阻止非理性和不健康的补贴战”,美团将“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赢得这场战争”。
这话的潜台词很明显:是时候该消停了。
从账面上看,以效率著称的美团的确压力比较大,它10月29日发行了30亿美元债券。
虽然优化了债务期限结构,但下一笔主要债券要到2028年才到期,这说明短期内还要继续烧钱。
美团Q2的自由现金流已经净流出188亿,Q3如果再来一轮,现金储备会承压。
阿里的情况稍好一些。
虽然资本支出巨大,但它有核心商业这个现金牛,这块业务可以持续输血,而且阿里的整体现金储备比美团厚,血槽更厚,耐力更强。
当然,阿里也应该警惕:如果补贴战持续太久,淘宝主站的用户体验会不会受到影响,毕竟谁也不想打开淘宝就看到一堆外卖广告。
所以,投资者的情绪可能会在悲观(担忧盈利能力永久受损)和乐观(视之为战略性投资,看好长期回报)之间摇摆。
从商业逻辑上讲,这场战争的终局应该是——
双方各守一块地盘,美团在一二线城市保持优势,阿里在低线市场和特定品类(比如品牌商品的即时零售)占据生态位,形成差异化竞争。
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双方都要理性。
问题是,在当前这个阶段,谁先松口谁就会被认为是认怂。
王兴的风格业界都知道:关键战役上从不手软,而阿里的吴泳铭和蒋凡也绝非轻易服输的等闲之辈。
因此,我估计,战争大概率还会持续两年,但烈度应该会酌情降低。
毕竟,谁也输不起。
结语
毫无疑问,Q3的财报,两边都不会非常好看,美团可能亏150亿以上,阿里的EBITA可能跌80%。
但投资者真正要关注的,应该是亏损背后的战略质量——
订单密度是否在提升?单位经济效益是否在改善?AI的商业化进展如何?供应链效率有没有提升?生态协同效应是否显现?
这些才是判断谁能笑到最后的关键指标。
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市场会很痛苦。
短期投资者要做好心理准备,长期投资者则要盯紧那些真正重要的战略指标,别被账面亏损吓跑。
让我们搬好小桌布,坐等Q3财报。
——End——



卫夕指北官方账号




